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风景与遗迹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11 20:17 1

摘要:黄石崖诗曰:巍巍山崮黄石崖,拔地而起,出世横空,如仙桌凌空。方形崮顶,崖壁刀削;铁箍一遭,捆揽四棱。远观黄石崖,碧空罩顶,方正山崮,瞩目高耸。好一张八仙客桌凌云空。

第一节 天然景观

黄石崖 诗曰:巍巍山崮黄石崖,拔地而起,出世横空,如仙桌凌空。方形崮顶,崖壁刀削;铁箍一遭,捆揽四棱。远观黄石崖,碧空罩顶,方正山崮,瞩目高耸。好一张八仙客桌凌云空。

黄石崖除了观瞻,更宜健身攀登。沿着小水峪北坡夹壁山脊,即可脚踏险峻,登临半空。大体平展的崮顶,十万多平米的山场,足可盘桓纵目,一展望野,一舒心胸,如能采到山珍菌菇,更是大幸。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学校大搞勤工俭学,曾在黄石崖顶部组织学生开荒,种谷子,种豆子,也有些收成。在缺柴少炭的年代,山下实在没柴可拾了,有的村民和孩童,就奔向黄石崖割草拾柴。

又诗云:凌空摆下八仙桌,恭候天神来聚坐;上宾今欲舒云步,何方神圣来伴客?

黄石崖为南栾宫村标志性山体。山体方正,四平八稳,有三条路可到达崖顶。一条从西坡岭山脊经西翅子岭至黄石崖东南角山崮脚下,从黄石崖东南角的石缝中攀爬而上,道虽险峻刺激但也安全上下;第二条是从小水峪攀爬至黄石崖东北角,过驴脖子(两面刃壁悬崖)可到达其顶部,路虽崎岖但山景别有,感受非凡;第三条是从磨石岭西行至黄石崖西北角,行至齐长城遗迹南行,过“龙鳞石”景点,可达黄石崖顶部。黄石崖顶部与雪野湖大坝正面相对,雪野湖的山水美景可尽收眼底。

葫芦头 葫芦头者,老山峪也。一圈崖壁合围,出入葫口一径。峪内天狭地窄,偏又林茂草盛,土肥壤腴,作物旱涝保丰。北沿崖壁,平地竖直,辈辈传言,神仙居此。不知哪一朝年,崖壁匍然洞开,男女仙人,频频出入,至今尚在的崖壁缝隙,便是仙洞关闭不严的门缝。还有幸者,亲眼目睹多彩仙衣,金莲绣鞋,挂晒崖壁。神仙居此,能不引人入迷?葫芦天地,等你福眼;神话传说,待君探秘。诗云:天然葫芦头,奇境世少有。神仙安详居,陶然乐悠悠。

风门峪山景 黄石崖向北而东,便是风门峪。山脊由北西向南弧列,屏障天成,山景异呈。磨石岭由西南向东北斜向而下,将风门峪弄成兜型。因山脊中部有一大豁口,冬季北风从此呼呼吹入,如一风门,因此得名风门峪。脊顶群峰,壁崖错落,中间高矗大头顶,东侧山峰为塔子崖,西侧山峰为道士帽。这里也是齐鲁两国的天然分界线。 图27 天然屏障风门峪

且说这道士之帽,圆锥顶戴,下棱分明。帽座绝壁,托帽于半空。海拔近700米的高度,既可远观其雄伟,又可近看其帽形。

再看这状如菜刀的塔子崖,在风门峪诸山峰中,海拔不是最高,却最有灵气,有预报天气的特异功能。夏秋之季,辰巳之时,若见云雾遮掩,当日必有大雨倾盆。

三峰最高最险峻者,当属居中的大头顶。此峰状似人头,崖壁顶天,突兀凌空。大头东沿,崖壁突然断开,深深豁口,是为风门。寒冬时节,北风挤门而入,呼啸声响彻云空。相传早年间,盗匪群聚黄石崖,匪首筑室大头顶。群匪妄图凭高据险,保其无虞,谁知官军进剿,并不急于攻山,而是平川扎营,截断水源,群匪口渴难耐,不战自溃。

时至今日,沿着大头顶西侧或背后登山,攀上峰顶,尚见居室根基一座。破碎的陶罐黑碗碎片散落于地,游客若有兴趣登高一观,请务必保护好现存遗迹。 图30 大头顶

诗曰:仰望风门山景险,道士仙帽耸云端。大头顶上匪断魂,塔云报雨屡应验。

又云:塔崖功能异,报雨何神奇。辰巳云雾遮,倾盆注当日。

——塔云应雨

大头擎天柱,不允匪染指。绝路尔自寻,魂断无处觅。

——大头擎天

巍巍道帽凌碧空,不见道仙来戴顶。游客暇日进山坳,远观近看都是景。

——道帽戴顶

凤凰山村庄正北有座山叫凤凰山,传言由一只凤鸟所变。山崖两列为凤翅,凤头凤嘴小尖山,也叫凤凰嘴子。进入南栾宫地界,远远可见,一只巨凤,正展翅盘旋。以往,近看凤头,三柏相连形成凤冠(已枯死另植)。神鸟凤凰,展翅欲飞,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诗云:昔日凤凰落乡境,甘化山崖列长空;神话当有后人续,一飞冲天美梦圆。

天寨沟 天寨沟位于南栾宫村最南边,因天牛寨的故事而得名。山高沟深,沟谷错落,青山翠峰叠重,怪石突兀,杂树丛生,传说颇多,神秘色彩浓厚。沟中狐獾狸兔,出没其中;鹰雕鸟雀,栖息于崖。山中一石,形似秦汉大将,全身盔甲披挂,曰“将军石”;高山峻岭之中有一水泉,曰“饮马泉”,泉水清澈, 入口甘甜,据说汉亭侯关羽镇守锦阳关时,巡至此处, 人困马乏,口渴难耐,于是以刀掘地,泉水涌出,人马皆饮,故名“饮马泉”。沟深水丰,气温偏低。据一守山人讲,他在此地种植谷子,谷子至秋天都没有抽穗,气温之低由此可见。天寨沟有人民公社时期人造小森林,有现代果园、木屋,草丰林密,空气新鲜,座座塘坝迭次排列,有江南气息,是绝佳的避暑静养之地。

抓孤顶 凤凰山以北(与凤凰山相连)有个山顶,叫北顶。北顶有个最高的山头,凸于群山,状如馒头,喜人耐看,远远望去,可用手抓住,因此叫抓孤顶。是南栾宫、北栾宫、东栾宫三村的分水岭。立于此顶,即能北望齐鲁国界“齐长城”栾宫段全貌,也能环顾三个栾宫村之全景,有“一览众山小之气势”。

南栾宫水库 南栾宫水库(原名岭东水库),位于栾宫小流域的收水口处,在南栾宫村西南角。1967年,由上游人民公社组织人力物力建造,库容500万立方,属小1型水库。水库四周青山环抱,绿树成荫。澄澈如玉的水面上,碧波荡漾,游鱼闪银。晴和晨昏,波宁风息,明镜浑然天成。湖光山色,

图35 水如明镜的南栾宫水库 相映相辉;苍山翠岭,倒影沉仪。丽态风姿,美不胜收;万千气象,变幻不尽。

诗云:高坝镶嵌水银镜,苍山白云争照影;顽皮鲢鲤贪欢闹,撞碎玻璃好几重......

飞瀑三叠 村庄东向,石壁夹峙。石梁河底,瀑布三叠,秀水泄碧。更兼河湾三潭,澄澈见底。飞瀑冲下,雪堆飞旋,喷溅一片珠玉。

三处潭渊,以杏子湾最大;三叠飞瀑,以杏湾瀑布最高最奇。飞瀑上接沟槽,沟槽又连矮瀑。瀑、槽、沟、湾,相连相接,天然罕见景致(杏子湾以东二瀑三潭,现埋于人工石坝下)。

杏子湾北侧,一泉贴壁凌空泄下,故名泄玉泉,亦名东崖头水泉;泉壁东向数十米河底处,一巨型石龟,半伸脖颈,缓移脚蹼,涉水状,其神形憨态,甚讨喜欢。 图36 杏子湾石坝瀑布

诗曰:飞瀑三叠串,玉泉崖壁悬,神龟来凑趣,天成锦绣川。

八月花椒 每年八月是花椒成熟季节,漫山的花椒红遍山野,十分壮观。在家留守的妇女,外出打工的男人,都要集中时间采收花椒,南栾宫村处处一片忙夏景象。有诗曰:八月花椒熟,九天落彩霞,是处红烂漫,胜景美如画。时令正宜人,千万莫错过,赏景兼采鲜,收获快乐多。

七绝 《摘花椒》 风摇星乱缭花眼,山山峪峪霞云灿。披红挂彩枝枝沉,手采把攥尽是欢。

第二节 自然景点

北泉子 北泉子也叫打水泉子,位于村大北胡同北端,因地处庄北而得名(改革开放前,南栾宫村村民都居住于村小河以南)。数百年来,为阖村唯一饮用水源,村民都在此打水吃。相传,泉内有一对金蝈蝈,夜定时分,能听到声声叫唤。1964年,重新修砌泉池,加高泉台,此后不管天旱天涝,池水常年保持1米来深,变化均不明显。1987年,为方便村民打水,改造成自流泉,每小时出水5.5方。泉水清冽甘甜,天然弱碱,凡饮者无不交口称赞。常喝北泉水有延年益寿的功效,人称长寿泉。2020年,打泉 图38 北泉子

子与其对面的北泉子被评定为济南市名泉,列入名泉录。经帮扶队协调,上级有关门拨款给予了保护。

龙鳞石 位于黄石崖、道士帽子山、磨石岭三山交界的山垭口处,碗状半圆形有规则的相依排列,形似一个一个的大馒头,一片一片,非常奇特壮观。村民叫它“馍馍石”,有的地方叫“龙鳞石”,如贵州平塘县。它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古海底沉积岩。

资料:

2008年3月,在贵州平塘县打岱河天坑,第一次发现“龙鳞石”。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会教授 图39 黄石崖顶部的龙鳞石

王恒松介绍:龙鳞石其实是一种非常特殊沉积岩。亿万年前,海洋中的沉积物含有大量的碳酸氢钙,在外力的作用下,碳酸氢钙沿着某一个质点析出,而其它沉积物围绕这个质点紧密聚集进而形成球状物质,这被称为同生结核。亿万年后,同生结核逐渐生长变大,最终形成了异常坚硬的碗状半圆形岩石。随后,经过一系列的地质运动,这些碗状半圆形岩石与周围地质相对较为柔软的碳酸盐岩一起,被抬升至地表,经过风化和剥蚀作用后,包裹着它的碳酸盐岩剥落,这些较为坚硬的同生结核结构,就裸露在了天光之下,进而被人们发现。由于其外表独特,状如鳞甲,因此被人们称为“龙鳞石”。

可见,南栾宫村所处之地,亿万年前,曾在汪洋大海之中。

将军石 在天寨沟上端,小木屋对面的南山坡,有几块岩石天然叠放,其自然造型,似一秦汉大将军立于此:身披盔甲,威武高大,神气英姿,忠于职守。叹哉,石大将军,日夜守护着南栾宫村的南大门。

卧龟石 杏子湾以上十几米处,是一段狭窄迤逦的河道。正中,有一巨石,形似一巨龟卧于河内,弓背收腹,龟头力伸于东北方向,足蹼渐撑,龟尾逦水,有起身欲行之势。在杏子湾下面的引凤桥上观看,大龟形似逼真,卧河待游之状栩栩如生。此段岩石与泰山岩一脉相承,质地坚硬,历经20多亿年而不被日月风化剥蚀。

铁蛋石(学名地质结核)在北顶山脊坡岭上,大约有2平方公里的山体表面,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铁蛋石,大的如核桃、中的如山楂,小的如豌豆。梯田中有,山坡中有,还有的镶嵌在巨石上,北顶山体中至今随处可见。专家判断是古时候火山喷发物,学名上叫地质结核。经化验,主要成份为四氧化三铁。

云洞 在凤凰山背阴的埠口峪沟深处,有一洞,口朝西。每至夏天,洞内有云雾溢出,沟中常常云雾缭绕,生出许多祥云。此洞,村民称为“云洞”。洞有多深,因无人敢进,不得而知,其中奥妙至今无人破解。云洞之上山岭坡地中的铁蛋石,是否与此洞(疑为古火山口)有关,不得而知。

溶洞 溶洞有两处。一处是凤凰山溶洞,在凤凰山半山腰以上。原来有一裂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有村民探挖,豁然开口,见一大洞。洞口处有钟乳石,有陶罐碎片,洞口进深不足两米处有一巨大龙头状岩石,如守洞口,栩栩如生,众人不敢再挖。后有好奇者将龙头石毁掉寻宝,但不多日此人得病而亡,再没有人敢挖。经专家测定,此处确有溶洞,估计深几十米,长数百米。

另一处溶洞在黄石崖东南角山壁之中,洞口下深不见底,曾有村人扎绳下去探寻,因探中束绳无故脱落,费劲而归,有惊无险。从此,再无人敢探。据说,此溶洞口与黄石崖北端一洞口相通,长约数百米。有传说早年曾有一人从洞口而入,后有人发现探险人死于北洞口之下。

百石瓮 在齐长城栾宫段之下,秋水峪与北栾宫相邻的山体上,有天然瓮型石洞若干,有大有小,园口尖底,遇大雨,石瓮中雨水多日不干,村民称之为“百石瓮”。这些石瓮是风蚀而成还是外力撞击而成,至今还是一个谜团,有待于作出科学判断。

诗曰:谁家石头瓮,弃置山野中?荒老无人问,枉费雕凿工图43 百石瓮之一

马蹄 黄石崖南侧的山峪,叫马蹄。一是此山峪呈环状,收口处不足百米,整个山峪如马蹄子形状;二是鬼斧神工,天造地设,在此山峪谷口一石光梁上有两处凹陷的石窝,石窝的形状酷似烈马踩踏后留下的蹄印,形似逼真。因此,取名马蹄。可惜的是马蹄子印已被建成的马蹄坝所淹没,但整个马蹄峪的自然形态和内阔幽的神气,着实是观景休闲的好去处。

山泉 由花岗岩构成的村南诸山,从山顶、山腰到山脚,山泉众多。山泉水量,虽受季节影响,但无论多旱,一年四季泉水皆不曾干涸。山泉较大者,有骑蟒沟水泉,狼窝子水泉,石门沟水泉,南后崖水泉,天寨沟饮马泉等。

秋水峪、风门峪、大水峪、马蹄峪、桃花峪沟底,各有一处或几处季节性山泉,夏秋雨水丰沛之年,泉水汹涌而出,顺沟而下,形成溪流。其中大水峪一口季节性水泉,曾一度作为南栾宫新村村民的饮用水源。村河两岸,也有多处山泉。 图45 北泉子对面的山泉

杏子湾 村东头,小河狭窄处,有一瀑布冲击而成的水湾,湾型如杏,水湾两侧是数十米的砂石坡崖。早先,陡峭的坡崖壁上,生长有多棵杏树,杏熟之时,自然坠落于湾内,于是湾中就布满了黄灿灿的杏子,年年如此,因此被人称之为“杏子湾”。现在的“杏子湾”及其周边经过治理,已成为村中一处景点,是村民休闲和娱乐的好去处,可惜的是湾中落杏之景不再重现。

石龙头 在村西南,是五亩地(实际有近百亩粮田)西北角上的一个小山丘。小山丘形似龙头,因此取名“石龙头”。在“石龙头”南几十米的地方,有一古时大水漩成的石沙堆,似粮仓状,村民称其为“粮仓或米仓”。“石龙头”小山丘探及村河之中,有石龙饮水之状,使村河行进路线在此处沿龙头弯曲而过。

起初,村庄房界:东杏子湾止,南石龙头止。杏子湾与石龙头之间为弧形河道,河道北岸较陡,有东崖头、北崖头两个石崖,村庄就座落在河道南岸较缓处。村南有南崖头,随着人口的增多,南崖头上也住上了人家。村庄布局为依山傍水形。

20世纪70年代,有计划要打通村南出村道 路,按规划正好通过“石龙头”,村民怕破了南栾宫粮仓的风水,意见很大,只好改道走了庙子岭。 46 杏子湾与石龙头

龙王沟 龙王沟位于庙子岭与西岭之间。沟内有一巨型石光梁,上有一条凸起的石垅子,呈白色,极似一龙。龙头处有一个石窝,若有积水,又像卧龙吸水。因此,名曰“龙王沟”。 龙王沟沟底是光滑的硬质花岗岩,河水顺着沟势七折八扣的流淌,两岸怪石突兀。沟中有一块巨型石光墚,上有起起伏伏长约十几米的水槽,槽底光滑,是一处天然水槽滑梯,每到夏天是儿童们打滑洗澡玩耍的好去处。龙王沟的下游与水库上水位交接处,有一瀑布冲击形成的水湾,名曰 “龙王湾”。龙王湾西侧的崖壁上,有一巨石,如蛟龙开口,很是威武。

龙王湾有个“龙湾杯盘”的传说:昔日的龙王湾,水深满满。每年龙王爷生日这天,村民到龙王庙上香供奉,只需备下香烛纸钱,酒水菜肴。所需杯盘碗碟、酒水器具,龙王湾内会自动飘出。祭祀完毕,再如数奉还。然到了后来,有人私心作祟,偷偷将祭具私藏,占为己有。如是数年,总有人私占,于是龙王湾内便再也没有祭 图48 新建龙王庙

具浮现。

在龙王湾东侧的悬崖之上,建有古庙一座,名曰龙王庙,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2017年恢复原貌。

第三节 遗迹遗存

齐长城栾宫段 齐长城在章莱两界的风门峪山脊上,尚有几百米长的遗存。在与北栾宫接壤的山脊平缓处,远远望去,城墙巍巍可见。齐长城在莱芜境内有三大关,十二小关。三大关建在山垭要道上,自西而东为锦阳关、黄石关、青石关。十二小关即天门关、胡家庄关、北门关、阎王鼻子关、马头崖关、东便门关、栾宫关、九顶山关、珍峪关、霹雳尖关、风门道关、东车辐关等。小关形制相似,建在偏僻的大山的山垭路上。

栾宫关建在高山峻岭的山垭 图49 齐长城栾宫段中的山崖峭壁

处,有一夫把关万夫莫开之势,此段长城中,有悬崖峭壁作为天然屏障。在2600多年前生产力极为落后的情况下,可见修筑栾宫段是多么的艰难。如今,成为人们探险观瞻齐长城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历时170多年筑成,被誉为“长城之父”。 1987年,齐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附:齐长城栾宫段驴友游记

《四人再走古齐长城》老谷游记(发布时间:2019-03-22 10:56)

本次走的齐长城是在南栾宫村到北栾宫两村之间。这一段齐长城在这一带山脊之上,时隐时现,轮廓还是比较明显。攀上磨石岭,即可右转上山,这里的齐长城是石头内填土的建筑结构,长城东侧的石头和土堆十分醒目,顺道前行是一个山头接一个山头,或高或低,城墙也随山势高低起伏,或有或无。山垭口的城墙遗址最多,这可能是因为垭口处多是接连山沟,相对容易攀爬,所以这里是防守的重点,城墙建的高大厚实。这一带处于两山之间,长城建的坚固耐用,保存相对完好。到栾宫关开始下山,离开了长城走势的山脊,下到北栾宫去了。在北栾宫村吃饭休息,参观了村中的风景。南北栾宫之间,村民说是5公里,我们沿山脊的齐长城走,那也就是十公里,所以不到十二点就下山了。一点半坐车回到上游再回家。本次驴行,路不长。

古桥 历史上,南栾宫村曾建有四座较大石桥和两座小石桥,分别是横跨村北河和南河沟的金带桥、银带桥、玉带桥,还有连接响子崖、黄土岭的通济桥,以及架于东流水和李园子河沟之上的两座无名小桥。

四座较大石桥,唯南河沟玉带桥1985年原址重建后,尚在通行,只可惜未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致使石桥面目全非。其余三座,均无迹可寻。东流水石桥没于下河水库,李园子沟桥因修路被人工填埋。据老辈传言,金带桥原本连着村街东首,银带桥接大北胡同口。修建年代,只知金带桥建于明崇祯年间,其余几座,年代不详。

古庙 原有九圣堂古庙一座,在庙下崖路南,解放后,曾作为村内学堂。1978年,由大队拆除;龙王庙一座,亦由大队拆除,后于2017年重建;土地庙一座,自然坍塌;山神庙一座,人工拆除。

石屋、地屋所谓石屋,是指全部用石块、石板垒砌而成的山间地头小屋,平常供劳作者休息、避雨之用,果园看守人也往往居于此。如遇战乱兵灾,亦可供人临时避难。石屋原是坡野中随处可见的寻常建筑,且各有所主。集体化后,石屋与地块一起归集体所有,因无人管理,时有损坏。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石屋随地更换其主,绝大多数被拆被毁,石块石板挪作他用,石屋渐为罕见之物。现存石屋12座,具有观赏价值。

所谓地屋,是将石屋砌于梯田耕作层以下、开门于石堰的一种暗屋,专用于藏人藏物。将门口用石块封堵,则石堰一如寻常,外人很难识破端底。现地屋已不多见。

石圩 凤凰山顶东北侧不远处的平坦山坡上,现有两道遗存石墙,长几十米,高一米左右,相距不足五十米。口口相袭,称作圩子。所谓圩子,即寨墙。明清以来,匪患不断,为了抵御土匪骚扰,平原地区一般在村庄四周,修筑防御工事土圩子墙;山区则多在易守难攻的山顶处修筑石头圩墙。一旦土匪犯境,人员携粮赶牲,躲进圩子,以待贼退。北顶上的石墙遗迹,便是这种性质的寨墙。

石拱桥 村中小河之上现有三座石拱桥,由东而西依次名为:引凤桥、迎凤桥、展凤桥。南河沟玉带桥,原址重建,仍叫玉带桥。迎凤桥1979年完工时,曾命名玉带桥,因与古玉带桥重名而废。腰弓河石拱桥,定为鸣凤桥;龙王沟石拱桥定名飞龙桥,东河水泥桥定为卧波桥。但桥名未立碑昭告路人。

古柏 庙子岭路边石夹缝中,原有古柏三株。其中路南有两株,最大的一株有三搂来粗,主杆有两米来高,几个主枝匍匐而长,跳脚皆能触及,树冠大而虬枝树叶繁茂。早先,出村之路穿三柏而过(现进村公路桥开挖位置),树下是村民们歇脚的好地方。路南两株早皆已枯死,唯剩路北躬腰柏,尚生机勃勃。凤凰嘴子上原有古柏三株,相连成冠状。传说由一牧羊人,身背大包黑豆栽植。可惜前些年全部枯萎而死。幸热心公益事业的村民张成合、钱如才,于2015年7月1日,肩扛三颗树苗,身背两塑料桶清水,攀上凤顶,重新按凤冠状栽植,作为向党生日的 图52 庙子岭躬腰柏树

献礼。后经两人多次浇灌,幼苗全部成活,正在成长。

古槐 村中央十字路口有数百年古槐一株,是村中最古老的树木。推测,可能是张氏先祖来此定居种下的第一棵树木。它高数十米,干围约3米。当年枝繁叶茂,不管春夏秋冬,村民常聚于此谈天说地聊家常。几百年来,它见证了南栾宫村从二三户人家发展到现在的近千户人家,见证了南栾宫人民的艰苦奋斗史,见证了南栾宫人民改天换地的发展史。风雨岁月使它树干中空, 村民虽极力保护,终因年久体衰,于2015年被大风刮折上枝,但树干仍顽强屹立,部分枝干覆于民宅但没有损坏房屋,是为奇。若有心细观,树干树下,不见一个蚂蚁,又称之为“无蚁槐”,又是一奇。

村民陈秀玲有《古槐赞》散文小诗一首:

岁月的尖刀,把你刮刺的千孔百疮,苍老的身板,依旧挺拔遒劲。

无情的岁月,肆意摧残着你的身躯,你却,绿韵犹存。 古槐,不屈的仙翁,千年风霜,曾奈你何;纵然横遭腰斩,也不会放弃重新发芽的努力。

古槐啊,古槐,可敬的神槐,没有什么能让你弃守顽强,何况新一代幼绿,正勃发着你曾经的青春!

古碑 原有庙子岭石碑一座,九圣堂庙碑一座,民国年间重修九圣堂碑一座,金带桥、银带桥、玉带桥《碑记》各一座,庙下崖胡同口石碑一座,东崖头路边缺角碑一座,均被人为破坏。 经查,找到残碑数块,

图53 十字路口百年古槐 均弃置在农户家中。

附:《金带桥碑记》残忆——

大明国山东济南府泰安州莱芜县逶北四十里石城保庄名峦宫,南耸天寨,北矗凤顶,秀出中天,势若宫阙。中有秀水一曲,上出鳌端,下流入汶,九曲八扣,不现河图。每逢秋雨暴霖,溪水泛涨,阻隔往来,实为不便。本村栾思莭,钱汝蓈,善心萌发,各捐家资,共议筑桥。不意善举,化感众人(?),有出匠工, 图54 寻找到的残碑一块

有出资财,势如辐辏。不期月余,桥起工完。

“大明崇祯 年月立”。捐资人尚记一人:谷东亮。

注:疑问号为不甚肯定之语句;莭、蓈为原字;标点为抄录人刘庆会所加。

第四节 特产

栾宫小米 南栾宫小米,历来在十里八乡妇孺皆知。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对保健食品的重视,栾宫小米的声誉越来越大,济南、莱芜、章丘等地的城里人以能喝上栾宫小米粥为自豪。栾宫小米的特点是,小火熬煮后,米油多,香味浓,营养丰富,在当地素有“月子米”之称(妇女坐月子喝的最好小米粥)。栾宫小米质优的原因:一是南栾宫山地土壤矿物质多;二是南栾宫村地势较高,为章莱分水岭区域,无任何水污染现象;三是海拔较高,早 图57 人工碾压小米

图56 山地谷子 晚温差大,谷子种植区域一般在海拔300--400米之间,日温差平均在15度左右;四是用石碾人工碾压三遍以上,米粒松软,氧化充分。

栾宫花椒 南栾宫盛产花椒,注册商标“栾宫红”。因地理、土质、气候、水和阳光等原因,色泽红亮,艳丽自然;椒香浓郁,浸肺酥骨;麻性温和,畅而通透,佐荤料素,久香不绝,是上等的调味品。2018年,在中国第十五届林产品交易会上,一举得金奖。

栾宫小杂粮 南栾宫地处沙石山与青石山交汇处,土质成份多元,矿物质多,适合红小豆、绿豆、爬豆、豌豆生长。豆粒圆润,色泽油亮,味香浓郁,营养丰富。人民公社时期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各生产队和农户都有种植,产量客观,南栾宫小杂粮曾畅销莱芜、济南,一时成为馈赠佳品。20世纪以后,种植数量减少,南栾宫小杂粮在市场上更加珍贵。

栾宫黑山羊 南栾宫山谷岭坡宽满,草木丰富,历史上有放养黑山羊的传统。南栾宫黑山羊,出圈跑于山野,寻草于高山陡坡,常跳跃于悬崖峭壁,食山野草木,饮甘露山泉,体壮肉实,是收羊人的首选目标。1997年,南栾宫村被莱芜市畜牧局定为黑山羊科研基地。

栾宫浆豆腐 南栾宫历来有做浆豆腐的传统,平日不说,每年春节前,几乎家家做浆豆腐。浆豆腐是用酸浆点制而成的,压制较实,水分少,口感嫩滑,营养丰富,深受人们所喜爱。用酸浆做出来的豆腐又叫老浆豆腐(或叫原浆豆腐),这种豆腐因为没有任何添加剂,所以是真正的绿色食品,这也是豆腐好吃的原因之一。刚出锅的浆豆腐,配以蒜泥、酱油或韭花酱吃,非常鲜美。煎、炸、炖做出的豆腐菜品,也是可口好吃。

第五节 游览线路

南栾宫村有四山八沟十六岭之称,是徒步健身游和休闲游的好去处。有四条线路可供游玩:

南线天寨沟景区游览线路 (步行约4小时) 该线路特点,曲径通幽,云梯登峰,远眺雪野湖。

线路:从村头庙子岭起步,进村观赏“北泉子”,沿大北胡同至十字路观赏“百年老槐树”。经村中老街,看老村民俗,从村东南方向出村,经五亩地至南峪岭山口。穿过南峪沟谷,渐步进入天寨沟蜿蜒山中羊肠小道。沿途窥观野鸡穿林和松鼠跃枝,达天寨沟木屋别墅,可观人民公社时期人造小森林和将军石,还可以观赏到有美丽传说的饮马泉、矿(旧读“汞”音)窝子。从木屋别墅出发,沿密林深沟探险而上至天寨沟主峰(南大岭,是雪野湖北侧最高山峰)。在南大岭西端可见“天牛寨”(天然牛栏,有美丽传说),并在此南眺雪野湖全景。若遇风天,可听马鞍山林场松涛。从南大岭北行,沿山中羊肠古道经石麦顶下山至杏子湾,观杏子湾卧龟石和杏子湾瀑布,拂水洗尘后回至村头庙子岭,结束南线游程。

西线黄石崖景区(步行约3小时)该线路特点,黄石崖形似“八仙大桌”,四平八稳,是南栾宫村最有魅力的景区。

线路:从村头庙子岭起步,经桃花口,穿过西岭千亩花椒梯田,到达西翅红沙子岭,顺红沙子岭而上到达黄石崖绝壁之下,有溶洞口可观。然后攀爬垂直夹缝岩石通道,可达黄石崖顶部,观赏山顶小草原,望雪野湖全景。山顶如似天宫,又如人间仙境。在此小憩后,北行过驴脖子(此处两面沟深达百米以上,十分险要),沿险峻石板古道下山步入葫芦头。葫芦头内可探险观天,寻神仙居住踪迹,刺激连连,幽区观景后出葫芦头,经南栾宫新村,前往庙子岭,结束西线游程。也可按反向线路游览。

西北线齐长城景区(步行约3-4小时)该线路特点,线路沧桑,文化厚重。

南栾宫村北部山峰为齐鲁之交界,齐长城从娘娘庙村的锦阳关婉转而上,连接风门峪道士帽子山、大头顶、塔子崖后,再度隆起依山脊盘踞向东而去。南栾宫与北栾宫一段齐长城,可谓齐长城中的险段,有一夫把关万夫莫开之势。

线路:从村头庙子岭起步北行,过腰弓河,经营子地、南栾宫新村,上磨石岭顺山脊漫道西行,有石屋可观,一路听美丽传说和英雄周美荣悲壮史,行走羊肠小道,有走“西口”之感。到达道士帽山峰之下,可见此段山垭口的齐长城遗址,西望鲁地村锦阳关段齐长城之遗存,沧桑历史浮于眼前。山垭口平步南行数十米,可观赏珍贵景点“龙鳞石”(也称馍馍石,亿万年前海底沉积物),可体会山顶海底之感。探险者可上道士帽子山,沿山脊再登“大头顶”,观山峰齐长城遗址,经齐长城栾宫关下山,途中参观“百石瓮”景点,后返回村头庙子岭;不探险者可原路返回,结束西北线游程

北线凤凰山景区 (约3个小时)该线路特点,观亿年地质长廊,窥无底溶洞,登凤凰嘴子,凤凰岭上寻铁质结核,抓孤顶上一览众山小。

线路,村头庙子岭起步,先观老柏树,再北上观看欣赏5.42亿年前寒武纪的地史:由下至上出露地层分别是五山组、馒头组、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的地层,这五组地层集中在约1.5公里的凤凰山侧岭上,在国内实属罕见,是具有地质旅游科普意义的地史长卷。从表面上看,有黄石页岩层、红石页岩层、石灰石层、鸭蛋绿页岩层,细观细品,很是壮观。

过地质长廊,再登凤凰嘴子,途中观看天然溶洞口,然后攀岩到达凤凰嘴尖,立此尖峰有独领风骚之感。从凤凰嘴子北行,在山脊可发现意想不到的铁质异物(铁蛋石),有的镶嵌于巨石表面,有的散落于山地或岭坡。再北上主峰抓孤顶,环视四周,方知凤凰山为四面环山中的山中之山,三个栾宫村庄如山峦中的宫殿,方明白先人选址此地居住的聪慧之处。从抓孤顶主峰折返西行,经无伏岭中部下至沟底,有云洞一处,如狮口西吼,若碰夏季,则见喷云吐雾,令人叹为观止。顺沟底小路出埠口峪 ,返回村头庙子岭,结束北线行程。

来源:禟小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