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理解“济南的冬天”作为地域文化符号的意义,体会老舍先生“京味儿”语言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一、教学目标分层
基础层
1. 正确读写“镶、髻、藻、贮”等生字,掌握“响晴、温晴、安适”等词语含义。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3. 梳理文章结构,明确文章总分总的层次。
提高层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重音和停连,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赏析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品味“镶、穿、卧”等动词的准确运用。
3.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尝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景物。
拓展层
1. 深入体会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感受济南冬天“温晴”的独特韵味。
2. 尝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自己家乡的冬天,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3. 理解“济南的冬天”作为地域文化符号的意义,体会老舍先生“京味儿”语言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层
基础层教学重点
1. 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 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基础层教学难点
1. 准确理解“温晴”的含义,体会济南冬天的独特之处。
提高层教学重点
1. 赏析文中修辞手法和准确生动的词语,品味语言的妙处。
2.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提高层教学难点
1. 理解作者如何紧扣“温晴”的特点描写景物,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作者情感。
拓展层教学重点
1. 体会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感受济南冬天“温晴”的独特韵味。
2. 运用所学方法描写家乡的冬天,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拓展层教学难点
1. 深入理解“济南的冬天”作为地域文化符号的意义,体会老舍先生“京味儿”语言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方法分层
基础层
1. 讲授法:教师讲解生字词的读音、含义和文章的结构,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 朗读法:学生跟读音频,纠正字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提高层
1.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修辞手法和词语的表达效果,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 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济南冬天的特点,增强对“温晴”的感知。
拓展层
1. 探究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 创作法:让学生仿照作者的写作手法,描写自己家乡的冬天,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分层
第一课时:基础感知与梳理
(一)导入(5分钟)
播放三组冬日城市风光图:第一组是哈尔滨的冬天(冰雕、雪地、寒风呼啸),配文“零下20℃的冰封世界”;第二组是杭州的冬天(冷雨、湿冷的街道),配文“湿冷入骨的南方冬日”;第三组是济南的冬天(阳光普照下的小山、冒着热气的泉水),配文“暖洋洋的冬日画卷”。
提出问题:“看了三组图片,你觉得三个城市的冬天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如果让你用一个词给济南的冬天设计‘城市名片’,你会选什么?为什么?”
预设回答:可能会说“哈尔滨的冬天很冷,有冰雕;杭州的冬天多雨,很湿冷;济南的冬天有阳光,很暖和”;设计“城市名片”的词可能有“温暖、晴朗、舒适”,理由多结合图片中“阳光、小山、泉水”的景象。
引出课题:“大家的感受和老舍先生不谋而合!他在《济南的冬天》里,用一支笔为我们描绘了这个‘宝地’的独特冬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章,解锁济南冬天的‘温晴’密码。”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5分钟)
1. 自由朗读,圈画生字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或工具书标注读音;
读完后思考:作者认为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朗读时,巡视指导,提醒注意
“髻(jì)、藻(zǎo)、贮(zhù)蓄”等易错读音,以及“镶(xiāng)”的字形(右边是“襄”,不是“嚷”)。
多音字:薄(báo薄雪/ bó薄弱/ bò薄荷)、看(kān看护/ kàn看见)。
2. 字词检测
第一关:请给下列标红字注音,并大声朗读下列词语。
镶(xiānɡ) 单单 安适 着落(zhuó) 慈善(cí) 地毯(tǎn) 肌肤(jī) 秀气 宽敞(chǎnɡ) 贮蓄(zhù) 澄清(chénɡ) 空灵伦敦(dūn) 看护(kān) 水藻(zǎo) 一髻儿(jì) 镶嵌(xiānɡ qiàn)
第二关: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晴朗无云。(响晴)(2)温暖晴朗。(温晴)(3)假如。(设若)(4)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着落)(5)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镶)(6)文中指水清澈见底。(澄清)(7)形容蓝得发亮。(蓝汪汪)
3. 再读课文,梳理脉络要求:“默读课文,用序号标出自然段,思考:
作者围绕济南冬天的‘温晴’,写了哪些景物?请用‘谁 + 怎么样’的句式概括。”
默读后,小组讨论,板书梳理:
第①段:总写济南的冬天——温晴(宝地)。
第②④段:济南的山——阳光朗照下的山(可爱)、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
第⑤段:济南的水——温暖、清澈。提问:“作者为什么先总写济南冬天的特点,再分写山和水?这种结构有什么好处?”预设回答:“先告诉我们济南冬天是‘温晴’的,再具体写山和水怎么体现‘温晴’,让人一目了然,很有条理。”
总结:“这种‘总—分’结构,让文章中心明确,层次清晰,所有景物都围绕‘温晴’展开,这就是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三)课堂小结(5分钟)
老师展示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自主小结或带领学生进行小结:“这节课我们跟随老舍的脚步,绘山景,描水色,看到了一幅不同寻常的冬日温晴美景图,在朗读中再次体味了其别样的美。济南的冬天究竟别致在何处?作者又是怎样展现其魅力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进行探索。”
第二课时:品味语言与情感
(一)导入(5分钟)
上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一起欣赏了济南冬天的几幅美丽的画面。冬天的济南那么美,当然也离不开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和写作的技巧。
(二)品析语言,朗读美景(20分钟)
1. 探索济南冬天的温情
材料一:济南境内的主要山峰有长城岭、跑马岭、梯子山、黑牛寨等。
材料二:济南地处中纬度地带,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13.8℃,最低气温零下19.7℃,最低月均温 -3.2℃。
思考:以上两段材料与文章有何矛盾之处?补充材料三:老舍1930年7月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了7年之久,对山东济南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
参考:济南的温晴是老舍心中“温情”的映射,体现了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2. 品析“雪后的小山”
(1)朗读提示:标出重音、停连,注意语气语调。全班读,个别读,注意联系第一课的训练,继续练习重音和停连。
(2)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小山?按照空间顺序,即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了秀美的雪后山景。
(3)写“小雪”的美妙,通过哪些景物来烘托的?通过矮松、山尖、山坡、山腰上的雪等景物来烘托。
(4)哪些动词用得好?“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5)哪些色彩词用得好?“白色”“暗黄”“微黄”“粉色”等色彩词,渲染出一个暖色调的冬天。
(6)本段如何化静为动的?“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和雪的情态。
3. 寻找好的拟人
冬天的济南在作者的眼中是“理想的境界”,济南的“温晴”正是作者内心“温情”的映射,老舍是如何写出他对济南的喜爱的呢?
(1)讲拟人的修辞:什么是拟人?拟人: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行为动作或思想感情。
(2)好的拟人句举例: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参考赏析:运用拟人手法,“睡着”“唤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天的济南有一个舒适温暖的环境,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
(3)寻找文中你喜欢的一句拟人,从“好的拟人”的角度为它做批注。例如:“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参考赏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水的绿的特征,水“不忍得冻上”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体现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 体会情感同学们,从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描写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济南冬天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比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就像对待一个可爱的孩子一样。
那大家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这种情感呢?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赏析标题可以把标题《济南的冬天》改为《冬天的济南》么?
标题和第7段:“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参考:“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我是小导游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在冬天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请你设计一段导游词。
参考:今天我向大家介绍济南冬天的景色。济南素有“泉城”之美称,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闻名的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山灵水秀,人才辈出,历代文人墨客多聚于此。更美的是冬天的水色,这里的水不但不结冰,反而能映衬得水里的水藻更加绿,天越晴水藻越绿,水边还有许多柳树,柳枝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白云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
2. 写作实践文章第4段写景的顺序很有特色,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请你自选校园一处景致,试着用上空间顺序和比喻、拟人的修辞进行描绘吧,200字以上。
五、教学评价分层
基础层评价
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和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是否积极举手发言、是否认真听讲等。
提高层评价
1.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评价学生对文中修辞手法和词语表达效果
来源:汉字森林哈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