诸葛亮精心挑选的接班人姜维,为何守不住蜀国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2 06:27 1

摘要:诸葛亮去世那年,陇西的风声格外紧。没人说得清,究竟是孔明千算万算谋到头了,还是羌地的云雾遮住了前路,但后来的姜维,夜里总要起来,走到军帐外面踱步。他不说话,手里还拽着过膝长剑。多数人烧火煮粥时不理会,大营里闷得很。他到底在想什么?有人说是演算军机,有人不信,说

诸葛亮去世那年,陇西的风声格外紧。没人说得清,究竟是孔明千算万算谋到头了,还是羌地的云雾遮住了前路,但后来的姜维,夜里总要起来,走到军帐外面踱步。他不说话,手里还拽着过膝长剑。多数人烧火煮粥时不理会,大营里闷得很。他到底在想什么?有人说是演算军机,有人不信,说他就是太闲。

但蜀汉的棋局,哪有一刻是清闲的。诸葛亮一死,蜀国像突然瘦了一圈的老人,众人面色很难看,北方的旗子正一面接一面卷过来。姜维上任,许多双眼睛盯着他。诸葛先生未竟的愿望,是继续北伐。可是北伐?北方没有粮,兵也少,那片土地纵横千里,光靠几封奏疏能解决什么?谁都明白打仗要钱要命,可钱不够,命更不够。

姜维的身份很尴尬。魏国人,投了蜀汉。得信任这事,一半靠自己本事,一半看诸葛亮的赏识。可诸葛亮没了,蜀汉的核心散了点。蒋琬、费祎掌中枢,姜维偏主外。三边分权,各自为政,连话都不投机。他和蒋、费往来,常常冷言对峙,暗地里有人讥他是“外人”。但北边的确需要他,地理熟,民风知根知底。

北伐就像老茧,结在蜀汉人的心尖上。朝堂众议,偏有陈祗、黄皓这些人,拈酸吃醋,明面一套,背后一套。陈祗动了歪心思,借着北伐给姜维打包送走,其实自己在中央权力更稳。他和小人黄皓勾结,把持朝政,谁都看得出,这一遭姜维被调走,中央局势只会更乱。可有人还说姜维是自讨苦吃,非要行诸葛亮遗志,连年劳师,荥阳道上一败再败,究竟是他不知进退,还是时运不济?

兵少粮缺,早就不是新闻了。实际上,北伐多年,蜀地早掏空。老百姓面上黄,入不敷出。赋税压身,随时有民乱,氐羌诸部也不安分。可姜维丝毫没有减缓的意思,反而更频繁地出兵。甚至有说法,他这也是“以攻为守”,拖着太原、关中那些紧要的魏军顾不得南下,被动还能转成主动?但,靠连续进攻稳住北疆,代价就是蜀汉后方越来越虚。

裹挟在大势里的姜维,不像诸葛亮,总想凭一己之力拉住将倾大厦。他的谋划不如孔明缜密,运筹中原,反复和魏军对冲,胜负各半,虽然几场漂亮仗让人记住,可多年以后谁又去盘点那点军功?姜维有时太倔了,理想很大,现实却一地鸡毛。有段日子,他夜里独对灯火,不常与人言,偶有将士胆子大点问他,他就呵呵一笑,“哪有什么胜算,命罢了。”

讲起来,姜维个人的信仰,是值得一说的。很多人只看到他投降蜀汉,觉得是顺风倒的墙头草。其实诸葛亮时期蜀汉处处用人极其谨慎,一朝重用,便不再疑。他在魏国日子可不怎么样,防着有人随时告他旧账。反倒是蜀汉这边给了出头机会,心里早就有数。后来姜维忠心耿耿,哪怕局势一败再败,从没有转投旧主。有人说他傻,可人谁不想博一份大业?

有个流传很广的说法,“兵胜不如将谋”。其实这句话到姜维身上,不合适。他打仗靠经验,有胆识,但势单力孤。将军会走棋,棋盘太小也没办法。他屡次对阵邓艾、钟会,每次想扭转局势,都有意无意变成拉锯,胜了几次,马上又打回原形。真实的战场哪有书上好看?粮道被堵、增援没到,都是常事。到最后,连胜几场也换不来一块安稳田。

数数据更能说明问题。自正元元年到景耀六年,姜维大大小小北伐十一次,蜀中人口据《晋书》推算已由百万跌到数十万。赋役加重,军屯荒废,刘禅晚年宫里糊涂事不少。中央大权旁落,黄皓专政,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氛围无处不包围。有人怪姜维没顾内政,可你让一个恶劣处境的主帅,还照顾好后方经济政治,可能吗?真不容易。

往朝堂一瞅,每到改元升迁,蒋琬、费祎、陈祗、黄皓几度迭换,暗箱操作成家常便饭。姜维这边前线接连被削兵力,后方军心不齐,刘禅还天天听小人谗言。外敌作乱,内政动荡,谁主沉浮?如果问姜维,他大概也说不清。可转头他每十兵三士,日夜巡营,关心士卒。有时候,情势逼到绝境,人的选择不是出于算计,而是被推着走。

去年央视纪录片播出,《三国志》里“姜伯约北伐表”,专家给出新解:姜维虽勇但多错判,他以为继承诸葛亮意志能立威,却不知已非其时势。有数据统计,疆域和兵员每况愈下,姜维屡战屡败成必然。可每个历史节点翻新,放到当时,谁能保证换个将帅蜀国就能活下去?不信。

网传近年来新出土的一批碑铭详记蜀中战事,有帖说姜维后期镇守剑阁之际,还能号召士众,反扑邓艾的粮道突袭,虽结果失败,但过程惊心动魄。此类史实佐证,他的调度与勇敢绝非平庸。遗憾是用了英雄末路这个典型套路,把个人悲剧与国家兴亡硬绑在一起。其实没人关心他内心经历多少反复与自省。成败与否,给后人留下话把柄才是关键。

但奇怪的是,有段学界观点跟民间流传相反。部分专家认为姜维内政极弱,因为他应付不了朝中相争,导致黄皓得势蛮长时间,从而间接加速蜀汉灭亡。可从地方政务出发,姜维也不是不理事,只是被搁前线,人前人后都还是主打军事。他若有费祎那等手腕,也许能给蜀国一条生路?这种反推设定,真真假假没个定论。

实际情况复杂得很。有人说姜维野心太大,实则他连自己的前途都没掌控。北伐无功,蜀汉江山终究易主。偶尔,偶尔也有一点点光。这光不大,一晃又没了。难道推出去一步都是错?说到底,是局限决定了他,无论他多么努力。

但回头再看,姜维起初投靠、最终殉国,那股一往无前的冲劲,随处都是人情冷暖。北伐失利,后方混乱,百姓困苦,个人命运横冲直撞,结局难说好也谈不上糟。或者倒着讲,其实姜维的坚持,正是所有身处夹缝之人的缩影。

蜀汉这部戏,总得有人从容上场,有人黯然谢幕。就姜维而言,历史没给他大胜,却留下一身孤勇。对垒险局之中,人事尽头处,谁都难免做出带着遗憾又无能为力的抉择。这件事到底该怎么看,见仁见智。

来源:彼岸花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