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总在想,人这一辈子,究竟要如何平衡“该做的”与“想做的”。前者像肩上的担子,是生存所需的体面,是旁人眼中的“正轨”,带着明确的利益刻度与意义标签;后者却像心底的微光,没什么宏大目的,只是想起时便忍不住靠近,是纯粹的欢喜。
我总在想,人这一辈子,究竟要如何平衡“该做的”与“想做的”。前者像肩上的担子,是生存所需的体面,是旁人眼中的“正轨”,带着明确的利益刻度与意义标签;后者却像心底的微光,没什么宏大目的,只是想起时便忍不住靠近,是纯粹的欢喜。
我们太容易把这两者混为一谈了。明明只是喜欢在傍晚涂涂画画,却非要追问“这能当饭吃吗”;明明只是享受周末唱唱歌,却开始焦虑“能练出专业水平吗”。好像所有喜欢,都得附着上“有用”的砝码,才算得上正经事。可偏偏,人能拥有一两件真正纯粹的爱好,已经是难得的幸运。那些不掺杂功利心的喜欢,是疲惫生活里的透气口,是灵魂的自留地,本该保持着“为爱发电”的纯净——一旦染上“厉害”“体面”“职业发展”的色彩,那份简单的快乐,反倒容易变了味。
其实,那些不管不顾的喜欢,从不是无用的消耗。它们是生活偷偷埋下的伏笔,是平衡庸常的支点。难过时,沉浸在喜欢的事里,时间会变得柔软;迷茫时,顺着那份热爱走,反倒能撞见意外的风景。我有个朋友,本职是朝九晚五的行政,和化妆、拍视频八竿子打不着,可她就是喜欢在下班后对着镜头琢磨妆容,把日常化成故事。一开始没人看,也没想过要变现,只是单纯享受那份创造的快乐。直到某天,她的视频被更多人看见,慢慢有了广告合作,喜欢的事竟成了副业。而我自己,从小就把耳机挂在脖子上,走路、吃饭、发呆都在听歌,从没想过这份“不务正业”的热爱,会让我后来误打误撞进了音乐相关的公司,把日子过成了歌里的模样。
我们总在计算利益,却忘了最珍贵的“无心插柳”。那些不带目的的投入,那些纯粹的享受,反而能在不经意间结出果实。就像春天播下的种子,没想过何时开花,只是按时浇水、晒太阳,某天回头,却发现已是满枝芬芳。
常有人说三十而立,可按现代人的寿命算,三十岁不过是成年后的第十二年,最多走到人生的三分之一。我也常有“就这样吧”的颓丧,会对着一地鸡毛嚷着“毁灭吧”,可静下心来又会期待——三十岁之后,会不会有新的爱好冒出来?更老的时候,还能不能像现在这样,为一件喜欢的事不管不顾?这个世界还会有怎样糟糕又神奇的变化?
或许,生活的答案就藏在这份期待里:认真做好该做的事,也好好守护喜欢的事。让“该做的”给我们底气,让“喜欢的”给我们光芒。不用急着给喜欢下定义,不用逼着热爱生效益,就那样单纯地拥有、享受,就很好。毕竟,那些不掺杂质的喜欢,才是我们对抗无聊、抵御平庸的最好武器,也是人生最动人的惊喜来源。
来源:亦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