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是野草莓,其实是一种药用价值极高的药材,你知道吗?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2 12:52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63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前几天,张阿姨晒了一张在山里摘“野草莓”的照片,配文还写着:“味道酸酸甜甜,好吃极了!”可她不知道,手里拿着的,根本不是草莓,而是蛇莓

蛇莓,这名字听起来怪吓人的,其貌不扬、长在路边草地上,常常被人误当成杂草或“野果子”。然而,别小看了它,这种被误认的“野草莓”,其实是一味被《中华本草》记载的中药材,有着不少意想不到的药用价值。

但也正因为它“长得像草莓”,不少人会误食甚至误用,结果适得其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蛇莓,到底是“野草”还是“宝”?

蛇莓学名叫做 Duchesnea indica,属于蔷薇科蛇莓属植物,又叫“龙吐珠”“蛇泡草”。它的果实鲜红圆润,表皮布满颗粒,乍一看跟草莓确实有几分神似。

但只要你尝一口就知道,它和草莓压根不是一回事:没有草莓的香气,口感寡淡,甚至有点“青涩”发苦。民间有说法称蛇莓“有毒”,其实这是个误解。正规研究显示,蛇莓本身无明显毒性①,但由于它多生长在潮湿、杂草丛生的地方,容易附着细菌、虫卵,生吃反而容易引起腹泻或胃肠不适

所以,蛇莓不是拿来吃的,而是拿来入药的

中医认为,蛇莓性寒、味甘,入心、肝经,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尤其在治疗疔疮、痈肿、湿疹、蛇虫咬伤等皮肤问题上,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

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蛇莓中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如鞣质黄酮类三萜类化合物等,这些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作用②。

研究表明,蛇莓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不少偏远山区,老人们会把蛇莓捣烂后敷在被虫咬的地方,用来消肿止痒

虽然蛇莓有一定药用价值,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随便用”。

首先,蛇莓性寒,脾胃虚寒、容易腹泻的人不宜内服。其次,蛇莓虽无毒,但未经加工处理的野生蛇莓可能携带多种病菌,擅自采摘、生吃存在安全隐患。

更重要的是,蛇莓虽然对轻度皮肤感染或炎症有辅助缓解作用,但它并不能替代正规的医疗治疗。比如带状疱疹、蜂窝组织炎等真正的感染性疾病,仅靠蛇莓外敷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因为轻信偏方,延误正规治疗,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蛇莓在中药临床中并非主流药材,但在一些中成药配方中,确实有它的身影。例如,有些用于清热解毒、抗感染的中成药含有蛇莓提取物成分,用于口腔溃疡、扁桃体炎等症状的辅助治疗。

不过,使用这类药物时必须遵医嘱,切不可自行采摘、炮制,更不建议擅自用蛇莓泡酒、煲汤。网上流传的所谓“蛇莓神药”或“治百病偏方”,大多缺乏科学依据,甚至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蛇莓并不是唯一一个被误解的植物。像蒲公英、车前草、鱼腥草,也曾长期被视为“野草”对待,直到近年来“中药热”兴起,大家才重新认识它们的药用价值。

这反映出一个问题:我们对身边植物的了解太少。很多人在乡间、野外看到不起眼的植物,要么走过去不屑一顾,要么拍照发朋友圈炫耀“野果子”,却不知道背后可能隐藏着医学价值,也可能存在安全风险。

所以,不认识的野草,不要吃;熟悉的药材,也不要乱用。真正的健康生活,离不开科学、系统的知识支撑。

总结一下

蛇莓不是野草莓,也不是毒果,而是一种有一定药用价值的中草药。它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但并不适合所有人使用,也不能替代正规治疗。

如果你在野外看到这种“假草莓”,可以欣赏,但别轻易采摘入口。要发挥它的药用作用,还是得通过正规渠道、专业指导来使用。

忽视科学、不辨真假,再好的“宝贝”也可能变成“祸根”。

① 《中国药典》2020年版
② 赖国荣等. 蛇莓的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进展[J]. 中草药, 2022, 53(12): 3789-3794.
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常用中药材图鉴》2021年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靳医生科普Tal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