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熄灭后8分钟人类才能感知到?错,至少需要10000年!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2 10:39 1

摘要:但这个结论只说对了“光的传播时间”,却忽略了太阳的本质:它并非一盏“一按开关就熄灭”的灯泡,而是一颗由核聚变驱动的恒星,其“熄灭”是一个持续数万甚至数百万年的漫长过程,人类感知到的“太阳熄灭”,远比8分钟要晚得多,仅核心停止聚变后的信号传递,就至少需要1000

“如果太阳突然熄灭,人类要8分钟后才会发现”。

这个说法在科普领域流传甚广,其依据是太阳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1.5亿公里,光以30万公里/秒的速度传播,恰好需要8分20秒抵达地球。

但这个结论只说对了“光的传播时间”,却忽略了太阳的本质:它并非一盏“一按开关就熄灭”的灯泡,而是一颗由核聚变驱动的恒星,其“熄灭”是一个持续数万甚至数百万年的漫长过程,人类感知到的“太阳熄灭”,远比8分钟要晚得多,仅核心停止聚变后的信号传递,就至少需要10000年。

要理解这个时间差,首先要拆解太阳的结构与能量来源。

太阳并非实心球体,而是从内到外分为核心、辐射区、对流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的“分层火球”。我们肉眼看到的“太阳”,其实是最外层的光球层,而真正产生能量的区域,是半径仅占太阳1/4的核心区。

在这里,每秒有6亿吨氢原子核聚变为氦原子核,释放出相当于4万亿颗广岛原子弹的能量,这些能量以光子和中微子的形式向外传递,最终成为照亮地球的阳光。

当我们说“太阳熄灭”,本质是指核心的核聚变反应停止。

但核聚变的终止并非瞬间发生,而是核心区氢燃料耗尽后的必然结果。太阳目前处于“主序星”阶段,核心的氢燃料还能维持约50亿年,一旦氢耗尽,核心会因失去核聚变产生的向外压力而收缩,温度和压力重新升高,触发氦元素的聚变,此时太阳并未“熄灭”,反而会膨胀为“红巨星”,体积可能吞噬水星、金星,甚至逼近地球轨道。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熄灭”,要等到红巨星阶段结束,外层气体抛射形成行星状星云,中心留下一颗不再发光的白矮星,这个过程至少需要数百万年。

即便只讨论“核心核聚变停止”这个关键节点,其信号传递到地球也远不止8分钟。

核心产生的能量向外传递时,会遭遇太阳内部密集的等离子体阻碍,这个过程分为两步:首先在“辐射区”,光子会不断与氢、氦原子核碰撞,每前进1厘米都可能被反弹,方向随机如同“醉汉走路”。天文学家测算,一个光子从核心抵达辐射区边缘,平均需要10万年,这意味着,今天我们看到的阳光,其实是10万年前在太阳核心产生的光子,历经无数次碰撞后才“挣扎”到表面。

还有,太阳的亮度并非由“即时产生的光子”决定,而是表面光球层的温度和面积决定的。

当核心停止聚变后,表面温度的下降是缓慢的,亮度会在数万年里逐渐降低,而非8分钟内突然消失。天文学家模拟显示,若太阳核心聚变终止,地球接收到的光强在1000年内仅下降约1%,人类用肉眼几乎无法察觉;要等到光强下降到足以影响地球气候,至少需要数万年时间。

从科学视角看,太阳的“熄灭”是一场漫长的宇宙告别,核心聚变停止的信号需要10万年才能传到表面,地球感知到明显的亮度下降和温度变化,至少要等数万年。人类不必担心“8分钟后陷入黑暗”,真正需要警惕的,是数十亿年后太阳膨胀为红巨星时,地球可能面临的生存危机,而那,又是另一个关于宇宙演化的故事了。

来源:宇宙怪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