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和山西人民,在山西这片热土上,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抗战文化资源。要保护、传承与发展抗战文化资源,将宝贵的抗战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
张青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和山西人民,在山西这片热土上,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抗战文化资源。要保护、传承与发展抗战文化资源,将宝贵的抗战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百团大战的历史壮举,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充分展现了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磅礴力量。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保护、传承与发展抗战文化资源,是对历史的铭记、对先烈的缅怀,要从伟大抗战精神中不断汲取奋进的力量,将宝贵的抗战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
山西拥有丰富的抗战文化资源
光辉灿烂的抗战文化遗产。山西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见证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和山西人民,在山西这片热土上,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抗战文化资源。据统计,山西共有2000余处抗战遗址,其中山西平型关大捷遗址、百团大战纪念馆(碑)、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和纪念馆等20多处纪念设施(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62处成为红色旅游景区(点),31处成为“红色旅游”精品,15处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山西工作、战斗和生活过,留下的作战指挥部旧址、领导人故居等遗址,已经成为了解山西抗战历史最直接的文化资源。这些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纪念和教育价值。
丰富多彩的抗战文艺作品。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后,山西抗日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率先发展抗战文化,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创作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丁玲的《一二九师与晋冀鲁豫边区》、马烽和西戎的《吕梁英雄传》等经典文学在此诞生。《游击队歌》《百团大战》《开展大生产》《农民心向共产党》等红色歌谣成为山西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艺作品紧扣时代脉搏,反映了抗战主旋律,讴歌了人民群众和革命战士,是抗日战争和根据地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蕴含着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彪炳史册的伟大抗战精神。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山西军民浴血奋战、前赴后继,铸就了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为主要内涵的伟大抗战精神,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革命英烈的故事深刻诠释着伟大抗战精神的实质,红色资源处处彰显着伟大抗战精神,昭示着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的历史规律。
深入挖掘、传承抗战历史文化资源
深入挖掘抗战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摸清省内抗战文化资源底数,厘清抗战文化遗产的数量、类别、分布及特征等,加强对抗战遗址、革命文物、档案资料以及口述史、红色歌谣等的深入挖掘、系统整理和科学研究,开展抗战史料及口述史的采集、梳理、考证和汇编,深层次、多维度总结提炼抗战文化资源中蕴含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和精神价值,丰富抗战精神内涵和价值体系,夯实抗战文化资源保护和转化的基石。
持续加强抗战文化资源的系统保护。相关部门要对区域内抗战文化资源保存状况进行系统摸底和集中排查,消除抗战遗址和革命文物的重大风险与安全隐患,加大对反映日本侵略军罪行的遗址及纪念设施的修缮、保护与利用力度。坚持统筹规划、整体保护、协同展示与示范引领的原则,合理布局抗战博物馆、遗址公园等建设项目,保留历史格局,最大程度维持原始历史风貌,确保革命文物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要加强对非物质形态的抗战文化资源的保护,将文件、报刊、地图、文学作品、照片影像、歌曲民谣等抗战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与保存,实现抗战文化资源生命力的延续。
不断丰富抗战文化资源的宣传形式。从不同视角、层面和语境多维度呈现山西抗战历史,提升历史资源的表现力与传播力。文物是最好的“活教材”,要让文物“说话”,用档案佐证历史,以影像触动情感,不断提高抗战文化的宣传水平。打造有血有肉有温度的高质量抗战文化展陈纪念馆,引发情感共鸣,让抗战故事感染人、教育人、塑造人。组织专家学者、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和整理山西抗战文化资源,讲好抗战故事,出版抗战历史系列丛书,推出一批书写抗战英雄事迹、讲述抗战记忆、赓续伟大抗战精神的文化精品,通过全媒体宣传矩阵开展广泛宣传。
有效拓宽抗战文化资源转化利用渠道。发挥好山西独有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努力打造品牌效应。精心设计抗战文化产品,将抗战文化与山西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相结合,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扩大产业形态、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互动体验项目,通过沉浸式体验让人们身临其境般感受抗战时期军民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开发红色研学、夏令营、社会实践等项目,更好发挥伟大抗战精神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
着力强化专业化人才梯队建设。大力培养山西抗战文化理论研究、宣传宣讲、艺术创作、表演展示、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领军人才,因人施策、精准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名家、名编、名角;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搭建高校、科研院所与文博单位联系合作桥梁,探索产学研协同模式,建立革命文物保护科研项目与人才培养联动机制。(作者单位:太原社会科学院)
来源:太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