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 冼星海:以乐为枪,奏响民族救亡的不朽强音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2 15:27 1

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冼星海诞辰120周年。回望他短暂却炽热的40年人生,从澳门船工之子到巴黎求学的青年,从救亡演剧队的队员到《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者,再到异国他乡仍坚守反法西斯战线的斗士,他始终以音乐为枪,为人民发出抗战的怒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冼星海诞辰120周年。回望他短暂却炽热的40年人生,从澳门船工之子到巴黎求学的青年,从救亡演剧队的队员到《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者,再到异国他乡仍坚守反法西斯战线的斗士,他始终以音乐为枪,为人民发出抗战的怒吼,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紧紧相连,奏响了跨越时空的民族救亡强音。

寒门学子的音乐觉醒:

从“贵族音乐”到“普遍的音乐”

冼星海原籍广东番禺,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一户贫苦的船工家庭。彼时的中国,正处在清末民初的动荡之中。童年的艰辛,让冼星海早早见识到底层民众的苦难,也在他心中埋下了对“公平”与“正义”的朴素向往。

冼星海

1924年,冼星海考入岭南大学附属中学,凭借过人的音乐天赋,他学习小提琴、钢琴,还加入了学校的管弦乐队。1926年,冼星海进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后又考入上海国立音乐院。冼星海却在课堂之外,频繁走进工厂、码头,听工人的号子、农民的山歌。他在日记中写道:“那些粗糙却有力的声音,比交响乐更能打动我——那是人民的声音。”1928年,他在《普遍的音乐》一文中明确提出:“中国需求的不是贵族式或私人的音乐,中国人所需求的是普遍的音乐”—— 这一理念成为他此后音乐创作的准则。

1929年,为追求更系统的音乐学习,冼星海远赴法国巴黎。在异国他乡,他尝尽贫寒滋味,但物质的匮乏,从未磨灭他的忧国忧民之心。一次,他读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诗句,竟与自己的处境、祖国的危难产生强烈共鸣。他以诗为魂,创作了小提琴曲《风》,这首饱含家国情怀的作品,不仅成为当时法国巴黎电台播放的第一首中国人创作的音乐,更让他坚定了“用音乐诉说民族苦难”的决心。在巴黎的经历,让他的音乐理想不再局限于“慰藉民众”,而是升华为“唤醒民众、改造社会”的革命追求。

1935年,当国内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时,冼星海毅然放弃在巴黎的深造机会,踏上归国之路。

救亡路上的“音乐战士”:

从田间地头到太行山上

1935年的上海,已是抗日救亡运动的前沿阵地。冼星海刚抵沪,就目睹了“八一三”淞沪抗战的惨烈——日军的炮火摧毁了城市,无数难民流离失所。看到母亲抱着孩子在街头哭泣、工人拿着工具冲向战场,冼星海内心深处燃起了“我的音乐必须为他们而作”的念头。

不久后,他加入上海救亡演剧二队,成为一名“背着小提琴的战士”。演剧队的足迹遍布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没有舞台,田埂就是舞台;没有灯光,火把就是灯光。在工厂里,他教工人唱《救国军歌》,“枪口对外,齐步前进”的歌词,让工人们握紧了拳头;在乡村,他改编民间小调,让农民明白“抗日就是保家乡”;在学校的操场上,他组织学生合唱团,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传递“少年强则国强”的信念。

1937年“七七事变”后,冼星海随演剧队奔赴武汉,在郭沫若、田汉的领导下,掀起了大规模的抗日群众歌咏运动。他白天教群众唱歌,晚上挑灯创作,《游击军》《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一批经典抗日歌曲,就在这样的奔波中诞生。其中《到敌人后方去》一经传唱,便成为那个时代的“征兵令”——“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的激昂旋律,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背着行囊,奔赴华北、西北的抗日敌后战场。这一时期的冼星海,不仅是音乐创作者,更是抗日精神的传播者,他的作品像战歌凝聚力量、鼓舞人民、催人奋进。

窑洞中的不朽绝唱:

《黄河大合唱》的诞生与力量

1938年底,冼星海收到一封特殊的信——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全体师生签名的聘任信。“延安需要能为人民创作的音乐家,中华民族需要能唤醒民众的歌声。”带着对自由与进步的向往,他告别繁华的大后方,历经一个多月的跋涉,于1939年初抵达延安。

延安的生活艰苦却充满希望:住窑洞、吃小米饭,却有读不完的马列著作,有热情的军民,有“为民族解放而艺术”的共识。在这里,冼星海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在入党申请书中这样写道:“希望加入组织后,能够积极工作,政治的认识更加强……使作品能真正创作出民族的呼声。”1939年12月,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政治上的觉醒,为他的创作注入了全新的灵魂。

彼时,日寇的铁蹄踏遍神州大地,民族抗战进入最艰难的相持阶段。冼星海渴望创作一部“能代表民族精神、能鼓舞千万人冲锋”的作品。恰在此时,诗人光未然带着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壶口瀑布归来,带来了他创作的长诗《黄河吟》。

在一次联欢会上,冼星海听到光未然的激情朗诵,他热血沸腾,似乎感到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像黄河的波涛在他胸中激荡、翻滚,创作的激情、灵感像黄河之水奔涌而来。“这就是我要找的作品,我要把它写成一部大合唱,让全中国都听到黄河的怒吼!”

接下来的六天六夜,成了冼星海创作生涯中最炽热的时光。当最后一个音符落在纸上时,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曲谱由此诞生。1939年5月11日,鲁艺成立一周年纪念音乐会上,《黄河大合唱》首次公演。穿着军装和草鞋、打着绑腿的冼星海,亲自担任指挥。“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崇高!”音乐家有力的手臂挥舞之时,黄河的浪涛仿佛从天而降……“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冼星海在窑洞中创作

从此,《黄河大合唱》成为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的精神号角,也成了中华民族百折不屈、奋勇向前的战斗史诗。

异国他乡的反法西斯斗士:

跨越国界的音乐共鸣

1940年5月,为参与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配乐工作,冼星海化名“黄训”,前往苏联莫斯科。他本以为这只是一次短暂的出差,却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将他困在了异国他乡。冼星海辗转至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此时的他,身无分文,病痛缠身,陷入了人生最艰难的困境。就在冼星海饥寒交迫之际,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向他伸出了援手。两位音乐家由此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谊。

在阿拉木图的三年里,冼星海从未停止创作。先后完成了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第二交响曲《神圣之战》等反法西斯主题的乐曲和大型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等。其中,他与拜卡达莫夫共同创作的交响诗《阿曼盖尔德》,以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故事为背景,歌颂了反法西斯战士的英勇不屈,成为当时中亚地区反法西斯宣传的重要音乐作品。

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余亚飞评价:“他对于音乐作为一种武器的理解,已经不再局限于只是表达中国抗战。它已经变成是反法西斯联盟的方式,发出‘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这种口号。”

在异国他乡,长期劳累和营养不良,最终击垮了身心交瘁的冼星海。有一天,他去山村演出时,不幸感染了肺炎。哈萨克斯坦方面想方设法,把冼星海送到了莫斯科去救治。在医院里,冼星海仍然念念不忘音乐创作。即使在生命垂危的日子里,他还请求苏联的朋友多带一些五线谱稿纸来,他可以在病床上随时把音乐灵感记录下来。

1945年10月30日,这位杰出的中国音乐家,因医治无效,在莫斯科不幸去世,年仅40岁。延安各界为他举行了追悼仪式。毛泽东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冼星海,这位“人民的音乐家”,永远活在中华民族的歌声里,活在世界反法西斯的记忆里,活在每一个为和平与正义而奋斗的人心中。

来源:广州番禺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