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制造业干了这么多年,接触过不少老板和供应链负责人,我发现很多人对供应链的理解还停留在 “买东西、运东西、存东西” 这三步上。
在制造业干了这么多年,接触过不少老板和供应链负责人,我发现很多人对供应链的理解还停留在 “买东西、运东西、存东西” 这三步上。
但今天我实打实说一句:供应链真不是这么简单。
我们总把供应链拆成 “供应” 和 “需求” 两块,各管一摊,却忘了它们本就该是乘法关系 ——1 加 1 可能等于 2,也可能只到 0.5。
但只有真把两者协同起来,才能有 10 倍甚至 100 倍的效率爆发。
今天我就把这个90%人都存在的认知误区说透:
供应链的本质不是 “供应端” 和 “需求端” 简单加起来,而是两者动态的效率乘积。
一、供应链不是“供应”+“需求”,而是“需求”ד供应”
先问个实在的问题:你们公司的供应链部门,是不是这么运作的?
销售部门说 “下个月要卖 1000 万”,采购部门就按这个数下单,生产部门也按这个数排产;
结果市场突然不行了,实际只卖了 600 万,仓库里堆了 400 万的库存,采购的原材料还在路上;
下次销售学乖了,保守报 800 万,结果市场又好了,货不够卖、客户投诉、紧急调货成本蹭蹭涨……
这哪是供应链管理啊,这是 “各干各的”,根本搞不清楚实际状况。
真正的供应链,是从 “客户需求” 到 “供应交付” 的一条完整链路:
需求端有一点波动,供应端就会跟着受影响;
供应端做一次调整,也会反过来影响需求能不能满足。
它们的关系不是简单放一块儿,而是像乘法一样,两者匹配得好不好,直接决定了供应链能发挥多大作用。
我给你举个真实例子:
一家家电企业,以前需求管理归销售部管,就看历史销量和节日促销;供应管理归计划部管,就看产能和原材料库存。
后来:
他们根据历史数据,预测空调销量能涨 20%,于是就采购了相应的铜材、压缩机,生产线也排得满满当当。
但问题出现了:
真到卖的时候,竞品突然降价 30%,这家企业的订单量一下子跌了 30%,采购的原材料全成了库存,生产线停工损失超过 2000 万。
于是他们变了个法子:
把销售、市场、计划、采购、生产的数据全打通,用算法盯着终端零售数据、竞品价格变动、天气情况,甚至社交媒体上用户说啥。
结果呢?
他们的需求预测准确率从 65% 提到了 82%,库存周转天数从 45 天降到 30 天,反倒多赚了 1500 万 。
这就是 “需求 × 供应” 的效果,1 加 1 远远大于 2。
二、需求端的三个盲区
很多人觉得 “需求管理就是销售报个数”,但销售报的数,往往是 “能签下来的单”,不是客户 “真实的需求”。
1.不关注市场的变化
需求端第一个盲区,就是把 “订单” 当成 “需求”,忘了市场是会变的。
问题出在哪?
销售只盯着 “现在能签的单”,没考虑政策风险;
需求管理部门也没跟踪这些外部的变化。
2.数据不互通
销售、市场、客服的数据各放各的,不共享。
这样一来:
销售部门知道 “什么产品卖得特别好”,但没告诉计划部;
客服部门收到不少 用户 的投诉,也没告诉研发部;
结果计划部还在按原来的计划生产,研发部还在优化下一代产品。
所以在供应链管理中,打破信息孤岛,建立统一的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至关重要。可以借助数据集成平台FineDataLink,接入并整合各种类型的数据,集中进行管理。通过这一个平台,就能实现实时数据传输、数据调度、数据治理等等。立即体验:数据集成平台FineDataLink3.时间对不上
很多企业的需求预测是按月算的,但供应端采购要按周、生产排期要按天。
比如:
销售部门每月 1 号报下个月的销量预测,可采购部门买木材得提前 45 天下单,生产部门排产得提前 15 天。
如果月度预测差了 20% 以上:
采购要么买多了积压,要么买少了断料;
生产要么加班加点成本涨,要么停工交不了货。
时间上对不齐,后面全乱套。
三、供应端的三个痛点
说完需求端,再看供应端:
不是 “我能生产啥”,而是 “客户需要啥”。
很多企业搞供应管理,就是一味追求 “产能最大”“库存最少”“交付最快”,却忘了这些都得为 “客户需求” 服务。
1.响应太慢,流程繁琐
如果你的企业采购流程是这样的:
销售提需求→计划部审核→采购部比价→给供应商下单→物流运输→入库检验。
但现在客户要货越来越急:
比如新能源行业都是 “小批量、多批次” 的订单,这么长的周期意味着企业得提前 3 周预测需求,可 3 周后的市场需求早就变了。
2.灵活性不够,太看重 “重资产”
很多企业为了降成本,买了一堆专用设备,比如定制的注塑机、冲压机。
但问题是:
这些设备换型号时间长(换一次模具要 4 小时)、成本高(模具损耗加停机损失)。
当客户从 “大订单” 变成 “小批量”,这些设备就成了累赘:
生产 100 件和生产 1000 件小批量的成本差不多,但小批量利润更低。
3.只关注局部,不看成本和效率协调
有家包装材料企业的仓库管理就很典型:
为了降仓储成本,把仓库租在郊区,租金便宜 30%。
但问题是:
运输成本涨了 25%(离客户远了),紧急订单送货时间从 “第二天到” 变成 “隔天才到”,客户取消订单的比例上升了 18%。
这就是只盯着仓储成本,没算整个链路的总成本。
四、需求端和供应端该怎么协同?
既然需求端和供应端的问题都是因为 “信息不流通”,那解决办法就只能是 “打通链路,让数据流动起来”。
但这不是简单装个系统就行,得从流程、组织、技术三个方面重新打造供应链:
第一步:改流程 —— 把 “串起来” 变成 “并起来”
传统供应链是 “销售→计划→采购→生产→物流”,一个环节完了再干下一个。
协同型供应链是 “并着来”:
销售提需求的时候,计划部同时看历史销售数据、市场趋势、竞品情况;
采购部同时评估供应商产能、原材料价格变动;
生产部同时确认设备、人员够不够。
这样一来:
所有环节在同一个数据平台上随时沟通,需求预测有点偏差,供应端马上就能调整,不会让偏差越来越大。
第二步:调组织 —— 打破 “部门墙”,大家一起担责任
很多企业供应链出问题,根本上是 “部门 KPI 不一样”:
销售为了冲业绩,敢接高风险的订单;
计划部为了降库存,使劲压采购量;
生产部为了完成设备效率指标,不愿意频繁换生产线。
要让大家协同,就得把 KPI 绑在一起。
比如:
设个 “供应链总成本” 指标,包含:
采购成本
库存成本
交付违约成本
让销售、计划、采购、生产都对这个指标负责。
第三步:用技术 —— 靠数字化工具让 “协同” 真能落地
我说的技术不是买个 ERP 系统就完了,而是要能从头到尾 “数字模拟”:
用物联网设备采集生产线实时数据,
用人工智能算法预测需求变化,
用区块链技术让供应商资质和物流信息能查清楚,
用数字模拟试试不同供应链策略行不行。
说白了,就是用技术让协同能真正做到位。
总结
供应链的最终目的,是 “客户要的,刚好能供应上”:
让 “需求端的每一个信号”,供应端都能准确接到、快速反应;
让 “供应端的每一次调整”,都能帮着把需求预测做得更准。
这不是供应和需求在打架,而是需要所有人一起配合的 “协同战”。
从今天起,你不妨问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我们的需求预测,真的反映了客户真实要啥吗?
我们的供应执行,真的是为了满足需求吗?
我们的数据和流程,真的打通了吗?
记住:需求端乘以供应端,才是供应链的真正效能。
这两个端配合得越好,乘积越大,企业竞争力就越强 —— 毕竟,在制造业里,谁能更快、更准、更省钱地满足客户需求,谁就能走得更远。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份《供应链控制塔分析解决方案》,该方案详细介绍了企业如何优化库存管理,实现供应链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需要自取:来源:优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