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次坐诊,总会遇上几位“拼了命也要治好病”的患者家属,眼里写着焦虑,口袋空得响亮。一听说哪里有“祖传秘方”或“进口技术”,能砸钱就砸钱,能贷款都贷款。
每次坐诊,总会遇上几位“拼了命也要治好病”的患者家属,眼里写着焦虑,口袋空得响亮。一听说哪里有“祖传秘方”或“进口技术”,能砸钱就砸钱,能贷款都贷款。
那劲头,比买彩票还上头。可惜啊,有些病,真不是钱砸得出来的。不是说医生不努力,不是说科学不进步,而是——有些病,根本就不能根治。
这话说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那你们医生干啥吃的?”真不是推责任,也不是故作高深。有些病的“死磕式治疗”,不仅砸了钱,还拖了命,最后人财两空。
更糟的是,被各种忽悠套路一顿操作猛如虎,回头一看,原地打转,病还是那病,钱包瘪了,连希望都被掏空了。
先说个扎心的现实:现在最花钱的病,往往不是最严重的,而是最“难缠”的。它们不致命,但缠人;不爆发,但磨人。
像那种每天不疼不痒,但就是让人坐立难安、夜夜难眠的“慢性病”,最容易被人当成“能治好”的目标。
问题就在这儿,很多人误以为“花点钱、找个专家、坚持治疗”就能一了百了,结果越陷越深,怎么都出不来。
第一种常见的“砸钱无果型”疾病,就是糖尿病。很多人一听“糖”这个字,就以为就是“多吃糖”吃出来的,这理解可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糖尿病本质上是人体“胰岛”这个调节血糖的小工厂出了问题。不是工厂没了,而是机器老化,开着开着就罢工了。
胰岛素这个“血糖管家”要么不够用,要么压根不听指挥,结果血糖像脱缰的野马,怎么也拉不住。
问题来了,很多人一查出糖尿病,第一反应是:“我不想吃药,我要彻底治好它!”于是开始各种偏方、断食、喝草汁……打鸡血似的折腾一圈,结果呢?血糖不降反升,还搭进一副好身体。
糖尿病目前没有办法根治,所有治疗的目标,都是“控制”,不是“消灭”。正经的治疗思路,是让血糖乖乖听话,不胡乱飙升,不偷偷下降。
只要血糖稳定,糖尿病就像个温顺的老邻居,虽在身边,但不闹事。
如果一味追求“彻底根治”,不仅耽误了正规治疗,还容易引发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等急症。最怕的,就是那种为了“戒药”,结果进了急诊室的。
第二种“砸钱也不灵”的病,是高血压。别看它名字听起来“没啥大不了”,但它是真正的“沉默杀手”。
高血压的根子很深,跟遗传、血管老化、生活习惯甚至情绪波动都有关系。它不是哪个器官坏了,而是整个血管系统的“调压阀”出了毛病。这个毛病,不是换个零件就能解决的。
有些人一测出高血压,就跟炸了锅似的,天天跑诊所、买保健品、拔罐刮痧、喝降压茶,甚至连盐都不敢沾了。
结果呢?血压还是不乖,有时候还越控越高。原因很简单:高血压是终身性疾病,控制得好和能不能治好,是两码事。就像下雨天撑伞,不是为了让天不下雨,而是别被淋湿。
不少人盲目停药、换药、乱吃保健品,结果脑出血、心衰、肾衰,一个接一个来敲门。高血压治得好不好,不靠药多贵,而是看能不能坚持、能不能科学。
别幻想“吃一阵药就好了”,那是对自己健康最大的不负责。第三种最容易让人花冤枉钱的病,是慢性疼痛,尤其是腰腿痛、颈椎痛、风湿痛这些“老毛病”。
这种病最擅长“钝刀割肉”:不要命,但要命地难受。白天坐不住,晚上睡不香,走路像踩钉子,躺着像压石头。最可怕的是,它时好时坏,今天疼得要命,明天又若无其事。
就这反复无常的性格,最容易让人误以为“快好了”,然后一受凉一劳累,又卷土重来。很多人为了“根治”它,花钱买仪器、去做理疗、请人按摩、甚至远赴他乡找“神医”,结果一场梦醒,钱花光了,痛还在。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类疼痛很多是神经系统的慢性化反应,或者肌肉、筋膜、关节的功能紊乱。不是简单的“哪儿坏了修哪儿”,而是整个疼痛系统“过度敏感”了。
医学上把这叫“中枢敏感化”,通俗点说,就是身体记住了疼,哪怕问题本身已经解决,疼痛的信号还在循环播放。
就像车祸后的惊吓,事后每次开车都心跳加速一样。这种疼痛,一旦变成“慢性”,就不是能彻底治愈的,而是需要长期管理、改善生活方式、心理调节和功能训练。
这些病的共同点,就是“根子太深,治不好,但能管住”。它们不像感冒发烧那样来得快、去得快,也不像癌症那样一锤定音。
它们拖拖拉拉,磨磨叽叽,最容易让人心生幻想:“是不是还可以再试试别的办法?”于是落入一个又一个消费陷阱。
更糟的是,这种“永远在路上”的治疗过程,会让人对医学产生误解。以为医生不给力、药不管用,其实真正的问题是:方向错了,努力全白费。
说到底,真正科学的思路是“控制病情、改善生活、降低风险”,不是“追求彻底治愈”。像糖尿病、高血压、慢性疼痛这些病,只要控制得好,照样能活得像正常人,甚至比普通人更健康。
关键在于:得正视它,别和它死磕;得接受它,别总想着翻盘。
如果总想着“砸钱买奇迹”,结果往往是“花了冤枉钱,错过了黄金期”。医学不是魔法,科学也不是万能。它提供的是稳定可控的路径,不是一夜逆转的奇迹。
更重要的是,别把健康当成“修好了就能用”的东西,而要当成“每天都得擦一擦”的生活状态。
就像牙齿,刷一次不代表一辈子不坏;血糖、血压、疼痛,也都需要每天呵护、定期检查、合理规划,而不是“砸一笔钱就能万事大吉”。
所以说,别让“根治”两个字,绑架了理智。有些病,跟它讲和比对抗更聪明;接受现状比幻想未来更务实。最怕的不是病缠身,而是迷信缠心。
健康这事儿,说到底,不是靠奇迹,而是靠常识。别总想着“砸锅卖铁换健康”,有时候,一个清醒的脑子,比一堆偏方强一百倍。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 中国门诊高血压患者治疗现状登记研究[C]//第五届西部长城心脏病学会议论文集. 2011:1-6.
[2] 王海英. 医院2型糖尿病慢性病管理模式及应用效果研究[J]. 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6):138-140. DOI:10.16659/j.cnki.1672-5654.2016.26.138.
[3] 敦旺欢,牛璇,曹东元,等. 慢性疼痛机制探索及诊疗评估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Z]. 西安交通大学. 202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来源:朱大夫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