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历史,中日两国才有未来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2 12:09 1

摘要:编者按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80年前,中国人民历经14年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伟大胜利,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遭侵略的屈辱,成为走向复兴的重要转折点。在这一特别值得纪念的时间节点,《中国报道》推出系列报道,

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80年前,中国人民历经14年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伟大胜利,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遭侵略的屈辱,成为走向复兴的重要转折点。在这一特别值得纪念的时间节点,《中国报道》推出系列报道,从东方主战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抗战精神的时代传承等多维视角,深入回顾这段峥嵘岁月,缅怀先烈,捍卫和平,启迪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指出铭记和传承历史的意义:“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共同引以为戒。传承历史,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要开创未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80年风雨兼程,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但那段血与火的记忆却从未褪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对于中日两国而言,这段历史是无法回避的共同记忆。

以德报怨,唤醒良知

△刘岩旧照。图源/故事FM

生于吉林的寇爱哲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他是被一个叫刘岩的日本人接生的。80年前,当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时,这个小个子的日本女人决定带着孩子随丈夫自杀。在三度自杀均被中国人救下后,刘岩在吉林当地成为一名接生婆。1992年,刘岩返回日本,随后便与吉林的老邻居们失联。长期从事媒体工作的寇爱哲经过长达14年的找寻,终于在2024年找到了刘岩。只是她早已于2008年去世,但她的回忆录《穿越生死线》则完整记录了当时她为何自杀以及如何被中国人救下的故事。出身日本岩手县农民家庭的刘岩,日本名为山口秋子,是当年的“开拓团民”之一。这些人都是被日本政府动员,送往东北三省的移民。1945年,当日本战败的消息传来,重病的丈夫决定自杀,而深爱丈夫的她决定一同赴死。但年幼的两个孩子怎么办?受军国主义思想洗脑的邻居大泽达子怂恿刘岩可以选择全家一起自杀。“日本已经不复存在,作为战败国的国民,选择全家一起自杀,也是可以理解的忠诚表现。”最终,刘岩和她的丈夫在两个孩子熟睡后将孩子勒死,刘岩夫妇和邻居大泽达子3人则准备上吊自杀。但因为决定自杀前,刘岩把家当都送给了附近认识的中国人,他们也许是觉察到了什么,等来到刘岩家时发现了他们的极端行为,由于及时剪断了绳索,刘岩夫妇和邻居大泽达子得救了。然而,杀掉孩子的痛苦却一直缠绕着刘岩夫妇,而后他们又分别尝试割喉、服毒自杀。她的丈夫最终死于服毒自杀,刘岩则在服毒后被听到她呕吐声响的旧交老于救下。在刘岩的个人回忆录中,她这么写道:“上吊、抹脖子、服毒,作为日本人,我全身的血已经染红了这片大陆的草地,这是否能洗刷我作为战败国一员的罪恶……中国人说只要活着就能绽放生命之花。我才28岁,还年轻,费尽辛苦学到的接生技术如果能够为中国妇人使用的话,是不是也算我有点作用。我必须向把我从死亡边缘救回来的中国人报恩。”在随后近50年的时间里,身为护士的刘岩在吉林当地接生了10000多个中国孩子,并逐渐被当地人熟知、接纳。被救下的不只是刘岩,还有当时“开拓团民”在慌乱撤离时遗弃的近3000名未满13周岁的儿童。当时日本“开拓团民”走的走、死的死,剩下的日本女人和孩子骨瘦如柴,有的甚至病得奄奄一息。善良的当地农民以德报怨,把这些曾经侵占自己家园的“天皇弃民”领回了家。在以后的几十年生活里,这些日本遗孤和中国人没什么两样,没人歧视和虐待他们,他们渐渐地成了中国人。直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双方政府着手为二战时期在华日本遗孤寻找血亲,这些人才开始陆续返回日本。1984年3月17日,中日两国政府达成了《关于解决在华日本孤儿问题协商结论》,对残留孤儿身份的确认、回日本寻亲的组织以及两国政府的协调工作等都做了详尽的规定,帮助数千名日本遗孤找到亲人。不仅是日本遗孤,即使是对待战犯,中国政府也以博大的胸怀,采取了管理和教育相结合,思想教育与人道主义待遇相结合等方法,对初到抚顺、太原两个战犯管理所的日本战犯进行了长期、耐心、艰苦的改造。

△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于1956年6月9日至19日在沈阳对日本战犯铃木启久等8人进行了审判。图为审判时的情形。图源/新华社

1956年,经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审判,除对其中职务较高、罪行较重的45名战犯分别判处8至20年有期徒刑外,其他战犯全部免予起诉,遣返回国。开庭审理时,45名战犯对法庭指认的所有罪行全部承认,没有辩解。有的战犯痛哭流涕,甚至跪倒在地请求严惩自己。这与二战后国际法庭对战犯进行审判时几乎无人认罪的情形形成了鲜明对比。从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到骇人听闻的人体实验、细菌战,再到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铁证如山、罄竹难书。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和亚洲各国人民造成深重灾难。尽管遭受了日军种种反人类的暴行,但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还是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政府和人民从来没有把战争的罪责归咎于普通日本人民。6月26日,驻日本大使吴江浩在日本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型招待会”上表示:“我们始终主张,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日本人民。”中国人民的人道主义精神使得不少尚存良知的日本人被唤醒,这也直接促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回到日本的战犯于1957年成立了“中国归还者联络会”,并组织战犯们以出版著作和举行活动的形式来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罪行,忏悔当年所作所为。许多人一生奔走于促进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为恢复中日邦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特别顾问王众一长期从事对日传播,深度参与中日人文交流活动。他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民间反思战争、为和平反战、反对日本再武装的声音还是比较强烈的。日本左翼人士以及有良知的进步力量,特别是亲身经历战争苦难的当事人,既对日本的加害行为有所反思,也对战争给自身民众带来的伤害痛定思痛。比如山本萨夫的《战争与人》影片中就直接描写了日军在华北实行的“三光政策”的暴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后,佐藤纯弥于1982年导演的中日合拍电影《一盘没下完的棋》中更是直接描写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历史修正主义蔓延

△ 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南京大屠杀》书中照片。图源/网络

“日本社会关于历史问题的认识出现重大倒退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王众一表示,这一认知改变尤为明显地体现在对历史教科书的篡改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右翼保守势力多次篡改教科书。1955年首轮篡改中,新版教材删除对太平洋战争的批判性叙述,回避提及日本入侵中国。20世纪80年代第二轮篡改中,将“侵略华北”改为“进出华北”,为军国主义行径披上合法性外衣。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第三轮篡改更为恶劣,不仅将侵略战争美化为“解放亚洲”的“自卫行动”,更将强征劳工改为“参与”,并增加了有关中国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的表述。这一历史修正主义趋势在2001年小泉纯一郎上台任日本首相后变本加厉。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分别在2001年至2006年间6次参拜靖国神社,严重损害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伤害了受害国人民的感情,导致中日关系一度陷入“冰点”。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所特聘研究员项昊宇告诉《中国报道》记者,长期横亘在中日之间的历史认知分歧体现在多方面。首先是对侵华战争性质的认定,日本发动战争的侵略性质早已在《开罗宣言》《波斯坦公告》以及东京审判中得到国际法意义上的权威判定,但日本长期以来用“日中战争”这一中性表述模糊其侵略本质,部分右翼势力和保守派政客更是竭力淡化战争的侵略性质,甚至将其美化为“解放亚洲”的战争。其次,日本右翼势力也试图否认战争罪行的严重性。“例如围绕南京大屠杀的人数争议,中方根据历史档案和幸存者证言,认定遇难者人数超过30万。而在日本,虽然主流学术界承认大屠杀的存在,但对于遇难人数和事件的具体细节,右翼势力中存在着从‘数字争议’到‘虚构论’等不同程度的否认和歪曲。”项昊宇说。日本文部科学省2022年教科书审定结果显示,86%的中学历史教材将“南京事件”描述为“存在争议”,仅14%的教材使用“大屠杀”表述。早稻田大学教授山本昌弘团队研究发现,使用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学生,对战争认知存在显著差异:前者仅23%认为需要道歉,后者比例达到61%。此外,王众一指出,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步入“失去的30年”。与此同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引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现实的此消彼长使得日本的自我感知经历巨大落差,这种现实焦虑使得“中国威胁论”在相当多的日本民众中快速传播。项昊宇表示,加之右翼势力的政治操弄,日本国内的右翼保守势力为了实现修改“和平宪法”、摆脱“战后体制”的政治目标,长期以来系统性地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通过组织集会、出版书籍、影响舆论等方式,传播歪曲的历史观。侵华历史在日本国民心中逐渐被涂抹。
正视历史是基础和前提

△ 当地时间2025年3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东京会见日本外相岩屋毅。图源/外交部

今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东京会见日本外相岩屋毅时强调,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日本战后重返国际社会的重要前提,是日本同周边国家发展关系的政治基础,更是检验日本能否恪守和平发展承诺的重要标准。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对历史和台湾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必须严格履行,不应模糊倒退。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载明中日联合声明的各项规定应予严格遵守,表明声明连同条约一体,构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两国关系指导文件,必须一同恪守,不容歪曲破坏。中日关系的改善势头来之不易,维护好两国关系政治基础尤为紧要。名古屋外国语大学名誉教授、日中关系学会副会长兼东海日中关系学会会长川村范行8月15日在名古屋举行的中日和平友好交流会上的演讲中指出,2025年,中国纪念的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其中蕴含了遭受日本侵略,并与侵略者不屈不挠抗争的战争认识;而日本纪念的则是“战争结束80年”,是“广岛、长崎被原子弹轰炸”“名古屋空袭轰炸”“东京大轰炸”等战争创伤,对战争的认识集中于“受害”层面,对日本曾侵略中国以及亚洲等地的“加害”事实,几乎全无认知。正如德国前总统魏茨泽克在1985年发表的国会演讲所言:闭眼不看过去的人,对现在也是盲目的。只有铭记战争历史,才能阻止战争悲剧再次重演。川村范行呼吁,日本人不仅要记住本国遭受的苦难,更要正视并铭记曾给他国造成伤害的历史事实。王众一指出,随着经历过战争苦难的一代人逐渐离开,日本年轻一代关于战争的回忆会逐渐淡化、模糊。中日两国的年轻人如何看待过去的历史,关乎两国的现在与未来。王众一7月8日在日本岩手县举行的“‘珍爱和平,促进友好’纪念研讨会”上对日本与会人员呼吁:在世界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之时,希望广大日本民众能够调整心态,真诚老实地承认历史事实,理性现实地正视中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与中方相向而行,真正实现历史性和解,抓住历史的机会,共创亚洲的未来。据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于2024年12月共同实施发布的第二十届“北京—东京论坛”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显示,尽管访问过对方国家的两国受访者比例均有所增加,但两国绝大部分受访者至今没有访问过对方国家(中国受访者为82.1%,日本受访者为88.0%)。“推动中日关系发展要创新民间交流形式,厚植友谊土壤。推动‘Z世代’为主体的青年深度交流;推动客观理性的媒体与舆论环境,共同打击假新闻和极端言论;支持两国智库和学术机构合作,就历史、现实和未来等议题进行联合研究并发布报告,向公众提供更加客观、全面的信息。”项昊宇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来源:中国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