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抑郁倾向的人,嘴里常说这3句话,若你身边有,别以为是玩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2 15:32 1

摘要:小李今年28岁,是公司里出了名的“老好人”。平时爱开玩笑,脸上的笑容总让大家觉得他没什么烦恼。但近几个月,好多人留意到小李变得低调,群里很少发言,就算有人喊他出去聚餐,他也是勉强来一小会。在茶水间,偶尔听见他自言自语:“怎么每天都这么没意思”“我是真的累了”“

小李今年28岁,是公司里出了名的“老好人”。平时爱开玩笑,脸上的笑容总让大家觉得他没什么烦恼。但近几个月,好多人留意到小李变得低调,群里很少发言,就算有人喊他出去聚餐,他也是勉强来一小会。在茶水间,偶尔听见他自言自语:“怎么每天都这么没意思”“我是真的累了”“我就是个废物,啥都干不好”。大家起初还当段子听,劝他别太玻璃心。可有经验的同事却觉得,事情恐怕不是“矫情”这么简单。

其实,不少抑郁倾向的人,往往很难被他人第一时间察觉出来。他们或许还在努力微笑,但内心已经被无形的痛苦困住。嘴里常说的3句话,更是他们向外发出的求救信号。如果你也听见过,一定要引起注意。

有人总觉得“抑郁就是玻璃心”,其实真相远没有那么简单。《柳叶刀》曾有综述文章指出,全球抑郁症患者已超3.5亿人,疫情期间还出现了27.6%的增长。中国青少年抑郁自杀报告也显示,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心理健康绝非小事。

抑郁症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像一只躲在黑暗里的手,慢慢掐紧你的心。很多患者形容自己仿佛陷在泥沼里,情绪低落、疲惫、失眠、体重变化、兴趣丧失……全身上下没有哪块地儿是轻松的。

心理学公认的核心症状有:
几乎每一天都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明显体重变化或食欲异常;
睡眠紊乱,失眠或嗜睡;经常精力不足、动作变慢或者坐立不安;反复自我否定,甚至有自杀念头。

问题是,大部分人以为身体不舒服、压力大,没想到可能已经走进了抑郁泥潭。

其实身边许多有抑郁苗头的人,会不断在日常表达中暴露信号。不妨留心下他们常挂嘴边的这3句话:

一、“好没意思啊”
抑郁的人经常会在聊天或独处时自嘲“生活毫无意义”,他们的世界像失了颜色。对曾经热爱的事物不再期待,哪怕是朋友聚会、喜欢的美食、追剧,都提不起劲。有种说法叫“灵魂掉进灰尘”,大概就是这种无力感。

二、“我好累啊”
你能想象一个大男人、阳光少女,天天说“自己撑不住了”吗?其实这不是矫情。在抑郁情绪里,人会长期觉得筋疲力尽,连呼吸都累,醒来第一反应是“不想面对新一天”,仿佛天塌下来了一样。有的人甚至说,人生就像背着千斤重的铅块走路。

三、“我就是个没用的人”
自我否定是抑郁的重要标志。不断觉得自己不行,对过去的成绩贬低,对未来不抱希望,“我怎么啥都干不好”“我只是个累赘”,这种负面循环就像雪球越滚越大。一旦你发现在一个人身上总能听到这些关键词,哪怕他嘴里带着笑,你也千万别不当回事

这些“口头禅”,也许是对生活绝望的真实写照。所谓“笑着说出来的痛苦,最容易被误会”。

怎么判断是不是抑郁?除了语言信号,其实还可以用权威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里的标准:只要在两周内,核心/附加症状加起来超过5项,并已影响到生活社会功能,就很有可能需要专业帮助。有的人可能出现:
近期不明原因的体重骤降或增加;睡眠紊乱,老是熬夜、早醒;注意力很难集中,记忆下降;动作比平时慢很多或易怒坐立不安;严重的丧失生活乐趣。

遇到这种情况,最值得做的几件事是:

主动关心——你的一句“还好吗”,比劝说更管用。
不要把对方的情绪当矫情,也别用“你想太多了”来推脱。哪怕只是一句“我在你身边”,也能让对方心里亮起一束光。

善用陪伴而不是打击——给他安全感,让他知道自己不孤单。
医师建议,有过主动表达压力或负面想法的人,真的希望有人能懂。无论是多陪他们散步还是一起做点小事,胜过无数大道理。

严重时别拖延——专业更有效。
亲人/朋友有自残或反复说“想不活了”,一定要引导尽早去医院精神科或心理门诊。中国各地都有免费的心理援助热线,危急时远比劝解更可行。

温馨提醒一点——就算关系再好,有些话题也要小心:
比如“生不如死就去死啊”“你怎么这么想不开”,这些表面的话,实际可能让对方情绪更脆弱。

身边的每一个“开玩笑”,都可能是深夜难以言说的孤独。看到这些信号,带一点耐心和共情,也许就能温暖一个人。真的有抑郁倾向,不是不努力,也不是懒,只是被困住了。

但每个掉进深渊的人也能爬出来。别着急,走慢点,一切都有希望。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只有专业医师能做出科学诊断和治疗。文章中这些方法和建议,能帮助你更早发觉风险、拉住朋友,但不等于百分百预防或治愈。关心可以从一句问候开始,愿你我都能早一点照亮身边人的黑夜。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epression.
4. 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Burden of depression worldwide”, 2021
5.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
6. 国家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发布《2022年抑郁症流行病学调查》
7. 中国青少年自杀现状报告,北医儿童发展中心

来源:老耿来聊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