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年回乡探母,警卫员想让县委接待,朱辉照:就在街边吃碗面条吧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2 17:46 3

摘要:朱辉照出身贫苦农家,却凭借坚韧与才智成长为一名卓越的政工干部,他曾在长征、抗日、解放战争中历经血火考验,以政治工作的力量凝聚军心,赢得彭德怀和贺龙的器重,新中国成立后,他依旧清廉自持,回乡探母选择拒绝县委接待,只在街边吃一碗面条。

朱辉照出身贫苦农家,却凭借坚韧与才智成长为一名卓越的政工干部,他曾在长征、抗日、解放战争中历经血火考验,以政治工作的力量凝聚军心,赢得彭德怀和贺龙的器重,新中国成立后,他依旧清廉自持,回乡探母选择拒绝县委接待,只在街边吃一碗面条。

朱辉照出生在江西省莲花县的一个极度贫困的农家,他降生之后,本就入不敷出的家里,又多出一个需要张罗的口粮,小时候为了让他活下去,父母宁可自己空着肚子,也要把仅有的一点食物省下来给他。

幼年的朱辉照几乎是靠野菜浆糊维持生命,稍微长大一点,就得跟着父母上山采野菜、割猪草,年景不好的时候,家里甚至只能剥树皮、挖草根充饥,因为穷得叮当响,他根本没有机会坐进学堂读书,到了该上学的年纪,父母无奈,只能把他送去篾匠家里学手艺,好歹能挣点碎银贴补家里。

那个年代学徒的地位低得可怜,社会上流传一句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所以师傅们往往不肯真心传授手艺,朱辉照在篾匠家里受尽白眼,吃不饱穿不暖,学到的本事也寥寥无几,篾匠们把学徒当成免费的长工,什么脏活累活都交给他们做,后来嫌徒弟太多,干脆把他赶走,无处可去的他,只能跑去地主家打工,继续过着牛马般的日子。

就在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中,1927年秋收起义的队伍从他家乡经过,毛主席率领部队转战井冈山的途中,在当地打倒了几个横行乡里的恶霸地主,对于正在饱受压迫的朱辉照来说,这犹如黑夜里划破天际的闪电,让他第一次看到了希望,他心里燃起了强烈的渴望要追随这支红色的队伍,改变自己命运。

毛主席部队因为战事紧张并未在莲花县久留,但那一抹鲜红深深刻在了朱辉照的心里,在共产党的宣传感召下,他很快投身农民运动,扩红的时候,他主动报名参军,并在十八岁那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革命事业。

朱辉照没读过多少书,却天资聪颖,思维敏捷,他被推荐到湘赣苏区补训团深造,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对共产党有了更深的理解,归队后他开始担任部队里的宣传员,负责思想工作,凭着出色的表现,他又被提拔为警卫连政治指导员,朱辉照的政治工作方法灵活而接地气,效果显著,因此被派到红二军团第四师十二团担任政工干部。

当时十二团刚刚恢复建制,部队士气萎靡,连一些党员都不敢承认身份,朱辉照挨个做思想工作,耐心解释党的政策,帮助战士们重拾信心,他组织党员重新登记,恢复党团活动,逐渐让整个部队恢复了生机,没多久,十二团就在军团评比中被树为先进单位。

1934年到1935年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1935年秋,蒋介石集结百万大军围追堵截,红二军团的十二团随大部队突破封锁线,几经辗转,最终进入乌蒙山区,那里的山势雄伟、沟壑纵横,毛主席在诗中用“磅礴”来形容乌蒙山,可见其险要。

长征途中的四渡赤水留下了传奇,而一年后,贺龙率红二方面军进入乌蒙山区,展开了一场著名的运动战,此时的红军寡不敌众,正面硬拼无异于自寻死路,贺龙灵活机动,带领部队在山中与敌军捉迷藏,忽东忽西,让国民党十几万大军摸不清虚实,朱辉照所在的十二团始终保持高度战斗力,成为关键力量之一。

在则章坝战役中,朱辉照果断下达命令,让参谋长黄新廷率前卫营直捣敌人司令部,黄新廷冒险穿插,最终成功端掉敌军指挥机关,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战场之外,朱辉照常常带领士兵们唱革命歌、讲红军故事,以精神力量鼓舞斗志,对他来说,战争不仅是枪林弹雨中的厮杀,更是思想与信念的较量。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朱辉照继续担任重要职务,他与王尚荣并肩作战,多次带领部队在敌强我弱的局势下转败为胜,战斗间隙,他总是深入士兵生活,关心他们的冷暖,战士们亲切地称他为“朱政委”,把他当成主心骨。

抗战胜利只是阶段性的成果,朱辉照深知,真正的民族解放还要靠解放战争来实现,随后的岁月里,他在西北、华北多地转战,出任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等职,他协助指挥作战,还不断强调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提醒部队“枪可以夺来一城一地,信念才能夺取最后的胜利。”

在解放战争关键时刻,朱辉照身先士卒,既抓军事也抓思想,他坚持深入一线与士兵同吃同住,倾听他们的心声,把政治工作做得细致入微,很多战士在回忆时说,正是因为朱辉照的鼓舞,他们在最艰难的战役里没有退缩。

朱辉照做思想工作的方式非常灵活,往往能因人而异地引导,而且他习惯于先倾听、再判断,极少主观武断,许多战士都说,和朱政委交谈像和长兄聊天,既温和又有力量。

在抗战期间的一次会议上,当时有位基层干部突然提出:“我们是不是应该培养一些会说日语的同志,或者干脆组织一批翻译?”这话一出口,立刻引起一片嘀咕,那时全军上下对日寇的仇恨如滔天巨浪,很多人甚至觉得学习日语是一种耻辱,不少干部当场就皱起眉头。

面对这种情绪,朱辉照并没有立刻驳斥,而是反问那位干部:“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会场顿时安静下来,那名干部鼓起勇气解释道:“我们常常俘获日军,可部队里没人懂日语,无法有效开展思想改造,更重要的是,这也限制了我们去动摇敌军内部的斗志,如果能有翻译,我们就能把政策直接讲到俘虏心里。”

朱辉照听后,连连点头,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战略性的建议,会后他立即把意见上报,很快上级高度重视,责成敌工部门在部队中开办日语学习班,不到一年,第一批翻译干部就被培养出来,随后在审讯、宣传和瓦解敌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朱辉照转入西北军区干部管理部任副部长,开始全面负责干部工作,这是新的战场,没有硝烟却更复杂,他建立健全干部选拔、考核和档案制度,主张五湖四海、公正用人,坚决反对任人唯亲,他常常说:“干部是党和军队的骨架,只有骨架坚固,国家才能屹立。”

长期高负荷的工作让他的身体逐渐出现问题,但朱辉照依然坚持不懈,把全部心血倾注到新中国的建设和军队的成长中,哪怕病痛缠身,他也不愿轻易放下手头的任务。

1951年西北军区的干部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朱辉照看在眼里,他常常在办公室里独自微笑,觉得这一切努力终于有了成效,可每当夜深人静时,他总会想起远在江西老家的母亲,自从离开家乡参加革命,他已经十几年没有和母亲团聚,那份思念日益浓烈,他便郑重向组织递交了请假报告,希望能够回乡探望老人。

组织上很快批准了他的申请,临行前战友们都劝他联系地方党委,好让地方给予安排,可朱辉照摆摆手,说:“这趟回去,只想看看母亲,不要惊动地方。”于是他带着警卫员,悄然启程。

当他们抵达莲花县城时正值晌午,长途跋涉让两人都已饥肠辘辘,警卫员看看陌生的街道,又想起首长的身份,小心翼翼地提议:“首长,要不要和县委联系一下,让他们派人接待?”朱辉照笑着摇头:“不必了,就在街边小店,吃碗面条便是。”

警卫员暗自纳闷,堂堂一位将军,怎能随意在小摊上对付?可转念想到首长平日里作风一贯简朴,他也就没再多言,两人挤进一家热气腾腾的面馆,和普通百姓肩并肩坐下,朱辉照端起粗瓷碗,细细咀嚼着家乡味道,眼中泛起久违的温润。

离开县城,朱辉照踏上通往村口的石子路,乡亲们见到他,惊喜地奔走相告:“辉照回来了!”不多时,整个村子的人都涌到他家门口,推开家门,他看见母亲正坐在斑驳的竹椅上,满头白发,背影佝偻,朱辉照快步上前,扑通一声跪下,哽咽道:“姆妈,孩儿回来了!”母亲伸出颤抖的手,摸着儿子的头,泪水一滴滴滑落。

当他环顾四周时,心里涌起酸楚,老屋依旧破旧,屋顶漏雨,墙角爬满青苔,母亲身下的竹椅已经摇摇欲坠,似乎随时会散架,他心疼极了,立即吩咐人买来新椅子,又找来乡亲帮忙修补屋檐,母亲看着儿子爬上屋顶,衣衫被瓦屑弄脏,泪水再一次盈满眼眶,她心中明白,这就是她儿子固执而真挚的爱,朱辉照心里也明白,哪怕自己身居高位,能给母亲的,终究是这种点滴关怀。

乡亲们感慨地说:“辉照没变,还是当年的那个孩子。”有人却私下议论,说他太老实、不懂享受,但正是这种“不识时务”,成就了他那份清廉与坚定,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所有人:革命干部的价值,不在排场,而在坚守,在家小住五日后,朱辉照不得不再次踏上征途,临别时他站在门口久久凝望,母亲佝偻的背影被夕阳拉得很长,他红着眼眶却没有转身,因为他知道,这一别不知又要多少年。

长期的艰苦环境和高强度工作,最终还是击垮了他的身体,1955年,他突发脑溢血,昏倒在办公室,醒来时他已经半身不遂,说话也变得迟缓,医生劝他必须立刻休养,不能再操劳,无奈之下他只得递交离休申请,按照规定离休人员不能参加即将举行的授衔典礼。

朱辉照对此并不耿耿于怀,他常对身边人说:“能为党工作到今天,我已经心满意足了,军衔不是我追求的东西。”但中央领导在研究授衔人选时,特意提到他,认为他几十年来在政治工作上的贡献卓著,即便退下岗位,也应得到国家的肯定,经过慎重考虑,中央特批他参加授衔,并授予中将军衔,同时颁发三枚一级勋章。

授衔仪式当天,会场庄严肃穆。朱辉照坐在轮椅上,当听到自己的名字被念出,眼泪不由自主滑落,他哽咽着说:“这一生,我无憾了,能看到新中国成立,能为人民尽力,就是我最大的幸福。”离休后的岁月里,他虽然身体欠佳,却依旧心系国家,每天都坚持看报、听广播,关注祖国的建设与发展,他的生命虽在衰弱,但那份赤诚始终未曾熄灭。

朱辉照从一个贫苦农家少年到共和国的中将,他的人生轨迹,正是中国革命历程的缩影,他用坚守与清廉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的本色,他虽然已离开我们,但那种不计名利、矢志为民的精神,将继续激励着后人,在新时代的征途上砥砺前行。

来源:小乐讲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