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如今充满不安,优先 “未雨绸缪” 不想努力的人日渐增多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2 14:52 1

摘要:无法拼命投入工作、找不到能让人全身心沉浸的事物,这样的人该怎么办?日本明治大学法学部教授堀田秀吾表示:“无论做什么都提不起劲的人在不断增加。但其实对人类而言,这是极为自然的现象。”本文选自堀田秀吾所著《燃不起来综合症》(Sunmark Publishing /

无法拼命投入工作、找不到能让人全身心沉浸的事物,这样的人该怎么办?日本明治大学法学部教授堀田秀吾表示:“无论做什么都提不起劲的人在不断增加。但其实对人类而言,这是极为自然的现象。”本文选自堀田秀吾所著《燃不起来综合症》(Sunmark Publishing / サンマーク出版)的部分内容。

或许有人会觉得 “从没听过这个说法吧?”,感到有些违和。这也难怪,因为这是我创造的 “新词”。不过,这并非单纯的文字游戏。这个名称中,蕴含着我 “无论如何都想传达的想法”。所谓 “燃不起来综合征”,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其实很想全身心投入某件事,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行动,可不知为何,内心始终无法燃起热情。”有一个含义相近的词叫 “burnout (燃尽综合征)”,但两者完全不同。“燃尽综合征” 是指曾经热烈燃烧、倾尽所有能量后,最终精疲力竭的状态;而 “燃不起来综合征”,则是从一开始就难以点燃内心火焰的状态。明明有想 “燃烧” 的意愿,却不知为何无法燃起热情;明明没有 “燃尽”,却偏偏 “燃不起来”—— 人们正怀着这样的焦虑与不甘。

而且,受 “燃不起来综合征” 困扰的人,绝非只有一种类型。比如:

每天都在努力,却毫无 “正在燃烧” 的实感的人优先选择用最少的努力换取成果,刻意回避 “全身心投入” 的人过去曾能专注于某件事,如今却无法找回那种感觉而苦恼的人因一直回避风险生活,从未有过 “全心投入” 经历的人因新冠疫情或社会变化,失去了 “点燃热情” 契机的人与周围人比较后,产生 “反正我也就这样了” 的想法而放弃的人能因 “不得不做” 而行动,却找不到 “自己想做” 之事的人

当然,“燃不起来” 的类型绝非只有这 7 种。而且背后的原因也因人而异,有时甚至是多种原因叠加在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为了从战败的废墟中重建,所有人都在拼命工作。尤其是在 1950 年代后半期至 1970 年代前半期的高速经济增长期,整个日本都在一心扑向 “努力工作” 这件事。从早到晚不停工作,连休息日也放弃,为公司竭尽全力;在那个时代,这样的景象被视作理所当然,随处可见。这时,一个疑问油然而生:为什么,当时所有人都能做到那样拼命努力呢?

即便在那个时代,心里想着 “不想努力” 的人,想必也不在少数。当然,我认为当时人们也怀有 “想变得富裕”“想改善生活” 这类个人愿望。但仅凭这些,就能支撑人们不顾一切地持续努力吗?其实,在背后还存在另一种强大的力量在发挥作用。那就是名为 “规范性影响” 的原理。“规范性影响” 是社会心理学家莫顿・多伊奇(Morton Deutsch)与哈罗德・杰拉德(Harold Gerard)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出于 “希望被他人喜欢”“不愿被排挤” 的心理,而主动迎合周围人的想法与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

人类是为了更有利于生存,逐渐进化为过群体生活的动物。因此,人类天生就拥有一种本能:在与他人建立联结时会感到愉悦且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希望被周围人接纳” 的想法。同时,人类也会对 “被排挤” 感到恐惧。对于我们的祖先而言,能否成为群体中的一员,直接关系到能否获取食物、保障自身安全。所以,这类本能性的情感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发展、强化。

在日本实现大幅经济增长的那个时期,“拼命工作” 成为了整个社会的 “共识”,并作为一种 “默认规则” 深深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

尽管没有人会直接下令要求人们必须这样做,但社会 “氛围” 本身,就自然而然地将人们导向了同一个方向。“大家都在努力”,这并非单纯源于个人意愿,而是在 “规范性影响” 作用下,由整个社会共同催生的强大趋势。此外,日本文化本身就存在 “吃苦比享乐更值得尊重” 的观念,这一点似乎也产生了影响。在日本,与人打招呼时,如果像欧美人那样表达 “我很幸福”“我很开心”,有时反而会成为他人嫉妒的对象。“身体某处疼”“家里事情多、压力大”“工作太忙了”…… 在日本,要是不说些 “我过得很辛苦” 之类的话,反而容易显得格格不入。从全球范围来看,这可以说是一种颇为特别的文化现象。也就是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不辛苦、不努力的人,往往容易被视作 “不好” 的存在。

此外在过去的日本,包括所谓 “邻里交往” 在内的紧密社区随处可见,小型的相互监督式社会遍布各地。想必有不少人都曾被家人念叨 “邻居家的○○都在拼命工作,你却只知道偷懒……”,即便不情愿也只能硬着头皮努力。在过去的社会氛围中,“满怀热情地投入某件事” 被视作 “正确的选择”,“全身心投入” 本身甚至像一种 “社会义务” 般发挥着作用。而如今的日本已是 “富裕国家”。即便家庭条件不算宽裕,二三十岁就夭折的人也已大幅减少。如今的生活方方面面都变得便捷、安全,即便不特意 “热血投入”,也能好好生存下去。因此,大脑会在 “维持现状偏见” 的叠加作用下,将人们推向 “无需投入热情” 的方向。所以说,现在的人 “燃不起来”,其实是理所当然的事。

不仅如此,现代社会中还有一个因素让人们更难 “燃起来”。那就是 “不安”。如今的日本虽不存在生存危机,却被一种模糊的不安感所笼罩。新冠疫情动摇了社会的根基,战争、能源问题、自然灾害等风险也变得近在眼前。曾经理所当然的终身雇佣制已然崩塌,不少人对未来的工作方式和老年生活充满担忧。此外,物价持续上涨,工资却迟迟不见增长,为生活困苦所困扰的人也在不断增加。这种 “虽不会立刻陷入绝境,却看不清未来” 的状况,催生了现代人特有的压力。当这样的不安感蔓延开来,多数人会在无意识中选择优先为突发状况 “未雨绸缪”,而非 “全身心投入”。

或许听起来有些啰嗦,但真的没必要为自己 “燃不起来” 而感到羞耻。那些没有 “燃起来” 的人,并非 “什么都没做”。他们只是在稳稳地做好 “防御准备”,采取 “保护自己” 的行动而已。这绝不是懒惰,而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生存下去的自然防御反应。理解这一机制,正是迈向 “点燃热情” 的第一步。

更进一步说,维持现状、不做改变,本身也成了人们感到安心的理由。当我们反复做熟悉的事时,大脑会将这些行为 “自动化”,以此尽量减少能量消耗。比如,对于习惯了 “每晚刷牙后睡觉” 的人来说,整套动作几乎能在无意识中完成。这一机制同样与大脑的进化有关。在旧石器时代,节省宝贵的能量至关重要,而到了现代,这种本能依然作为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能力保留在我们体内。现代社会中,还有一个结构性因素让人难以 “燃起来”。那就是 “信息过剩时代” 的到来。

美国建筑师理查德・沃尔曼(Richard Saul Wurman)在其著作《信息焦虑》(Information Anxiety,Doubleday 出版社)中提到:《纽约时报》一天的信息量,比 17 世纪普通英国人一生接触到的信息量还要多。此外,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也指出:当人暴露在海量信息中时,很容易陷入 “信息过载状态”。

米尔格拉姆将人们为回避这种过载状态而采取的行为与思维方式称为 “退避综合征”,并总结出以下 4 个特征:

短时间内快速处理信息将与他人的接触减少到最低必要限度忽略不重要的信息把责任推给他人以逃避

这 4 种行为,都与 “点燃热情、全身心投入” 格格不入。当过多的新闻、观点和选择涌入眼前时,人们会越发倾向于放弃思考与行动,只求停留在当下的状态。

在信息量大的时代,从结构上就注定了人很难 “燃起来”。正因如此,就连 “先试试看” 这种轻松的心态,也会被剥夺。实际上,或许有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自觉地做着上述 4 种行为中的某一种吧?人们常说,现代人每天被迫做出无数选择,很容易陷入 “决策疲劳”。需要说明的是,沃尔曼的《信息焦虑》出版于 1989 年,米尔格拉姆则生于 1933 年、逝世于 1984 年。早在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普及、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之前,“信息过多的弊端” 就已被视作问题。

无论是工作、减肥、健康管理、学习,还是实现目标…… 成功的关键都在于 “习惯化”。但如果养成了错误的习惯,所要付出的代价将十分巨大。至于该养成什么习惯、如何养成习惯,“实证依据” 就成了关键。哈佛、斯坦福、牛津…… 在这些全球顶尖研究机构的研究中,已被证实有效的习惯化技巧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如果你曾总是三分钟热度,那么我想由衷地告诉你一件事:那就是 “这不是你的错”。相反,这种情况对人类而言,本就是 “理所当然的事”。仅凭一腔热血,无法坚持下去;只靠意志力,也无法持续行动。我们的大脑与内心,本质上就有着 “厌恶变化” 的机制。开始新事物时没干劲、坚持不下去、中途厌倦 —— 在心理学、行为科学、脑科学领域,这是再常见不过的现象。反而,从一开始就能顺利推进的情况,才是少数特例。

在心理学与脑科学领域,人们早已熟知:我们的大脑具有 “偏好维持现状” 的特性。不愿开始新行为、难以将新行为坚持下去,并非因为意志力薄弱,而是大脑的 “初始设定”——换句话说,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大脑的 “固有属性”。尽管如此,现实中却充斥着 “再努力一点!”“靠气势坚持下去!” 这类声音。这样一来,越是努力想要坚持的人,反而会越发疲惫,不是吗?因此,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完全不谈论 “气势” 或 “精神激励”。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全球心理学、行为经济学、脑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为大家介绍 “更轻松、更自然地实现习惯化的方法”。只要借助科学的智慧,理解人类的行为原理,就能毫不费力地让习惯自然延续。而当习惯能够持续下去时,你的人生也会发生令人惊叹的改变。

在我们的直觉认知中,很容易认为是大脑先产生 “要这样做” 的想法,然后向身体发出指令,最终才完成动作。因此,大家可能会觉得 “因为没有想动的念头,所以才动不起来”。但事实上,情况恰恰相反。如今在脑科学家和心理学家之间,“先感知到身体的动作,意识才开始运作” 这一观点,早已成为共识。具体来说,比如在开始慢跑时,是 “身体先动起来”,之后才产生 “想要开始跑步” 的意识。大脑被封闭在颅骨这个漆黑的 “密室” 中,只能依靠身体各器官传递来的信息判断自身状态。也就是说,这正是 “身体先行,思考在后”。或许这一点一时难以让人相信,但无数实证实验已经证明,这是确凿无疑的事实。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利贝特(Libet)等人开展的实验发现:为准备做出动作而向大脑发送的信号,比产生 “要做这个动作” 的意识信号,要早 350 毫秒就开始传递。当身体向大脑发送 “正在活力满满地活动” 的信号时,大脑会判断 “自己现在状态很好”,进而为了让这种状态持续甚至更好,会主动尝试分泌神经递质(如多巴胺、肾上腺素等)。

错误认知:产生意识→身体动作
正确逻辑:身体动作→思考 “这是什么意思?”→大脑意识到 “哦,原来是这样”

这就是动作与意识之间的真实关系。这意味着,即便刻意挤出笑容,大脑也会判断 “我现在很开心”,进而真的产生愉悦感;就算没干劲,只要强迫自己动起来,大脑也会反应 “哟,身体已经启动了,得赶紧输送‘燃料’(干劲)才行”。正因如此,关键在于 “先行动起来”。换种说法就是:先采取行动,“欺骗” 大脑,干劲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大脑比我们想象中要单纯得多。请不要过度深思,既然大脑可以被 “欺骗”,就大胆行动吧。

我们的姿势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例如,卡尔加里大学的利斯坎德(Liskand)与得克萨斯 A&M 大学的戈蒂(Goti)的研究发现:当人弯腰驼背时,更容易产生无力感和压力感。低头走路、或者看手机走路时,背部其实处于弯曲状态,对吧?仅仅是这样的姿势,就可能对干劲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加剧压力。马德里自治大学的布里尼奥尔(Brinol)等人开展了一项研究:他们将 71 名大学生受试者分为两组 ——

保持挺胸姿势的小组保持含胸驼背姿势的小组

随后,研究人员让两组受试者分别列出自己的优点与缺点。结果显示,保持挺胸姿势的第 1 组受试者,表现出了更强的自信心。无独有偶,奥克兰大学的威尔基斯(Wilkes)等人的研究也表明:挺直腰背能提高自我评估、改善心情,同时减少恐惧感。此外,奥克兰大学的尼尔(Near)等人还针对 61 名轻中度抑郁症患者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与含胸缩肩的患者相比,被要求保持挺胸姿势的患者更愿意与人交流,情绪更积极,不安感也有所减轻。

不仅如此,哥伦比亚大学的卡尼(Carney)等人也做过一项实验:他们将受试者分为两组,分别保持特定姿势 2 分钟 ——

保持挺直腰背、身体后靠等充满力量感姿势的小组保持含胸驼背、缩肩低头等姿势的小组

之后,研究人员让两组受试者参与赌博。结果显示,第 1 组中有 86% 的受试者愿意参与带有风险的赌局。仅仅是有意识地调整姿势 2 分钟,就能让人变得果敢,有勇气面对各种事情。这一现象的背后,与影响决断力和积极性的激素有关。事实上,研究已经证实:当人采取挺直腰背、挺胸抬头的姿势时,体内的睾酮(Testosterone)水平会上升,而被称为 “压力激素” 的皮质醇(Cortisol)水平则会下降。从旁人的视角来看,挺直腰背、身姿挺拔的人也会显得更有魅力。仅仅调整姿势就能带来如此显著的效果,实在没有理由不去尝试。不妨从现在就开始试试看吧。

就像有句话说 “邻家的草坪看起来更绿”,人类天生就有羡慕他人所拥有之物的倾向。有时这种情绪会转化为嫉妒,扰乱自己的内心。东京大学的田户冈(Tadooka)等人的研究发现:人们看待自己与他人的方式,与 “抬起”“放下” 等身体动作带来的感觉,竟然与羡慕、嫉妒这类情绪有着深刻的关联。该研究实证了一个现象:当人们实际做出 “拿起” 或 “放下” 物品的动作时,所产生的身体感觉,与 “觉得他人比自己强” 或 “看不起他人” 的心理状态之间,存在着关联性。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对比了受试者 “抬高” 或 “放低” 写有 “自己”“他人” 字样的卡片时的心理反应。结果显示:当受试者做出 “抬高他人” 的动作时,更容易产生可被定义为 “良性羡慕” 的情绪(即对他人的优点产生向往);而当做出 “放低自己” 的动作时,则更容易出现可被视作 “恶意嫉妒” 象征的情绪(即因他人优于自己而产生的负面心理)。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当人们抬头向上思考时,更容易回忆起积极的事情;而低头向下思考时,则更容易想起消极的经历。因此,当你感觉嫉妒情绪快要涌上心头时,不妨试着抬头看看天空 —— 这或许能帮你更顺利地整理情绪。

人类的反应机制是 “身体先行,思考在后”。也就是说,因为唱歌,大脑才会产生 “愉悦” 的感觉;而为了更高效地构建 “愉悦” 的心理状态,大脑会开始分泌多巴胺、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旧金山州立大学的佩珀(Pepper)与林(Lin)等人的研究,就为这一机制提供了实证 —— 他们的研究结论是 “做出充满活力的动作,会让人产生愉悦的心情”。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将 110 名大学生分为两组:

一组:以含胸驼背、无精打采的姿势走路另一组:以手脚大幅摆动、充满活力的动作走路

行动结束后,研究人员让受试者对自己的 “活力程度” 进行自我评价,评价维度包括幸福感、绝望感,以及对快乐 / 悲伤记忆的回忆情况等。结果显示:充满活力地行动的小组,活力程度大幅提升;而即便在实验前的预备调查中活力程度较高的人,在以无精打采的姿势行动后,其活力程度也出现了显著下降。简言之,愉悦的动作会让人充满活力,而萎靡的动作则会让人丧失活力。佩珀与林还从生理角度分析了活力提升的原因:这类充满活力的动作能提高心率。事实上,提升心率的训练,有时也会被用作改善抑郁症的方法之一。

此外,密歇根州立大学安娜堡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的沙费尔(Shafer)等人,以多项脑科学先行研究为基础,通过实验证明了 “情绪可通过身体动作来调控”。研究中,沙费尔团队让 22 名受试者观看并模仿能表达 “开心”“悲伤”“恐惧”“中立” 这四种情绪的动作视频,同时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记录受试者脑部的活动情况。

结果显示:当受试者做出像蹦蹦跳跳这样表达开心的动作时,会产生愉悦的情绪;而当做出垂头丧气这类表达悲伤的动作时,则会陷入低落的情绪。沙费尔等人以相关理论和实验结果为依据,在论文中举例提出了一种可能性 ——“像孩子一样蹦跳(スキップ),会让人更快乐”。这意味着,即便只是活动身体、想象特定动作,或是观看相关动作,都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情绪。只要做出能让人愉悦的动作,内心也会随之变得积极向上。

来源:译美丽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