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吃完晚饭,孩子有些犯难地跟妈妈嘀咕:“我还有一篇作文没写完呢,今天晚上要是完不成,老师明天又要发脾气”!
吃完晚饭,孩子有些犯难地跟妈妈嘀咕:“我还有一篇作文没写完呢,今天晚上要是完不成,老师明天又要发脾气”!
想一下,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回复孩子?
01
有问题
你会不会这样说:
“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完成,老师不训你训谁。”如此,尽管你可能是开玩笑地说,但都会给孩子造成一种被讽刺的感觉,只是程度深浅不同而已。
或者:“怎么拖到现在还没写完呢?你做什么事情都是拖拖拉拉的。”这是在责备,也是在给孩子贴标签,孩子内心会有挫败感。
又或者:“对你来说,写一篇文章是很简单的事,你一会儿就能写好的。”好吧,看似在鼓励对不对,但仔细体会一下,其实这是一种不被理解和压力感。
试问,你怎么知道简单?又什么叫“一会儿”?事实上我就是觉得有难度呀!这是不被理解。再者,如果没有像你说的那样轻松做到,岂不是显得挺无能?!这是压力感。
……以上任何一种,带给孩子的都是不好的感觉,会无形中消减孩子内驱力。
造成的实际结果是:给孩子心里添堵。
所以在听到这样的话之后,孩子可能会开始与你争论,当然也有可能不表达,憋在心理,但不知不觉中疏远跟你的心的距离。
02
有方法
那怎么办呢?
其实上面那位妈妈只回了一句:“如果今天晚上写不完作文,看样子你有点担心明天老师会批评你。”
听到这句话,孩子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是的,确实有点,算了,我还是赶紧去写吧”,然后就自个儿进屋了。
为什么孩子没有对你不理不睬或者暴脾气,因为听到你的回复,孩子感觉自己被理解了,被关心了,心里立马升腾一种感觉:“妈妈懂我”……哇,这四个字对很多孩子来说,简直太宝贵了,也太稀罕了!
事实上,那句回复的背后本质很简单,你肯定学得会,就是:“描述事实 + 感受 ”。
——“今天晚上写不完作文”是在描述事实;“担心”是孩子感受。
在大多数跟孩子沟通的场景,“描述事实”和“表达感受”是一个大基础,是大前提,是经常都要用的。
只有在此基础上,再给到孩子协助,或发表你的看法/建议(不过这得因时因地因人——因具体事件来处理)。
只不过今天说的这个问题,一般孩子不太需要你的帮忙,因为不管怎样,他紧接着下一步就是自己去写作文(当然,不排除因错误沟通而导致双方争辩起来,然后孩子负气故意不写)。
所以那个当下,他最需要的不是其他,就是被看见,就是被理解,已经足够。
最后一个重点:沟通表达方式可以多样,但不论什么方式,都应以“看见孩子的心”为前提。
我是一点,专研内驱力落地和个人修行的践行者!
/ END /
喜欢记得“点赞”和“在看”
真正的动力之源就是“好感觉”……想要从根上解决内动力问题或跨越“知”“行”鸿沟,请加我微信~
●合集:提升内驱力精华合集:3大板块+8个篇章,每篇都用心写(免费)
●测评:解决孩子内驱力问题,给你四个关键点和一个核心,父母别走弯路
●方法:接触2000多个孩子后,我总结出一套方法,确保提升孩子内驱力!
●方案:我用“五感”法,帮你解决内驱力问题,让孩子自律有动力
来源:中国教师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