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拜登政府曾尽力联合欧亚各地区的盟友,在多个领域对中国实施围追堵截。当时的中国艰难应对、处境被动,但当特朗普再度入驻白宫后却将这些盟友推开。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尖锐批评道:
拜登政府曾尽力联合欧亚各地区的盟友,在多个领域对中国实施围追堵截。当时的中国艰难应对、处境被动,但当特朗普再度入驻白宫后却将这些盟友推开。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尖锐批评道:
曾配合美国围剿中国的欧洲、亚洲盟友如今都在批评美国,都在说“美国靠不住”,而中国反而成为“房间里面的成年人”。沙利文说:中国现在只要坐着看戏就行,而且他们现在坐得挺舒服的。
沙利文的意思:特朗普让拜登“围剿中国的战略”失败了
当唐纳德·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印度输美商品加收25%关税,使得总额达到50%的惩罚性关税时,他或许认为这只是一次针对“不公平贸易”的常规操作,并坚信莫迪会服软,而不是选择对抗。
但现实正好相反,印度正在推动与中国、俄罗斯等国的合作!在拜登政府时担任国家安全顾问的沙利文看来:这一举动远非普通的贸易争端,而是一场战略灾难——美国多年来精心构建的对华围堵网络,正被特朗普“亲手”拆解。
“令人沮丧的是,过去4年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与欧洲和亚洲的盟友协调一项集体战略,以减少来自中国的风险”,沙利文在接受播客节目采访时直言不讳:但现在我到访这些国家,与那里的领导人交流时,他们都在谈论“对美去风险”。
这位曾经主导对华竞争战略的设计者不禁感叹:特朗普正在将美国塑造成一个“巨大的破坏者”,而中国却意外成为了“房间里的成年人”——沙利文的批评直指特朗普外交政策的核心矛盾。
一方面,特朗普政府延续了对华强硬立场;另一方面,他的单边主义和交易式外交却又在不断破坏与盟友或潜在盟友的关系,这种矛盾在对待印度问题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印度,曾经被誉为美国“印太战略”中的关键支点,本应成为制衡中国的重要力量。两党历届政府投入大量外交资源培育美印关系,从民用核能合作到“四方安全对话”,一步步将印度纳入美国主导的安全体系。
然而,特朗普的关税大棒让这些努力面临付诸东流的风险。印度人会说:好吧,看来我们得去趟北京,与中国人坐下来谈谈。因为我们必须对冲来自美国的风险——沙利文这样描述印度领导人的可能反应。
事实上,莫迪政府的行动已经印证了这一判断——在拒接特朗普电话的同时,印度总理开启了访问日本和中国的行程,特别是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发出了明确的地缘政治信号,要推动多边主义。
沙利文还强调:打击印度,只是特朗普破坏盟友关系一个例子
美国的盟友一个都没放过,类似场景屡见不鲜:对欧洲盟友征收钢铝关税并威胁对德国汽车加税;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让亚洲伙伴失望;要求韩国大幅增加驻军费用承担。
甚至公开质疑北约的共同防御承诺,还羞辱加拿大领导人,说他是美国第51个州的州长,又逼迫丹麦“让渡格陵兰岛的部分主权”,又以不排除使用武力夺取巴拿马运河威胁穆利诺总统……
这种威胁、羞辱、粗暴、交易式、零和思维的外交方式,虽然短期内为美国争取到了一些经济利益,却长期侵蚀着美国的战略信誉。沙利文指出,这种信誉损害已经产生了实质性后果:
你现在可以看到全球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在很多国家,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已超过美国。现在各国基本上都在说“美国的全球品牌已经冲进马桶了”——这一判断得到了多项国际民调的支持。
皮尤研究中心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传统盟友国家中,对美国持正面看法的比例显著下降,而认为中国是世界领先经济体的比例则在上升。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特朗普政府原本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试图构建一个广泛的联盟体系来制约中国。但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美国的单边行动正在将盟友推开,反而为中国提供了外交机遇。
沙利文敏锐地观察到这一逆转:一年前是美国在联合盟友围堵中国,中国还处于防御姿态。如今,各国基本上都在说“美国靠不住”,而中国反倒成了“房间里的成年人”。意思是美国盟友与中国的关系近了。
欧洲国家的态度变化,尤为说明问题
当特朗普对欧洲钢铝产品加征关税,并威胁对汽车行业采取同样措施时,欧盟被迫采取反制措施,同时加快了与日本、中国等国的贸易谈判进程。德国总理曾私下向助手表示:
我们不能将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特别是当这个篮子有个洞的时候。这种心态促使欧洲寻求更加独立于美国之外的外交政策,即便当前不得不对美国妥协,但不愿过于刺激中国了。
在亚洲,情况同样复杂。特朗普的强势威逼手段已被该地区国家视为美国不值得信任的信号,虽然后续政府可试图通过“印太经济框架”重新 engagement(中文意思是再次和好),但信誉损害已经造成。
东南亚国家,目前普遍采取“不选边站”策略,拒绝在中美之间做出明确选择。新加坡总理多次表示,小国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大国之间的对抗,暗示美国过于强硬的态度反而让地区国家感到不安。
更具深意的是,特朗普的贸易攻势发生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加速重构的关键时刻。俄乌冲突长期化、中东局势不稳定、全球供应链重组等多重因素交织,各国本期待美国提供可靠领导和稳定预期。
但特朗普不可预测的政策风格让盟友感到不安,迫使他们寻求多边替代方案。沙利文指出,中国正从中获益:中国现在只要坐着看戏就行,而且他们现在坐得挺舒服的。
但特朗普的“坚定”支持者却持有相反的观点,认为这种“美国优先”的方式虽然粗鲁,却成功迫使盟友承担更多责任,并为美国争取到了更有利的贸易条件。他们指出:重新谈判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USMCA)更加保护美国利益。
日本在贸易谈判中做出重大让步,甚至北约盟国也增加了军费开支。对此,沙利文再度给予批驳:这种短期收益远远不能弥补长期战略的损失。
美国之所以能够维持全球领导地位,不仅靠硬实力,更依靠其构建的联盟体系和制度性权力。特朗普的交易式外交虽然在单笔“交易”中可能为美国争取到更好条件,却侵蚀了联盟的基础——信任和共同价值观。
当盟友不再相信美国的承诺,美国的影响力也将随之衰落。特朗普对华围堵战略的悖论在于:要有效制衡中国,美国需要广泛而深入的联盟合作;但特朗普的单边主义却在不断破坏这种合作的基础。
结果是,美国越是试图强化对华压力,就越需要向盟友施压;而越是向盟友施压,联盟体系就越脆弱,制衡中国的效果就越差。这种恶性循环可能最终导致美国陷入孤立,反而加速中国影响力的扩展。
沙利文认为中国似乎正在巧妙地利用这一窗口期,拓展自己的国际空间,重塑全球秩序——当美国自己成为“巨大的破坏者”,中国反而成为全球秩序稳定与自有贸易的重要推动者,这可能是当代地缘政治中最出乎意料的角色对调。
来源:南生观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