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沃尔玛、塔吉特和百思买等美国零售商近几周均表示,部分关税相关的成本上涨已开始渗透到食品杂货、家居用品和电子产品的价格中。
美国消费者正面临新一轮价格压力,从食品巨头到五金连锁企业纷纷警告称,关税影响已开始传导至零售终端。
沃尔玛、塔吉特和百思买等美国零售商近几周均表示,部分关税相关的成本上涨已开始渗透到食品杂货、家居用品和电子产品的价格中。
最近,旗下拥有咖啡、甜甜圈等众多品牌的包装食品巨头J.M. Smucker公司警告称,由于关税导致美国咖啡利润暴跌22%,未来将进一步提价。
生产午餐肉和花生酱的荷美尔食品公司在季度财报未达预期后,也指出“商品投入成本急剧上升”。该警告发布后,公司股价下跌12%。
更添不确定性的是,上周五晚间联邦上诉法院推翻了特朗普总统大部分全球进口关税政策,裁定行政命令超出其法定权限。
但这项7比4的裁决允许关税在政府向美国最高法院上诉期间继续实施——这使得零售商和消费者都对进口商品的未来成本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
盖璞公司(GAP)前首席执行官、时尚品牌Alex Mill现任董事长米基·德雷克斯勒在最新关税动态公布前向媒体表示:“当前无法掌控可控因素。你无法预知商品成本相对于零售价和利润率的具体数值……我认为最糟糕的情况尚未显现。”
高管们警告称,随着新库存以更高成本入库,更多涨价即将到来。
沃尔玛首席执行官道格·麦克米伦上周表示:“我们正竭尽所能维持最低价格。随着按关税后价格水平补充库存,我们每周都看到成本持续攀升,预计这种趋势将延续至第三和第四季度。”
不断加剧的压力正迫使美国大小零售商权衡:能自行承担多少成本压力?又该将多少压力转嫁给日益分化的消费者群体?
价值型购物的兴起
这种谨慎心态正重塑美国人的消费模式,不同收入阶层的家庭都变得更加精打细算。
惠而浦首席执行官马克·比策指出消费者正“选择混搭低端产品”,宝洁首席执行官乔恩·穆勒则表示其品牌组合中出现“适度降级消费”现象,消费者正转向更廉价的洗衣液产品线。
也有美国大型供应商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将上述这种行为描述为“替代性消费”而非纯粹降级消费。在TJX、罗斯百货或马歇尔折扣店,消费者仍能以更低价格购得品牌商品。所以这种消费趋势助推了折扣零售商的市场份额增长。
随着消费者积极寻觅优惠,Dollar Tree、Five Below和TJX Companies等折扣店连锁企业近月均报告需求强劲。今年以来,这些公司股价分别上涨约45%、37%和14%。
然而关税重塑价格格局,加之消费者习惯转变,未来发展路径仍不明朗。正如零售业资深人士所言:“若有人声称掌握答案,我倒希望他们能致电告知。”
关税政策打击美国消费者信心
当地时间8月29日,美国密歇根大学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美国8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为58.2,较7月下降约6%,为4个月来首次下降。
调查显示,美国当前经济状况指数从7月的68.0降至61.7;消费者预期指数从7月的57.7降至55.9,也低于去年8月的72.1。
调查显示,美国消费者认为美国政府关税政策继续对经济的多个方面构成威胁。高达43%的美国受访者提到高物价正在影响他们的生活水平,这一比例高于7月的39%,为近5个月来的最高水平。受访者普遍预计高物价压力将持续较长时间。
约63%的受访者预计美国未来一年失业率将上升,高于去年同期的37%。
此外,美国商务部8月29日发布了美联储最关注的通胀指标——个人消费支出(PCE)价格指数。数据显示,美国7月PCE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6%,7月核心PCE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9%,较6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基本符合市场此前预期。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经济室主任罗振兴在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环球资讯广播采访时分析,多重因素导致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走低。
美国政府7月底发布的行政命令称,8月7日对所有国家加征所谓“对等关税”,这导致消费者信心受到极大影响。
虽然美国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处于正增长,但是增速是在放缓的,消费者的钱包没有以前鼓了。
民众对特朗普政府的经济政策心存不满,毕竟关税政策制造了各种混乱。
另据总台记者29日报道,美国7月贸易逆差大幅扩大22.1%,达到1036亿美元,远超市场预期的894.5亿美元。
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预计,美国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将放缓至2.2%。
罗振兴认为,美国的关税政策是7月贸易逆差大幅扩大的主要原因,而如果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可能对美国经济增长形成显著拖累。
白宫7月底宣布8月全面开征所谓“对等关税”后,鉴于这一政策的很多不确定性,很多企业开始提前“抢进口”。
受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的影响,美国企业开始调整长期策略,纷纷将以往八九月才开始的为年底传统节日准备的采购备货时间提前了。
按目前情况看,美国第三季度贸易逆差应该会大幅增加,一是因为八九月是传统的年底节日备货时间,再加上出口可能变化不大,贸易逆差会大幅增加,会对第三季度经济增长形成大幅拖累。
本文部分内容综合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环球资讯广播
来源:财经早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