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天下之大本也。” 从古老的农耕文明起,农业、农村、农民,这 “三农” 问题就如同深深嵌入华夏大地的根系,维系着国家的根本,关乎着民族的兴衰。岁月流转,时代变迁,“三农” 问题始终在国计民生的舞台上占据着核心位置,成为历代仁人志士不懈探索与奋斗的焦点。
“农,天下之大本也。” 从古老的农耕文明起,农业、农村、农民,这 “三农” 问题就如同深深嵌入华夏大地的根系,维系着国家的根本,关乎着民族的兴衰。岁月流转,时代变迁,“三农” 问题始终在国计民生的舞台上占据着核心位置,成为历代仁人志士不懈探索与奋斗的焦点。
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毛主席,这位伟大的领袖,以其高瞻远瞩的智慧和心系苍生的情怀,为农村文化建设绘就了宏伟蓝图。他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当时农村发展的道路,也为当下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源泉与实践指导。
1893 年,毛主席诞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 ,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是在这片充满泥土芬芳与生活艰辛的土地上度过的。韶山冲的山水养育了他,也让他深切体会到了农民生活的不易。
在那个时代,农民们不仅要面对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承受封建地主的剥削、自然灾害的侵袭以及社会动荡带来的种种苦难。毛主席自幼目睹父母在田间辛勤劳作,却依然难以维持温饱的生活场景,心中对农民的疾苦充满了同情与关切。他看到农民们在土地上挥洒汗水,收获的果实却被层层盘剥,生活陷入无尽的贫困与艰辛之中;看到灾年时,农民们面对颗粒无收的绝望,四处奔波只为求得一口温饱;看到农民们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思想被禁锢,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些亲眼所见的场景,深深刺痛了毛主席的心,也在他的心中埋下了改变农村现状、为农民谋福祉的种子。
家庭环境对毛主席的影响也极为深远。他的母亲文七妹,是一位善良、勤劳且富有同情心的女性 。她常常救济那些贫困的乡亲,在荒年时施米给乞讨之人。母亲的言传身教,让毛主席学会了关爱他人、同情弱者,培养了他善良的品性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而父亲毛顺生,虽然性格倔强,但他在经营家庭产业过程中展现出的坚韧与勤奋,也让毛主席懂得了努力奋斗的重要性。
1925 年,毛主席回到韶山养病期间,看到家乡农民生活困苦,却对自身的受压迫处境浑然不觉,心中满是忧虑。他深知,要想让农民真正觉醒,必须从思想教育入手。于是,他以开办农民夜校为契机,亲自为农民授课。在夜校里,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们讲述国家的政治形势、社会的不平等以及农民自身的力量。他告诉农民,他们所遭受的苦难并非命中注定,而是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压迫所致,只有团结起来,推翻这些压迫者,才能过上好日子。农民们围坐在简陋的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着毛主席的讲解,眼中逐渐燃起了希望的火焰。通过这些夜校,毛主席不仅传授了知识,更点燃了农民心中的革命火种。
土地革命时期,为了加强苏维埃建设,毛主席期望通过共产主义教育,让农民了解共产主义的美好愿景,认识到自己在革命中的责任和使命。他组织农民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讲解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让农民明白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彻底摆脱贫困和压迫。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农民逐渐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积极参与到苏维埃政权的建设中,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危亡之际,毛主席在农民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他向农民们讲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激发农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他号召农民们团结起来,抵御外敌入侵,保卫自己的家园和祖国。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无数农民踊跃参军,投身到抗日战场,为保卫祖国的山河浴血奋战。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诠释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在建设时期,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成为当务之急。毛主席深刻认识到,农民个体力量薄弱,只有通过合作化,才能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然而,农民长期以来形成的小农意识,使得他们对合作化存在疑虑和抵触情绪。为了克服这一障碍,毛主席适时对农民进行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他深入农村,与农民们促膝长谈,耐心地向他们解释合作化的好处。他告诉农民,合作化可以让大家共同劳动、共同分享成果,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还能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在合作化的过程中,大家要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共同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而努力。通过这些教育,农民们逐渐认识到合作化的优势,积极参与到农业合作化运动中。
在旧中国,农村教育极度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极低,绝大多数农民处于文盲状态。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毛主席深刻认识到,教育是改变农村面貌、提升农民素质的关键。因此,他始终将农村教育事业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早在革命时期,毛主席就积极倡导创办农民夜校,为农民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1925 年,他在湖南韶山创建了 20 多所农民夜校,让农民在劳作之余能够走进课堂,学习文化知识。在夜校里,教师们不仅教授农民识字、算术等基础知识,还向他们传播革命思想,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农民们白天在田间辛勤劳作,晚上则怀着对知识的渴望,来到夜校学习。他们从最简单的汉字学起,逐渐掌握了阅读和书写的能力。这些夜校的创办,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文化水平,还为革命事业培养了一批有觉悟、有知识的骨干力量。
1928 年,毛主席又组织湘赣边界各乡的农民协会成立农民夜校。这些夜校成为传播革命思想、培养农民革命意识的重要阵地。在夜校里,毛主席亲自授课,向农民讲述革命的道理和前途,鼓励他们勇敢地投身到革命斗争中。农民们在夜校里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增强了对革命的信心和决心。
在陕甘宁边区,毛主席把文化教育列为解放区的三大任务之一。他深知,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只有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才能更好地支持革命战争,建设新社会。他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农民识字。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还采用了田间地头教学、炕头教学等方式,让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学习知识。他还编写了适合农民阅读的教材,这些教材内容贴近农民生活,语言通俗易懂,深受农民喜爱。
建国后,毛主席更加重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1951 年,政务院发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将扫盲教育纳入到国家的正规教育学制中,这为扫盲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1952 年,全国范围内推广速成识字法,这种方法采用注音符号和拼音字母,帮助农民快速识字。扫盲运动还采取群众自学、识字组、夜校、传帮带等形式,形成了全民参与的学习氛围。
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有的农民为了识字,克服了重重困难,白天劳作,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刻苦学习;有的识字组里,农民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共同进步。据统计,1953 年有一千二百余万人入常年民校,一千九百余万人上冬学,到冬学结束的时候,有三百零八万学员在历年学习的基础上扫除了文盲。通过扫盲运动,农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他们逐渐摆脱了愚昧和无知,成为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他提出农民要 “有技术”,一方面要学习他人的生产经验,应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进行科学的种植和养殖。他鼓励农民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如合理施肥、科学灌溉、病虫害防治等,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他还倡导农民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的种植和养殖方法,实现农业生产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农民要学会使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他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鼓励农民使用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为了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技术教育,毛主席要求各地加快建立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工作。他推动成立了各级农业科研机构,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人才,为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推广提供了支持。这些科研机构深入农村,开展农业科技试验和示范,向农民传授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同时,他还大力推广新式农具,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为农民讲解新式农具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技巧,帮助农民掌握新的生产工具。通过这些努力,农民逐渐接受了科学技术,农业生产方式得到了改进,农村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毛主席认为,文艺是有阶级性的,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文艺。在旧中国,文艺大多是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者服务的,成为他们压迫和剥削人民的工具。而他所倡导的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这一理念贯穿了他对农村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推动过程。
毛主席强调,最广大人民群众是文艺的创造者。他深入农村,发现农民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真挚的情感,这些都是文艺创作的源泉。农民唱的民歌、讲的民间故事,都是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表达,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他曾说:“农民不但是好的散文家,而且常是诗人。民歌中便有许多好诗。” 这些民歌和民间故事,反映了农民的生活、劳动、爱情和梦想,是农民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比如,那些描绘农民辛勤劳作场景的民歌,展现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执着;那些讲述民间传说和故事的作品,传承了农村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毛主席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挖掘这些民间文艺资源,将其转化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艺作品。
为了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毛主席主张改造和利用旧的艺术形式,创造出百姓喜闻乐见的各种艺术形式。在他的倡导下,故事会、地方戏、乡村艺术团等在农村迅速发展起来。故事会成为农民们分享生活故事、传承文化的重要平台。在农闲时节,村民们聚集在一起,听老人讲述那些古老的传说和身边的新鲜事,既丰富了文化生活,又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地方戏则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农民喜爱。
毛主席鼓励地方戏艺人对传统剧目进行改编,使其更贴近农民生活,反映时代精神。同时,他也支持创作新的地方戏剧目,展现农村的新变化和农民的新风貌。乡村艺术团的成立,为农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农民们自己编排节目,表演歌舞、小品等,用艺术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这些艺术团不仅在本村演出,还到周边村庄巡回演出,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农村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设施奠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没有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农村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毛主席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因此,他始终关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
革命时期,环境艰苦,条件有限,但毛主席依然想尽办法为农民创造文化学习的条件。由于缺乏专门的场所,他便利用祠堂创办夜校。祠堂在农村是一个重要的公共空间,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设施。毛主席将祠堂改造成夜校,在这里为农民授课,传播知识和革命思想。虽然条件简陋,但祠堂夜校成为了农民接受教育、开启智慧的重要场所。农民们在这里学习文化知识,了解革命形势,逐渐觉醒和团结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开始大力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1955 年,他提出:“在七年内,建立有线广播网,使每个乡和每个合作社都能收听有线广播”,“在七年内,完成乡和大型合作社的电话网。” 这些举措旨在让农民能够及时了解国家的政策和信息,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线广播网的建立,让农民们坐在家中就能听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声音,了解国家的发展动态和时事新闻。电话网的建设则加强了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方便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同时,毛主席还积极推动农村电影队的建设。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农村电影队的流动放映,让农民们能够欣赏到丰富多彩的电影作品。这些电影涵盖了各种题材,有反映革命历史的,有展现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也有讲述百姓生活故事的。农民们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不仅得到了娱乐,还受到了教育和启发。电影队所到之处,都会吸引众多农民前来观看,成为农村文化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1956 年,毛主席主持起草的《一九五六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草案)》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文化、教育等事业作出了具体的任务安排。这份纲要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划。在纲要的指引下,各地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了一批文化站、图书馆、俱乐部等文化设施。文化站成为了农村文化活动的中心,组织开展各种文艺演出、展览、培训等活动;图书馆为农民提供了丰富的图书资源,满足了他们的阅读需求;俱乐部则是农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大家在这里唱歌、跳舞、下棋,丰富了业余生活。
此外,毛主席还要求逐步实现农村的电气化,力争建成全国地方道路网,完成乡和大社电话网,基本普及农村广播网、邮政网等一系列设施的建设。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村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电气化的实现,让农村的夜晚变得明亮起来,为农民开展文化活动创造了条件;道路网的建设,方便了农民的出行,也促进了农村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广播网和邮政网的普及,让信息能够更加便捷地传递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