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上课总走神,课本上画满了小人”“明明很努力,成绩却一直上不去”“一到考试就紧张,大脑一片空白”……随着学业压力增大,“学习困难”逐渐成为家长群里的高频话题。不少家长将问题归咎于“孩子不专心”“不够努力”,却忽略了背后可能存在的生理、心理或环境因素。为此,
“孩子上课总走神,课本上画满了小人”“明明很努力,成绩却一直上不去”“一到考试就紧张,大脑一片空白”……随着学业压力增大,“学习困难”逐渐成为家长群里的高频话题。不少家长将问题归咎于“孩子不专心”“不够努力”,却忽略了背后可能存在的生理、心理或环境因素。为此,我们采访了儿童发展心理学专家李玫教授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王芳老师,针对家长最关心的七大问题进行解答,帮孩子找到“学不好”的真正原因。
一、“上课走神、坐不住”是态度问题吗?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上课总爱摆弄文具、发呆,甚至影响同桌,便认为是“学习态度不端正”。但李玫教授指出,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与生理发育或神经功能有关。
“7-12岁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时间通常在20-30分钟,若孩子长期无法集中注意力,可能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表现,而非故意捣乱。”她举例,曾有家长带三年级学生就诊,孩子上课总离开座位,作业拖沓,最终确诊为ADHD。经过专业干预和行为训练后,孩子的专注度明显提升。
此外,睡眠不足、营养失衡也会影响注意力。王芳老师补充:“现在很多孩子熬夜刷题、刷手机,第二天上课自然昏昏沉沉。建议家长先保证孩子每天8-10小时睡眠,观察是否有改善。”
二、“努力了成绩仍差”,问题出在方法上?
“孩子每天学到半夜,错题本写了好几本,可成绩就是上不去。”这是家长最困惑的问题之一。王芳老师表示,“假努力”往往比“不努力”更隐蔽。
“有的孩子看似在刷题,实则只是机械重复,没有总结错题规律;有的孩子上课记满笔记,却没跟着老师思路走,下课也不复习笔记。”她强调,学习效率的核心是“主动思考”。比如做数学题时,若只记住公式却不理解推导过程,换个题型就会卡顿。
李玫教授则提到,部分孩子可能存在“学习能力短板”,如阅读理解困难(看到文字容易跳行、漏字)、计算障碍(简单算术反复出错)。“这些并非‘不聪明’,而是大脑特定区域的功能发育稍慢,需要通过针对性训练弥补,比如通过阅读图画书提升视觉追踪能力。”
三、“一考试就发挥失常”是心理素质差吗?
“平时作业都会,一到考试就紧张,甚至手抖、拉肚子。”这种“考试焦虑”在青少年中并不少见。李玫教授解释,考试焦虑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反应:心理上,孩子可能过度担心“考不好会被批评”;生理上,焦虑会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影响大脑思维速度。
“家长的态度是关键。”王芳老师举例,有位学生每次考前,妈妈都会说“这次必须考进前10”,导致孩子考前失眠。后来家长调整话术:“尽力就好,妈妈更在意你是否掌握了知识点”,孩子的焦虑明显缓解。
此外,可通过“模拟考试”训练抗压能力。比如每周安排一次限时测试,让孩子适应紧张环境;考试前教孩子深呼吸:用鼻子吸气4秒,屏息2秒,嘴巴呼气6秒,重复3次可快速平复情绪。
四、“偏科严重”是因为“不喜欢老师”?
“孩子数学能考90分,语文却不及格,肯定是不喜欢语文老师!”不少家长这样判断。但专家认为,偏科可能与学科思维差异或早期基础有关。
李玫教授分析:“数学侧重逻辑推理,语文侧重语言感知,每个孩子的大脑优势区域不同。有的孩子对数字敏感,有的对文字敏感,这是正常的个体差异。”但若偏科差距超过30分,可能是“学科基础断层”导致。比如小学拼音没学好,到初中语文生字词就会持续失分。
王芳老师建议,家长可先帮孩子补基础,而非强迫“喜欢老师”。“比如语文差的孩子,从每天读一篇短文、摘抄3个好词开始,慢慢积累成就感。当孩子能独立读懂一篇文章时,自然会提升兴趣。”
五、“厌学情绪”是青春期叛逆吗?
当孩子说“不想上学”时,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叛逆期到了”。但李玫教授提醒,长期厌学往往是“压力累积”的结果,需警惕背后的深层原因。
“有的孩子因成绩差长期被批评,产生‘我就是学不好’的自卑心理;有的孩子在学校遭遇欺凌,把‘厌学’作为逃避方式;还有的孩子因家长过度安排学习,失去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她曾遇到一名初二学生,家长报了7个辅导班,孩子最终拒绝出门上学。经过家庭治疗,家长减少辅导班,孩子逐步回归校园。
王芳老师补充:“当孩子说‘不想学’时,先别急着批评,试着问‘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站在我这边’,比说教更有效。”
六、“沉迷手机”是学习困难的原因还是结果?
“孩子成绩下降后,就整天抱着手机玩游戏,越玩成绩越差。”这是很多家庭的恶性循环。专家指出,手机成瘾与学习困难可能相互影响。
李玫教授解释:“学习受挫的孩子,容易从手机游戏中寻找成就感——游戏里过关、升级的即时反馈,比‘努力很久才进步’的学习更有吸引力。而长期玩手机会占用学习时间,还可能导致注意力碎片化,进一步影响学习效率。”
对此,王芳老师建议“用替代方式满足需求”:“如果孩子喜欢游戏中的‘挑战感’,可以陪他玩拼图、搭积木,或参加体育比赛,让他在现实中获得成就感。同时约定‘先完成作业再玩20分钟手机’,用规则代替强制。”
七、家长该如何正确帮助“学习困难”的孩子?
面对孩子的学习问题,家长常陷入两个极端:要么过度干预(每天盯着写作业、替孩子整理错题),要么彻底放手(“我管不了,随他去吧”)。专家认为,“适度支持+信任引导”才是关键。
李玫教授给出三点建议:
1. 先排除生理问题:若孩子长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阅读困难等情况,可到儿童保健科或发育行为科做专业评估,避免漏诊“学习障碍”。
2. 用“具体鼓励”替代“笼统评价”:不说“你真笨”“不努力”,而是说“这道题你上次错了,这次做对了,说明你认真复习了”,帮孩子建立自信。
3. 允许“不完美”:学习是长期过程,若孩子暂时没进步,多关注他的努力——“你今天主动整理了错题,妈妈看到了你的坚持”。
王芳老师则强调:“家长要学会‘退一步’。比如让孩子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哪怕刚开始不合理,也能在试错中学会规划。当孩子感受到‘学习是我的事’,内驱力自然会提升。”
结语: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节奏”
“学习困难不是‘标签’,而是成长中的‘信号灯’。”李玫教授最后说,每个孩子的发育速度、优势领域不同,有的孩子早慧,有的孩子大器晚成。家长要做的,不是逼孩子“跟上别人的脚步”,而是找到他“走得稳”的方式。
无论是生理调整、方法改进,还是心理支持,核心都是让孩子相信:“我或许暂时做得不够好,但我可以慢慢进步。”而这份信任,正是孩子克服困难的最大动力。
来源:桃花园沉醉闻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