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下午,我站在办公室落地窗前,看着楼下车水马龙,手里还握着那份刚刚签好字的辞职报告。49岁了,在这家公司待了15年,今天却要以这样狼狈的方式离开。
那天下午,我站在办公室落地窗前,看着楼下车水马龙,手里还握着那份刚刚签好字的辞职报告。49岁了,在这家公司待了15年,今天却要以这样狼狈的方式离开。
"王总,您真的决定了吗?"助理小陈站在门口,眼中满是不解。
我转过身,看着这个跟了我三年的姑娘,苦笑着点点头。如果时间能倒流,我绝不会让自己走到今天这步田地。可惜,有些醒悟来得太晚,有些代价已经无法挽回...
01
三个月前,我还是公司营销部的总监,手下管着二十多号人,在同事眼中算是成功人士。那时的我以为自己很成熟,毕竟年近五十,什么风浪没见过?
转折点从新来的副总裁林雅开始。
她比我小八岁,海归背景,一来就被董事长委以重任,分管我们营销部。第一次部门会议,她坐在主位上,我坐在她右手边。
"王总监,听说您是公司的老员工了,对市场很熟悉。"林雅微笑着看向我。
"是的,我在这个行业干了二十多年了。"我有些得意地回答,心想这个小丫头片子懂什么,还不是要靠我们这些老人带着。
"那太好了,我正想听听您对今年市场策略的看法。"
我清了清嗓子,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来。从行业趋势到竞品分析,从客户心理到销售技巧,整整讲了二十分钟。会议室里静得只有我的声音,其他同事都低着头做笔记。
讲完后,我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等着林雅的赞赏。
"王总监的经验确实丰富。"林雅点点头,然后话锋一转,"不过我有个疑问,您提到的那些策略,似乎还停留在五年前的市场环境下。现在消费者行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的推广方式效果正在递减。"
她从包里拿出一叠资料,"这是我调研的数据,我们的目标客户群中,85%都在使用新媒体获取信息,但我们的营销预算还有60%投在传统渠道上。"
会议室里响起窃窃私语声。我感到脸上有些发热,但还是硬着头皮说:"林总,数据是一方面,但实际操作是另一方面。我们这个行业还是要靠关系和口碑的。"
"关系和口碑当然重要,但如果传播渠道错了,再好的口碑也传不远。"林雅的语气很平静,但每个字都像针一样扎在我心上。
散会后,我回到办公室,越想越不是滋味。小陈端着咖啡进来,小心翼翼地说:"王总,新来的副总裁好厉害啊,说得好有道理。"
"有什么道理?她懂什么?刚来就指手画脚的。"我没好气地回答。
小陈愣了一下,没再说话。
02
接下来的几周,林雅开始推行新的营销策略。她组织团队学习数字化营销,引入了新的数据分析工具,还请了外部专家来培训。
我心里别扭,总觉得她这是在否定我这些年的工作。在一次小组讨论中,年轻的同事们都很兴奋地讨论着新的营销理念,而我坐在角落里,感觉格格不入。
"王总,您觉得这个直播带货的方案怎么样?"负责新媒体的小李向我请教。
"直播带货?那不就是电视购物的翻版吗?我们这种B2B业务搞这个合适吗?"我皱着眉头回答。
"王总监,现在很多B2B企业都在用直播做品牌推广和客户教育,效果很不错。"林雅走了过来,"要不我们先做个小范围测试?"
"测试就测试,但我觉得效果不会好。"我勉强同意了。
一个月后,直播测试的数据出来了。观看量超出预期三倍,客户咨询量增加了40%,几个大客户都表示对我们的专业性有了新的认识。
部门会议上,林雅表扬了负责这个项目的小李和小陈。我坐在那里,心情五味杂陈。
"王总监,您有什么想法吗?"林雅问道。
"挺好的,挺好的。"我敷衍地回答,心里却在想:不过是运气好罢了。
会后,我的老下属张华找到我:"老王,你最近怎么了?感觉你对新的东西都不太感兴趣。"
"什么不感兴趣?我只是觉得有些东西没必要跟风。"
张华叹了口气:"可是市场在变啊,客户需求在变,我们不变不行啊。"
"变什么变?做销售还不是那套东西,客户关系最重要。"我有些不耐烦。
张华看着我,欲言又止,最终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03
矛盾在一次大客户拜访中彻底爆发。
我们要去拜访一个重要客户,林雅提议用新的演示方式,结合VR技术展示产品。我觉得这太花哨,坚持用传统的PPT。
"王总监,这个客户的决策团队都很年轻,他们对新技术很感兴趣。"林雅耐心地解释。
"年轻怎么了?做决策还是要看实际效果。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没用。"我固执地反对。
最终,我们用了我坚持的方案。
拜访当天,一切都很平常,客户礼貌地听完了介绍,表示会考虑。我以为成功了,没想到三天后收到客户的回复:他们选择了我们的竞争对手。
"为什么?"我在电话里问客户。
"王总监,说实话,你们的产品不错,但演示方式太传统了。我们需要的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合作伙伴。你们的竞争对手用了VR展示,让我们感受到了产品的实际效果,这种创新精神正是我们欣赏的。"
挂了电话,我坐在办公室里发呆。这单业务价值三百万,就这样丢了。
林雅敲门进来,脸色很凝重:"王总监,我们需要谈谈。"
"谈什么?客户的选择我们控制不了。"我依然嘴硬。
"问题不在客户,而在我们自己。"林雅坐下来,"王总监,我发现您最近对新事物都有抵触情绪,这不是一个管理者应有的态度。"
"我抵触什么了?我只是不想盲目跟风。"
"那直播营销的成功呢?数据分析工具的效果提升呢?这些都是事实,不是跟风。"林雅的声音提高了一些。
我被问得哑口无言,心里的火气也上来了:"你什么意思?嫌我老了?跟不上时代了?"
"我没有这个意思,但您确实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方式了。"
"反思什么?我在这个行业干了二十多年,经验比你丰富多了!"我拍了拍桌子。
林雅看着我,眼中闪过失望的神色:"经验很宝贵,但如果不能与时俱进,经验也会成为负担。"
说完,她起身离开了我的办公室。
04
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到很晚。楼下的灯光逐渐稀少,我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
张华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两杯咖啡:"老王,还在这儿?"
"睡不着,想想事情。"我接过咖啡,"老张,你觉得我是不是真的跟不上时代了?"
张华叹了口气,在我对面坐下:"老王,跟你认识这么多年,我想跟你说句心里话。"
"你说。"
"最近这段时间,我感觉你变了。以前的你虽然固执,但愿意听别人的意见。现在的你,好像对任何新东西都本能地排斥。"
我沉默了一会儿:"可能是年纪大了吧,不想折腾了。"
"这不是年纪的问题,是心态的问题。"张华认真地看着我,"你知道小陈为什么最近话少了吗?"
"为什么?"
"因为她几次想跟你分享新的想法,都被你打断了。她说感觉你根本不想听她说什么。"
我心里一震。小陈是个很有想法的姑娘,工作能力也强,我一直很器重她。
"还有小李,上次他做的那个数据分析报告,你连看都没看就说'差不多就行了'。"张华继续说,"老王,你以前不是这样的。"
我端起咖啡,手有些发抖:"我只是觉得有些东西没必要搞那么复杂。"
"复杂吗?还是你不愿意学习新的东西?"张华的话像一记重锤敲在我心上。
我无法回答,因为我知道他说的是对的。
那天夜里,我失眠了。躺在床上想着这些年的工作,想着自己的变化,想着那些被我忽视的信号。
我开始意识到,问题可能真的出在我自己身上。
05
第二天一早,我找到林雅,想要道歉并且好好谈谈。
"林总,关于昨天的事情,我想..."
"王总监,您先坐。"林雅打断了我,"我有个事情要告诉您。"
她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这是董事长刚刚签的文件,营销部要进行架构调整。"
我的心一沉:"什么意思?"
"营销部将分为传统业务部和数字营销部,传统业务部由您继续负责,数字营销部由小李负责。两个部门平级,都向我汇报。"
我感觉脑子嗡的一声,半天说不出话来。这等于是把我架空了,虽然还保留着总监的头衔,但手下的兵要分走一半,而且最有前途的新业务都不归我管了。
"为什么?"我的声音有些发颤。
"公司需要专业化的管理。传统业务需要您的经验,新业务需要更年轻的思维。"林雅的语气很平静,但我能感受到她话里的无奈。
"我可以学,我可以改变。"我几乎是在恳求。
林雅看着我,眼中闪过一丝同情:"王总监,机会我们给过很多次了。"
我愣愣地坐在那里,感觉天塌了一般。
从林雅办公室出来,我机械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室。同事们看我的眼神都有些异样,显然消息已经传开了。
小陈小心翼翼地走进来:"王总,您还好吗?"
我看着这个跟了我三年的姑娘,突然意识到她可能也要被调到新部门去了。
"小陈,你是不是也要走了?"
她咬了咬嘴唇:"王总,公司还没有最终决定,但是..."
"但是你想去新部门,对吗?"我苦笑着说。
小陈点了点头,眼中有些歉疚:"王总,您别生气,我只是想学些新东西。"
我摆摆手:"不怪你,是我自己的问题。"
那天下午,我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窗外的阳光,突然想起了很多年前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那时的我多么渴望学习新知识,多么愿意接受挑战。什么时候开始,我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一周后的部门聚餐上,我喝了很多酒。酒精让我的情绪失控,我开始抱怨公司,抱怨年轻人,抱怨这个变化太快的世界。
"现在的年轻人就是浮躁,什么都想要快,什么都不愿意沉淀。"我端着酒杯,声音有些大,"做销售是要靠时间积累的,不是靠那些花里胡哨的技术。"
餐桌上一片安静,大家都低着头吃菜,没人接话。
"王总,您喝多了。"张华想要阻止我。
"我没喝多!我说的都是实话!"我继续说着,"林雅算什么?刚来几个月就要改这改那,她懂客户吗?她懂市场吗?"
这时,小陈突然站了起来,脸色很难看:"王总,您这样说不合适。"
"怎么不合适?我说的不对吗?"我瞪着她。
"林总的策略确实有效,数据都在那里。而且她从来没有否定过您的经验,只是想要结合新的方法。"小陈的声音有些颤抖,但很坚决。
"你这是在教训我吗?"我的火气上来了。
"我不是教训您,我只是觉得您应该客观一点。"小陈眼中含着泪,"您以前不是这样的,您以前很愿意听我们的想法。"
我愣住了,酒醒了一半。看着小陈眼中的失望,看着同事们尴尬的表情,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
但是自尊心不允许我道歉,我只能硬着头皮说:"算了,不说了,大家吃菜。"
聚餐不欢而散。
第二天一早,小陈敲门进来,手里拿着一张纸:"王总,这是我的调动申请,已经批准了。"
看着她眼中的决绝,我的心彻底沉了下去。然而更让我震惊的是,她接下来的话让我整个人都愣住了...
06
"王总,昨天晚上我想了很久,决定跟您说几句心里话。"小陈深吸了一口气,"您知道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跟您沟通了吗?"
我看着她,心情复杂:"为什么?"
"因为您身上有七种表现,让我们觉得很难与您相处。"
我怔住了:"什么七种表现?"
小陈坐了下来,认真地看着我:"第一,您总是打断别人说话。每次我们想要表达不同意见时,您总是急着反驳,根本不听我们说完。"
我想反驳,但回想起来,确实如此。
"第二,您习惯性地否定新事物。不管是新技术、新方法,还是新理念,您的第一反应都是质疑和抗拒。"小陈继续说,"第三,您喜欢用资历压人。动不动就说'我在这个行业干了多少年',好像年轻就意味着无知。"
每一句话都像针一样扎在我心上。
"第四,您不愿意承认错误。即便事实证明您的判断有问题,您也要找借口或者归咎于其他因素。"
我想起了那次大客户拜访失败后,我确实没有认真反思自己的问题。
"第五,您总是情绪化处理问题。一旦有人质疑您,您就会生气,而不是理性地讨论。"小陈的声音有些哽咽,"第六,您缺乏同理心。从来不会站在我们的角度考虑问题,总觉得自己的想法就是对的。"
我感到脸上火辣辣的,这每一条都说中了我的要害。
"最后一条,"小陈停顿了一下,"您害怕学习新东西,害怕承认自己的不足,所以用固执和傲慢来掩饰内心的恐惧。"
说完,小陈站了起来:"王总,我跟您三年了,您以前不是这样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您变得越来越封闭,越来越难以沟通。我真的很遗憾。"
她转身要走,我突然叫住了她:"小陈,等等。"
她回头看我,眼中还有一丝希望。
"你说的对。"我的声音有些沙哑,"我确实有这些问题。"
07
这一刻,我终于放下了所有的防御和伪装。49岁了,我才真正开始反思自己。
接下来的几天,我认真地思考着小陈的话。我开始回想这些年自己的变化,开始分析自己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
我发现,自己之所以变成这样,根源在于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全感。
年龄的增长让我开始恐惧被淘汰,恐惧被年轻人超越。这种恐惧让我本能地抗拒变化,抗拒新事物。我以为坚持自己的"经验"就能保住地位,却不知道固步自封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落后。
我开始害怕学习,因为学习意味着承认自己的不足。对于一个49岁的"成功人士"来说,承认无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我用资历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用情绪化来掩饰理性思考的缺失,用打断别人来逃避听到不同声音的挑战。
所有这些行为,都源于一个事实:我不再是那个渴望成长的年轻人了,我变成了一个害怕改变的中年人。
一个月后,我主动找到林雅,提出了辞职。
"为什么?"林雅很意外,"公司并没有要求您离开。"
"我需要时间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学习。"我认真地说,"这些年我迷失了方向,现在需要找回来。"
林雅看着我,眼中有了不一样的神色:"王总监,您变了。"
"是的,我在改变。虽然有点晚,但总比不改变好。"
辞职后的第二个月,我报名参加了一个数字营销的培训班。班上的同学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我坐在最后一排,认真地做着笔记。
老师问问题时,我不再急着回答,而是先听听别人的观点。当有不同意见时,我也学会了说"你的想法很有意思,我们来讨论一下",而不是立即反驳。
最重要的是,我开始享受学习的过程,享受思维被冲击的感觉,享受发现自己无知时的惊喜。
08
三个月后,我收到了小陈发来的信息:"王总,听说您在学习新的课程,真为您高兴。"
我回复她:"谢谢你当初的那番话,让我49岁才醒悟过来。"
她很快回复:"什么时候醒悟都不晚,重要的是愿意改变。"
现在的我,虽然已经50岁了,但感觉比以前更年轻。我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质疑自己,学会了拥抱变化。
我开始明白,真正的成熟不是固执己见,不是倚老卖老,而是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始终愿意学习和成长。
那七种不成熟的表现,每一种都是成长路上的绊脚石。而认识到它们,正是成熟的开始。
如今,我重新回到职场,但心态已经完全不同。我不再害怕年轻人的挑战,不再抗拒新的事物,不再用过去的成功来绑架现在的自己。
我终于明白,在这个变化的时代,最大的风险不是犯错,而是拒绝改变。最大的智慧不是坚持己见,而是保持学习的心态。
49岁的醒悟,让我的后半生有了新的开始。
来源:琪琪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