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能再 “熬死” 一个?别天真!李显龙发话点透:中国可不是苏联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2 13:58 1

摘要:这话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但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最近在一场公开论坛上的发言,直接泼了盆冷水:“中国和苏联从根本上就不是一回事,美国那套老套路,对中国行不通。”

最近网上总有人讨论:“当年美国能熬死苏联,现在对付中国是不是也能用老办法?”

这话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但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最近在一场公开论坛上的发言,直接泼了盆冷水:“中国和苏联从根本上就不是一回事,美国那套老套路,对中国行不通。”

到底为啥李显龙敢这么说?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要搞明白现在的情况,得先翻翻历史账。上世纪美苏冷战,美国能笑到最后,说白了就是用了四招 “组合拳”:

第一招,经济封锁锁死路。美国牵头西方盟友,限制苏联和西方的贸易往来,不让苏联的资源、产品进入全球市场,也不让先进技术流进苏联,把它困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第二招,军备竞赛拖垮钱。美国抛出 “星球大战” 计划,看似要搞太空军备,其实就是画个大饼诱苏联往军事上砸钱。苏联果然上钩,军费占比一度飙到 GDP 的 15% 以上,民生、经济的钱全被挪走了。

第三招,意识形态挖墙角。通过 “美国之音” 广播、好莱坞电影这些渠道,一个劲给苏联民众输出西方价值观,动摇大家对国家的认同,内部先乱了人心。

第四招,代理人战争耗实力。支持阿富汗抵抗组织等反苏势力,让苏联陷入长期战争泥潭。打了十年阿富汗战争,苏联国力被耗得底朝天。

最后呢?1991 年,经济崩溃、民族矛盾爆发、改革一团糟的苏联,直接解体了。

美国那套对付苏联的招,看着狠,但前提是对手得有 “命门” 可抓。可中国的情况,跟当年的苏联比,简直是 “两码事”,咱们从五个维度一对比就清楚了:

苏联当年搞的是纯计划经济,啥都靠国家统一分配,市场没活力,还不跟外界玩。到解体前,经济几乎停摆。

中国呢?改革开放 40 多年,早就把自己嵌进了全球产业链。2023 年中国 GDP 突破 19.4 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 18.5%;跟 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2023 年外贸总额 41.7 万亿元,就算美国加关税、搞技术限制,咱们的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照样卖遍全球 ——2023 年新能源车出口 692 万辆,占全球市场的 60% 以上!

更关键的是,中国不光靠外贸,内需也顶得住。2023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7.1 万亿元,14 亿人的大市场,就算外部环境再差,自己也能 “造血”。

苏联当年搞 “华约”,控制东欧卫星国,到处输出革命,把周边国家得罪个遍,朋友没几个,敌人一大堆。

中国走的是 “和平发展” 的路子,搞 “一带一路” 倡议 10 年,150 多个国家、30 多个国际组织参与进来,中欧班列开行了 7.7 万列,帮沿线国家建铁路、修港口;加入 RCEP 后,2023 年和东盟贸易额达 5.9 万亿元,成了东盟最大贸易伙伴。

现在美国想拉着盟友孤立中国,结果呢?去年中国和中东、非洲的贸易额分别突破 5000 亿、2.7 万亿元,越来越多国家不愿意选边站 —— 毕竟谁会跟钱、跟发展机会过不去?

苏联后期民族政策失误,15 个加盟共和国矛盾激化,加上戈尔巴乔夫改革越改越乱,最后人心散了,国家自然就散了。

中国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摆在这里,56 个民族拧成一股绳。更重要的是,咱们始终把 “民生” 放在第一位:2020 年实现全面小康,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 亿人脱贫 —— 这可是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再看基础设施:高铁里程超 4.5 万公里,占全球 70% 以上;5G 基站 374.8 万个,覆盖所有县城和乡镇。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对国家的认同感能不强吗?社会能不稳定吗?

苏联前期科技确实牛,但后期经济不行,没钱搞研发,加上美国技术封锁,慢慢就掉队了。

中国现在的研发投入,2023 年占 GDP 的 2.55%,总量超 3.3 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研发人员数量全球第一,5G 标准必要专利占比 38%(全球第一),量子计算、人工智能、航天领域也是捷报频传 —— 嫦娥探月、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九章” 量子计算机,哪一个不是硬实力?

就算美国卡咱们芯片脖子,咱们也没躺平:2023 年国产芯片自给率已经提升到 26%,中芯国际的 14 纳米工艺早就量产,自主突破只是时间问题。

苏联把军费当无底洞,钱全砸在武器上,老百姓连面包都吃不上,最后军力再强也没用 —— 经济垮了,军队也撑不住。

中国的国防政策一直是 “防御性” 的,2023 年国防预算 1.55 万亿元,看似不少,但只占 GDP 的 1.3%,远低于美国的 3.2%。咱们搞军事现代化,是为了保家卫国,不是为了争霸,不跟美国搞军备竞赛,把更多钱用在民生和发展上 —— 这才是可持续的路子。

其实李显龙在发言里还说了句关键话:“判断中美关系,不能只看表面的摩擦,得看中国的‘底子’。”

他点出了三个核心:

中国经济不是 “靠别人喂饭”,而是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庞大的内需市场,美国想封也封不住;中国的国际合作不是 “强买强卖”,而是互利共赢,非洲的铁路、东南亚的港口,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些人脉美国抢不走;中国的治理不是 “拍脑袋决策”,从脱贫到基建,每一步都踏踏实实地解决老百姓的问题,国内稳定就是最大的 “压舱石”。

说白了,李显龙看的是:中国有 “自我造血” 的能力、“攒人缘” 的智慧、“稳内部” 的底气 —— 这三样,当年的苏联一个都没有。

当然,咱们也得承认,美国现在确实把中国当成头号对手,在经济、科技、地缘上的博弈少不了:

经济上,关税战、贸易摩擦还会持续,但中国的新能源、数字经济这些新赛道已经跑在前头;科技上,高端芯片、航空航天这些领域,美国还有优势,但中国的追赶速度越来越快;地缘上,美国搞 “印太战略”,中国靠 “一带一路” 和东盟、中东国家深化合作,各有各的章法。

但博弈不代表要 “你死我活”。全球气候变暖、公共卫生安全、全球经济复苏这些事,离了中美任何一方都玩不转。2023 年 COP28 大会上,中美联合推动的 “全球可再生能源联盟”,就是很好的例子。

中国的目标从来不是 “取代美国”,而是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实现 2035 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美国如果放下 “霸权思维”,其实能和中国找到很多合作的契合点。

当年美国能熬死苏联,是因为苏联自身漏洞太多,又撞上了美国的 “精准打击”。但中国不一样,我们有开放的经济、共赢的外交、稳定的内部、创新的动力 —— 这些都是 “硬底气”。

李显龙的话其实点透了一个道理:时代变了,靠 “封锁、消耗、渗透” 那套老办法,早就行不通了。

未来中美之间,竞争会有,但合作更该是主流。毕竟,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这个道理谁都懂。

你觉得中美未来在哪方面最该合作?评论区聊聊!

来源:奇观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