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村治》 | 乡村电视直播的“治乱”与“适老”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2 10:42 3

摘要:我们先从卫星电视到网络电视的演变说起。卫星电视的信号接收器叫卫星锅,俗称"小锅盖"或"小耳朵"。常见的收看电视直播(卫视台)的方式中,有一种是使用卫星锅作为接收器,便宜好用,操作方便,其缺点也显而易见,信号很容易受到天气影响,调频对于老年人也不容易。卫星锅在宽

《大国村治——当代农民的思与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一、治理盲区

对农村广播电视的治理原本是为了抑制第三方乱收费的问题,然而"一刀切"禁止网络电视的治理方式似乎断了老百姓收看电视直播的途径。

我们先从卫星电视到网络电视的演变说起。卫星电视的信号接收器叫卫星锅,俗称"小锅盖"或"小耳朵"。常见的收看电视直播(卫视台)的方式中,有一种是使用卫星锅作为接收器,便宜好用,操作方便,其缺点也显而易见,信号很容易受到天气影响,调频对于老年人也不容易。卫星锅在宽带没有普及时曾流行很久,那时的卫星锅上印着"户户通"和" CCTV "一串大字,一般两百元左右,可以收到很多电视节目。这种方便实惠的东西深受老百姓喜爱,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卫星锅是他们接触外界信息的方式。

这种方便实惠的东西在乡村渐渐消失了,它的消失是市场和政策双重要素影响的结果。几年前,三大运营商纷纷抢夺农村这块阵地,推出宽带下乡服务,由于 Wi - Fi 的吸引加之优惠力度很大,村民普遍安装宽带。电视信号接收方式从卫星接收改为宽带接收。彼时网络电视的电视直播未被禁止,因此即使收看电视直播背后的原理改变了,从表面也看不出来。村民出于实用主义原则,觉得只要还能看就行。以上是卫星锅为市场所挤压的原因,而政策方面则是国家出于安全考虑,禁止个人违法安装卫星锅,并对非法安装卫星锅进行整顿。两面夹击下,人们舍弃卫星锅,转而使用网络电视收看电视直播。卫星电视被取代后,农村老人看电视就越来越难。

时代浪潮滚滚向前,技术更新换代是当然的。如果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自然好,然而网络电视似乎不是为中老年人而生的,他们看电视需要费一番周折。从前的广播电视简洁明了,用村民的话来说就是"开了就会用"。而现在网络电视杂乱的页面就连年轻人也需要仔细甄别才可顺利看上电视,更不用说每个设备间不一样的会员费。例如电视如果要看会员节目则需要开通电视品牌的影视 VIP ,一年好几百元。但设备和平台会员是不共通的,若想看某平台独播的剧,仍然要开通平台会员,更匪夷所思的是有些平台的电视版会员和手机版会员竟然分别收费。加之广电总局发布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规范电视直播频道业务秩序的通知》中明令禁止网络电视直播,令本就缺乏信息接收渠道的老年人处境雪上加霜。

电视直播治理似乎少了一份温情。禁止网络电视直播的出发点是禁止电视品牌方伙同运营商层层收费的乱象。但是一刀切断了电视直播,也没有提供官方的引导给百姓。当人们响应号召换掉卫星锅,装上了网络电视,却发现无电视可看。人们兴冲冲地走上技术之路,走到半路却发现"桥"被拆了,他们就处在了两头不靠岸的境地里。

简言之,电视直播乱象要不要治理?要。但一刀切断掉网络电视直播的方式也不可取。我们回溯电视发展并不是要求退回某个时代,只是希望在技术治理时对老人多一份关怀。电视直播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环,对其进行治理应该考虑农村老人的实际需求。

二、技术鸿沟遇上老龄化

技术鸿沟分为接入沟和使用沟。国家对于乡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加之市场的补充使得技术在接入层面不存在明显差别,但在使用层面则出现了更大的分化。使用沟的分化具备明显的年龄分层。人们不是没有智能设备,也不是买不起智能设备,而是面临拥有智能设备但不会使用的问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接近20%,人口老龄化已成趋势,如何帮助老年人更加适应网络社会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

出生在网络时代的年轻人,和网络有天然亲和性。相比于老年人的不知所措,卫星电视变网络电视反而让年轻人如鱼得水,他们成为掌管电视的神,老人想看电视都需要年轻人帮忙调好。除了电视本身的功能,他们甚至将网络电视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用来刷短视频、玩游戏、唱歌。这些跟电视不沾边的冗余功能让电视成为一个庞大而缓慢的怪物,其主要功能看剧在巨大的页面中只占一小部分,其他功能则反客为主,在主页面争奇斗艳。

电视似乎要超越其"显示"功能,试图发展成一个"电脑"。如果这样,无疑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行为,更不用说如今的电视甚至连充当显示屏这一基本功能都做不好。看电视要等待一个个广告,躲过诱导你开会员的页面。主页丰富多彩,细看却都看不了。现今很多软件都推出了老年版,包含了放大字体、精简页面等功能。电视品牌和运营商应该在商业化的同时考虑一下老年人的需求,精简繁复的页面和复杂的操作,共同创造一个更加适合老年人的社会。

三、公共文化建设:基础性是重点

为什么我们要强调电视直播治理需要多一份对老年人的关怀,多一份对乡村的关怀?首先,乡村无疑是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基础不牢,何以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其次,年轻人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取权威信息,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几乎只有电视这一种方式。农村地区的老年人群体在公共文化这一服务体系中是弱势中的弱势,为他们提供的服务要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性,让他们能看、会看,而不是追求更高清、更智能。建设"户户通"工程是为了让偏远地区的人们也能看上电视,这一以基础为本的思想仍需谨记。追求高清智能固然数据上好看,但也要考虑人民是否享受到了这一实惠。乡村目前面临的问题仍然是看不上电视直播,不会看电视,基础性服务建设仍是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中的重点。

禁止网络电视直播后应提供一个实惠且实用的代偿方案解决老百姓看电视的问题,否则就是放弃了这一群体,将宣传阵地拱手相让。不看电视,他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就是短视频,短视频顾名思义短,不及长视频提供的信息丰富。另外就是信息连续性不强,片段信息居多。再者短视频质量参差不齐,算法根据你看过的视频给你推荐,长此以往会形成信息茧房。难道他们只能在信息世界的角落里获得一些"边角料"吗?他们也有权利获得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来源:新乡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