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钉8.0「AI搜问」上手一周评测我的评价是:挺猛!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2 15:25 1

摘要:我们幻想它能帮我们写报告、画图、总结会议,但现实往往是:多了个按钮、慢了半秒、还不如我自己来。

在过去这段时间,AI 成了职场人的幻觉发生器:

我们幻想它能帮我们写报告、画图、总结会议,但现实往往是:多了个按钮、慢了半秒、还不如我自己来。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其实不是在“工作”,而是在“找东西”。

找文件,找语义,找线索,找责任人,找出路。

所以,当钉钉说他们做了“AI 搜问”——主打不是搜文件,而是直接给答案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这东西真能用吗?

但用下来之后,我开始意识到: 也许我们真正缺的,从来不是搜索能力,而是一个「 组织智能的入口 」。

01 —

AI「搜问」到底是个啥?

在 ChatGPT 让我们对 AI 的能力习以为常之前,很多职场人就已经被信息轰炸得神志不清。

文档在盘里,找不到;

聊天记录翻来翻去,还是没找到老板说的重点;

项目会议纪要明明写了,但没人记得放在哪儿了。

如果你的企业正在使用钉钉,那么现在好了!

钉钉搞了个一站式搜索框,你可以在里面问各种问题,比如:

“上个月 B 项目的会议结论是什么?”

“张三之前在哪个文档里说要延期?”

“财务流程在哪里可以批量导入?”

也就是

过去你是在不断“搜文件”,现在你可以直接“问问题”获得基于你所有文档的答案。

钉钉AI搜问表面看起来是一个新版本的企业搜索引擎,但体验下来,它做的远不止:

它知道你是谁(权限);

它知道你想找什么(语义);

它知道你在哪里说过(数据打通);

它甚至可以告诉你「事情的结论」而不是「一堆文件」。

这是一个 从“找到文件”到“整理出结论”的一次跃迁

举个真实场景:

问:“上个月B项目的决策是什么?”

它不是给你丢3个文档、2条群聊链接,而是给你总结:“项目延期至10月初,因需求方未确认验收。”并告诉你,这段话来自哪场会议记录+群聊。

这是一个不小的认知变化:

它不再是搜索栏;

它开始像是一个“团队记忆总管”;

它也第一次,让我们看到“AI在组织里,不只是聊天机器人”,而是真能帮人“解压”的工具。

02 —

用下来,哪些地方我觉得靠谱?

不像很多“伪整合”的产品,钉钉 AI 搜问确实可以同时检索聊天记录、会议纪要、审批、文档、项目任务、甚至你公司的 CRM 数据(如果打通了)。

最重要的是,它 知道你是谁,有权限控制 ,不会给你越权的东西,这点我打高分。

比如我问“我们上周跟 XX 客户的对接有什么结论”,它能从群聊、会议听记、文档里把答案凑出来,还给出引用来源。

这种场景,以前真得靠“翻箱倒柜”。

再比如,如果你想查一个久远的合同信息,你需要去检索翻找做统计,现在只需要一句话就能搞定。

只要是你权限以内的文件文档你都能访问到。

你不再需要输入“项目总结”→ 点进去十个文档 → 自己翻。

现在是你问一句话,它直接提炼结果,比如:

“可以在不打开任何文件和表格的情况下,或者你不知道文档名称的情况下搜索文件里面的内容。”

并且还会给出处,支持追溯。

例如:我查询一个统计表格的内容

它可以给出你这个表格的总结性内容

如果你想查看更具体的,不用打开表格也能帮你处理

还可以更具体和统计信息

说实话,这种体验在“ChatGPT横着走”的年代,算是对味了。尤其对信息爆炸、协作记录超多的公司,很省事。

我测试的时候,问法有时候比较随意,比如:

“xxx的钥匙在哪?”

“B项目进展谁最后接手的?”

“张三是不是说要改UI了?”

这类模糊、带上下文依赖的问题,它居然都能理解得七七八八,给出还算靠谱的答案或线索。

不像早期企业搜索工具那样“你不输精确关键词,我就找不到”。

这其实是语义模型能力的体现,也降低了使用门槛。

最让我舒服的一点是,它并没有试图做一个“替你思考一切”的AI。

它做的更像是:

“你提问,我把能找到的、你权限范围内的线索全部打包、归纳、定位给你。”

它给你的是「信息结构」和「理解路径」,但最后那个判断、决策、确认,还是你来做。

说实话,这种边界感挺重要,也让人用得安心。

很多“AI搜索”产品都陷在一个圈里——只能搜自己家的内容,比如 Notion AI 只能搜 Notion 文档,飞书智能问答只能在飞书范围内做点事。

但钉钉AI搜问 开放性比较强 ,它可以通过 MCP应用连接方式 接入企业的本地系统,比如:

CRM 系统(客户信息)

ERP 系统(进销存、财务等)

自建数据库

老旧业务系统接口

还有一个点很重要的是,企业也可以将 已采购的其它模型或私有部署的大模型,接入到钉钉 AI 搜问中 ,模型自主可控、 AI 的使用全部由企业完全掌控。

这对于追求隐私保护的企业来说很重要。

同时针对有更高阶需求的企业,AI 搜问还支持接入 行业专属模型 。针对此,钉钉也提供行业专属模型的训练,包括完整的模型训练与数据工程服务,支持每一家企业建立自己的模型与搜索体系。

03 —

拿到放大镜之后,我们还需要地图

“找答案”是第一步,但之后我们得想:这类产品的尽头会是什么?

钉钉AI搜问目前解决的是「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它确实迈出了一大步,把散落的信息变成可以理解的知识。但这是不是尽头?从全球的趋势来看,其实还远远不是。

✳️ 在硅谷,大家已经开始讨论“组织智能”的重构

过去这两年,无论是 Notion AI、Slack GPT、还是 Google 的 Gemini 企业集成,背后探讨的,其实都是一个问题:

AI到底是做“个人助理”,还是“组织共同体”?

Notion做的是“你的第二大脑”;Slack试图成为“对话即知识”;Microsoft Copilot更像“Office嵌入型AI大脑”。

而钉钉这次用 AI 搜问切入的,是一个非常中国式、ToB式的问题: “我的团队有没有在高效传递和留存信息?”

它不是在卷“生成速度”,而是在卷“企业知识资产有没有在流动”。

这种视角很值得肯定。

我们正从“AI能力秀”进入“AI结构重建”的阶段

很多国内产品对AI的理解还停留在“加点插件”、“加个机器人”,而钉钉AI搜问这样的功能,开始真正 对组织架构、协作流程、信息权限进行深层次改造

这背后,是一种更“基础设施式”的思维,而不是“炫技式”的AI能力秀。

说得更远一点,如果未来企业的“知识地图”都被AI所理解和串联,那AI就不只是工具,而是 企业认知的一部分,AI可能会参与企业的决策和战略方面

这可能才是真正“组织智能”时代的前奏。

来源:时空探险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