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十年前,一个让列强欺辱了百年的东方大国终于让践踏华夏大地14年的日本侵略者弯下了腰,在投降书上签字!自此开始,战胜侵略者的曙光开始照耀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
八十年前,一个让列强欺辱了百年的东方大国终于让践踏华夏大地14年的日本侵略者弯下了腰,在投降书上签字!自此开始,战胜侵略者的曙光开始照耀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
今日回望那场不堪回首的抗日战争,不只是为了祭奠亡灵,更是为了追问:当山河破碎、国将不国之时,是什么支撑着四万万同胞不向侵略者屈服?当枪炮压境、血流成河之际,是什么让无数英雄儿女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阻挡侵略者的钢铁洪流?
是气节,是信念,是那股“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中华民族浩然正气!
此文,为14年抗击日本侵略者那铁血辉煌的历史、为永不低头的中华脊梁和打败侵略者的重生精神,更为祖国美好的未来!
山河破碎,国难当头:十四年血泪铸就民族觉醒
1931年9月18日,沈阳北郊的爆炸声划破夜空,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一夜之间侵占沈阳,开启了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短短四个多月,东北三省全境沦陷。白山黑水被日寇铁蹄践踏,三千万同胞陷于恐怖屠杀阴云之下。中华民族自此陷入长达14年的外敌入侵的苦难深渊。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的枪声点燃全面侵华战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自此踏遍华北、华东、华中。“七七事变”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同年12月,南京城沦陷,日寇开始了一场长达六周的血腥浩劫,他们以极其残忍的手段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与放下武器的士兵,活埋、焚烧、砍杀、奸淫,30万同胞倒在血泊中。南京大屠杀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法磨灭的耻辱印记,永远镌刻在民族记忆的最深处。
在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日军的暴行从未停歇。从1938年至1943年,日军出动战机上万架次,投弹数万枚,对上海、重庆、香港、南京、武汉、天津、广州、桂林、延安等城市进行大轰炸,繁华都市沦为断壁残垣,无数工厂、学校、车站、医院被毁于一旦,无辜百姓在轰炸中失去生命。从 1938 年 2 月 起,日军对重庆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长达 6 年之久的无差别轰炸,重庆城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血泪、轰炸造成伤亡超过 40000 人,财产损失超过 100 亿元。
日军还推行惨无人道的细菌战,731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区建立秘密基地,以活人作为“实验材料”,进行细菌感染、活体解剖、冻伤实验等,至少3000名同胞在这场反人类实验中痛苦死去。与此同时,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法,大肆对中国军民使用化学武器,散布霍乱、鼠疫病菌地域遍及18个省,有准确记载的战例就达2000多次,导致无数中国军民染病身亡。据不完全统计,日军的细菌战造成近百万中国军民感染和死亡,在吉林、山东、浙江等地细菌战造成了大片无人区。
为了摧毁中国军民的抵抗意志,日军在华北、华东等敌后根据地推行“杀光、烧光、抢光”的大扫荡三光政策。所到之处,村庄被烧毁、村民被屠,无数村庄化为废墟,千万百姓流离失所。
日军还强征超过20万中国妇女充当“慰安妇”,她们被迫沦为日军的性奴隶,遭受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摧残,绝大多数人在屈辱中死去,幸存者也终其一生背负着无法愈合的创伤。
在经济上,日本侵略者对中国进行疯狂掠夺。他们霸占东北的煤矿、铁矿,垄断华北的盐业、棉纺业,大肆搜刮中国的煤炭、钢铁、粮食、棉花、盐等战略物资。据史料统计,14 年侵华期间,日军从中国掠夺的粮食总量超过5亿吨,黄金约21000吨,煤炭约10亿吨。仅在东北三省,日军就掠夺煤炭近2亿吨、钢铁1000多万吨;同时,日军滥发伪币,控制金融市场,导致物价飞涨,百姓生活苦不堪言。1942年的河南大旱,但日军的依旧强征军粮加剧了粮荒,导致了约300万人饿死的惨剧。在大同煤矿,他们推行“以人换煤”的血腥政策,视矿工生命如草芥,造成了约6万名矿工被奴役致死。
据统计,14年抗战期间,日本侵华战争造成中国直接经济损失按1945年币值计算,达到1000多以美元,间接损失5000多亿美元。
日本侵华期间,中国文化遭受了一场空前的、系统性的浩劫,日军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文物、古籍、古建筑等,进行了有组织、大规模的疯狂破坏和掠夺。其规模之大、损失之惨重,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属罕见。期间共掠夺中国文物约364万件,破坏古迹741处,北平沦陷后,故宫被劫走未及南迁的珍贵古籍11022册,珍贵文物1372件。至今,日本1000多座博物馆几乎都有中国藏品,数量超过百万件。
自1931年至1945年,14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达到3500万人,其中,中国军队伤亡380万人。被强掳劳工800万人,其中4万多劳工被掳往日本,其中7000多人死在日本。
14年的苦难抗战岁月,是中华民族最黑暗、最惨烈的时刻,却也是民族觉醒的起点。日军的暴行没能摧毁中国人民的意志,反而让四万万同胞凝聚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抗争力量。每一滴血泪都化作抗争的火种,每一次暴行都坚定了保家卫国的决心,正是这十四年的血泪洗礼,铸就了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精神脊梁,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段历史永远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方能开创未来;铭记苦难,方能守护和平。
浴血奋战,浩气凌云:中华儿女血肉之躯筑起民族长城
十四年烽火岁月,浴血奋战,浩气凌云 ,中华大地上处处是中华民族在大敌当前用血泪写就的抵御侵略者的英雄史诗。从东北林海到滇缅高原,从正面战场到敌后根据地,中华儿女以不屈意志在山河破碎的绝境中用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侮的民族长城,用一场场艰苦卓绝的胜利,奏响了救亡图存的最强音,用中国的脊梁撑起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正面战场之上,中国军人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书写着保家卫国的赤诚。1937年8月,上海淞沪会战打响,百万将士直面日军陆海空立体攻势,在黄浦江畔与敌鏖战三个月。将士们抱着“宁死不退”的信念,用步枪、手榴弹对抗敌军的坦克与战机,四行仓库八百壮士孤军坚守,以寡敌众的壮举震撼中外。此战虽未守住上海,却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为战略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
1938年春,李宗仁率部在鲁南腹地布防,中国军队以劣势装备顽强阻击,台儿庄战役爆发,中国军人与日军展开逐街逐巷的肉搏战,最终毙伤日军万余人,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首次大规模胜利。台儿庄的每一块砖石都浸透了中国军人的鲜血,每一寸焦土都在诉说“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誓言。捷报传来,举国振奋,让全民族看到了侵略者可被击败的希望。
1944年衡阳会战,方先觉率领第十军1.7万人死守孤城47天,抗击日军11万大军。城破之际,士兵以残肢断臂继续战斗,医院伤员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此役毙伤日军近两万人,创造了抗战史上城市防御战的奇迹。日本战史称:“此役之惨烈,实为中日战争之冠。”还有长沙会战、常德会战、昆仑关大捷……每一次战役,都是民族精神的淬炼;每一场胜利,都是浩然正气的迸发。
敌后战场之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成为插在敌人心脏的尖刀。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精锐板垣师团,歼敌千余人,缴获大量物资。这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士气。1940年8月,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105个团的30万将士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对日军交通线、据点展开大规模攻击。战役持续三个半月,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毙伤俘虏日伪军4万余人,摧毁日军据点2900多个,不仅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更用胜利驳斥了“亡国论”,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信心。
与此同时,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以 “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 为战略核心,在日军占领区的夹缝中开辟出一片片红色疆土。这些抗日根据地不仅是游击战争的 “战略支点”,更是凝聚民心、坚持抗战的 “堡垒家园”,最终形成了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胜利” 的敌后抗战格局,成为打败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战略依托。从大兴安岭到太行山,从沂蒙山区到洪泽湖畔,建立起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山东、苏南、苏北、皖东、鄂豫皖等广阔的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让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这场战争的胜利,离不开战略理论的指引与团结一心的力量。早在1935年,中国共产党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推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凝聚起“四万万同胞共赴国难”的磅礴伟力。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科学预见了抗战“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为全国抗战指明了方向,驱散了“速胜论”与“亡国论”的迷雾,成为指导抗战的纲领性文献。
旷日持久的抗战离不开国际正义力量的支援。滇缅公路上,30万民工与南洋华侨机工冒死筑路,用双手在崇山峻岭间开辟出“抗战生命线”,1800余名华侨青年长眠于此;1941年7月,由美国陆军航空部队的退役上尉陈纳德带领的300余名志愿者美国“飞虎队”(全称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秘密奔赴中国战场。 1941年到1945年,美国援华空军在滇缅、华中、华南等空战中屡次重创日军。1942年,“飞虎队”参与开辟了“驼峰航线”,成为战时中国与外界保持联系的唯一有效国际通道,抗战期间驼峰航线向中国运输的战略物资达80多万吨。至抗战结束,美国援华空军共击落日军敌机2600多架,击沉或重创日军军舰44艘,击毙日军官兵6万多名,有效削弱了日军的空中力量和海上力量。 据统计,抗日战争期间,2000多名“飞虎队”飞行员献出了宝贵生命,200多名遇险飞虎队员得到中国人民救护,数千中国军民在救援行动中献出生命。
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华,在晋察冀边区的前线救死扶伤,直至生命最后一刻。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迅速击溃60多万日本关东军,为加速日本投降起到关键作用。
据统计,14年抗战中,中国军队共进行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中国战场始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不仅牵制了日军主力,阻止其“北进”侵略苏联、“南进”太平洋战场,更以巨大的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14年浴血抗战,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筑起的,不仅是抵御侵略的长城,更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精神丰碑。这份浩气凌云的壮志,早已融入民族血脉,提醒着后世:和平从不是唾手可得,唯有铭记牺牲、坚守信仰,方能让民族的长城永远屹立。
胜利荣光,民族新生:从屈辱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裕仁通过广播宣读《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大地终于迎来黎明的曙光。在中国战场全面反攻、苏军横扫中国东北、太平洋战场惨败的多重打击下,此时的日本国力耗尽,败局已定。日本天皇裕仁的《终战诏书》成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及太平洋、东亚地区彻底失败的最后哀鸣。
历经14年浴血奋战,中国军民以3500万同胞的伤亡为代价,终于将日本侵略者逼至绝境,从战略反攻到最终受降,从战犯审判到国土光复,每一个历史瞬间都镌刻着民族胜利的荣光,标志着中华民族从百年屈辱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转折。
1945年春,中国战场率先吹响全面战略反攻的号角。在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发起湘西会战,依托雪峰山防线,以优势兵力围歼日军主力,毙伤日军2.7万余人,彻底粉碎了日军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敌后战场,八路军、新四军遵照党中央指示,向华北、华中、华南的日伪军发出通牒,展开全面攻势,要求其立即缴械投降。在晋察冀、晋冀鲁豫、苏南、苏北等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收复张家口、邯郸、淮阴等重要城市,接管敌占区政权,保障了敌后军民的胜利果实。仅1945年7、8月,就收复县城150余座,切断日军多条交通线,将日伪军压缩至主要城市和交通干线,为最终受降扫清障碍。
1945年9月9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低头在投降书上签字。这一刻,距离南京大屠杀仅8年,曾经的人间地狱见证了侵略者的低头。这一天,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首次彻底击败外来侵略者的胜利之日,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荣光时刻。中国4万万同胞用胜利洗刷着14年的苦难与屈辱。
1945年10月25日,在宝岛台湾台北市公会堂(今中山堂)举行台湾受降仪式。从那时起,饱受屈辱的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自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历经50年殖民统治,台湾终于重回祖国怀抱。
1945年10月10日,在北平故宫太和殿广场举行北平受降仪式。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根本博向中国受降主官孙连仲递交降书,古老的紫禁城成为民族尊严的见证者。
1946年5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开庭,对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等甲级战犯进行审判,最终7名战犯被判处绞刑,彰显了反法西斯阵营对战争罪行的零容忍。在中国国内,南京、上海、北平、沈阳等10个城市设立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在华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战犯进行审判。制造南京大屠杀的主犯谷寿夫被判处死刑,以正义的枪声,告慰30万在此遇难的冤魂。
至1949年,中国法庭共审判日本战犯541人,其中死刑145人,有力维护了民族尊严与人类正义。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一场侵略战争的终结,更是中华民族新生的开端,它证明了中华民族有能力战胜任何外来侵略,有勇气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这场胜利,让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屈辱地位,中华民族终于洗刷了甲午战争以来的百年国耻,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更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自此,中国不再是任人宰割的弱国,而是以胜利者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朝着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行。
铭记历史,薪火相承,以史为鉴,走向未来
以史为镜,以魂为炬。回望十四年抗战的炼狱长夜,在中华历史长卷上刻下永不磨灭的伤痕。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浩然正气依然震古烁今。胜利曙光穿越八十年时光,依旧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今日中国的盛世繁华:高铁飞驰纵横山河,神舟飞天探索苍穹,航母巡洋守护海疆,5G技术领跑全球,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全面小康如期实现。
历史早已揭示了朴素真理:“落后就要挨打,软弱必遭欺凌”,唯有强大国防才能筑牢和平根基;“团结就是力量”,分裂只会给外敌可乘之机;和平从非乞求而来,需以实力与意志捍卫。
如今世界仍不太平,部分国家右翼势力抬头,美化侵略、挑战战后秩序,霸权主义犹存,地缘冲突频起,历史虚无主义暗流涌动,试图颠倒历史,消解正义和英雄精神。
面对变局,我们更需铭记:尊严源于自强,和平需共同守护。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下,历史早已证明,人类安危休戚与共。当今中国,以文明定力化解冲突,以发展伟力夯实和平根基,既以自强守护本国安宁,更以担当推动世界共同发展。
八十年前,先辈用生命换和平;八十年后,吾辈当以奋斗续写辉煌。唯有铭记历史,才能不负英灵;唯有自强不息,方可屹立东方。让“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警钟长鸣,让十四亿人同心共振的浩气,化作新时代的长风,让和平之树在人类文明的土壤中根深叶茂,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中国日报网特约撰稿人 鞠传江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