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走到村活动室前的长亭边,看见几位老人正三三两两地坐在那儿乘凉。我俯身靠近其中一位头戴传统彝族帽子的老奶奶,轻声打招呼:“奶奶们好!能给我讲讲黑泥地以前是什么样子吗?”
昼夜此消彼长
实践的微光掠过彝族的帽檐
顺着云肩纹的弧度
跳进东坡的展厅里捉迷藏
“葫芦侠”的葫芦里
又藏着什么宝藏?
相互间的触动
发生在每一次情感交流的田垄上
在即将结束的夏日里
又有怎样的故事生长?
下面来和团团一起
感受这些“心动的瞬间”
蔡宜轩
我走到村活动室前的长亭边,看见几位老人正三三两两地坐在那儿乘凉。我俯身靠近其中一位头戴传统彝族帽子的老奶奶,轻声打招呼:“奶奶们好!能给我讲讲黑泥地以前是什么样子吗?”
一位奶奶眯起眼睛看向我,声音里带着岁月的痕迹。她说:“那时候啊,吃水得挑着扁担走二里地,一到下雨天,泥浆都能漫过脚脖子。”她抬手指向远处,“你看见那个污水处理池没有?以前那儿垃圾堆得比人还高,苍蝇嗡嗡地飞。”
旁边一位穿着蓝布衫的奶奶忍不住接过话:“现在可好啦,水泥路直接修到了家门口,水龙头一拧就有水。”她笑着说,“地里还种起了蓝莓,年轻人不用外出打工,在村里就能挣到钱。”
夕阳的光轻轻洒在长亭里,为每一位老人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她们望着远处新修好的产业路,其中一位低声说道:“这届班子是真干实事的。这些变化,我们老人看得最清楚,也记得最明白。”
当我起身告别时,长亭里的谈笑声依然热络。我走在平整的村道上,看着路灯一盏一盏亮起来,忽然明白了:黑泥地的改变,不只是换了一片风景,更为生活在这里的人燃起了希望。从挑水到自来水,从泥路到硬化路,从荒芜到蓝莓飘香——这片土地正在重生。而奶奶们的笑容里,既有从前岁月的痕迹,更有对未来日子真切的期盼。
蔡宜轩和彝族奶奶交谈
童心绘艺,巧手生花
上下
“言语播种,七彩共长”实践团
王心依
活动室里,非遗文化云肩剪纸体验课正热热闹闹进行着。孩子们或坐或趴在木地板上,目光紧紧锁在眼前的白纸与彩笔上,仿佛那方寸之间,藏着通往传统文化的奇妙入口。我蹲在小字身旁,看着他攥着铅笔的小手微微发紧,眉头拧成小小的疙瘩——笔尖在纸上试探着勾勒云肩的弧线,却总在转弯处怯生生地顿住,画出的线条像没睡醒的小苗,歪歪扭扭地趴在纸上。他急得小脸皱成一团,小嘴抿成一条线,那股不服输又有些无措的模样,轻轻撞在我心上。我轻轻拿过笔,耐心地带着他的手,一点点画出规整又优美的曲线,小宇眼睛紧紧盯着,小脑袋还不时往前凑。当最后一笔落下,他猛地抬头冲我笑,眼里闪着亮晶晶的光,那笑容里藏着的喜悦,比任何色彩都要鲜活。
不远处的梦梦也遇到了难题,她想剪出云肩边缘精致的花纹,可剪刀刚下去就有点歪。
我又快步过去,握住小梦的手,一边教她用指尖控制剪刀的开合力度,一边轻声说:“咱们跟着花纹的弧度走,就像跳舞一样慢慢转。”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跟着我的手一起移动——起初还有些僵硬,可渐渐地,剪刀仿佛有了灵性,在纸上稳稳游走,细碎的纸屑像白色的小花瓣,轻轻落在木地板上。
看着孩子们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渐渐能画出、剪出像样的云肩纹样,我和搭档相视而笑。这小小的活动室里,孩子们用画笔蘸取色彩,用剪刀裁剪时光,在不知不觉中触摸到了云肩剪纸的细腻之美,也悄悄靠近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让非遗文化在稚嫩的心灵里悄然扎根、生长。
王心依与孩子们体验非遗
数字里的东坡情怀
上下
“商韵遗光·智创文枢”实践团
刘欣怡
展厅内光影流转,墨香似从千年前的砚台氤氲而来。在《久仰了,苏东坡》艺术展的展柜前,我遇见了讲解志愿者刘若愚——这位会计专硕生正用独特的商科思维,为古老诗文注入新的呼吸。
"这幅《寒食帖》真迹的保险费,够买下半展厅展柜了。"她指着墙上的宋代法帖,对围观的孩子们眨眨眼。孩子们笑作一团,她却正色道:"可苏东坡写它时,连生火的柴火都没有。文化无价,这才是守护的意义。"元丰五年的笔墨里,藏着比保险金更惊心动魄的传承史:英法联军的火光、东京大地震的裂痕、二战的硝烟,都未让这卷纸页失色。
四个月前,初来乍到的她只会机械背诵展品名录。直到听见老人对着数字化展屏叹息:"这冷冰冰的,哪有真迹的呼吸?"这句话像根银针,精准刺入她的专业敏感区。
自此,她的讲解词里多了"特别栏目":用财务报表拆解文人画的经济逻辑,拿SWOT模型对比古今书画营销。有观众笑她"算盘打得比苏东坡写诗还响",她却指着AR光影中复活的东坡肉菜谱轻笑:"您看,我们正在用数字技术让东坡先生精打细算的日子'活'过来。"
临别时,她递来一张明信片,背面写着:"原来数字和诗词一样会说话。——一个被会计唤醒的文学爱好者"。我忽然想起专业课上学过的"无形资产"科目——那些跳动的数字背后,何尝不是跨越千年的文化心跳?
当商科逻辑遇见诗性传统,冰冷的资产负债表便有了温度。刘若愚用另一种语言,让历史与未来在展厅的光影里温柔对话。原来真正的守护,从不是将文化封存在玻璃柜中,而是让它在数字时代的土壤里,重新生根发芽。
队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街采奇遇“葫芦侠”
上下
“译通四海,声传八方”实践团
实习街采那天,日头悬得老高,柏油路被晒得发软。我攥着设备大汗淋漓,看着伙伴们第四次采访被婉拒。任务、高温、一次次拒绝,压得人喘不过气。“要不明天再来……”沮丧弥漫开来。
就在那时,一个穿马褂、带葫芦的“老外”,像小说里的大侠忽然闯入视线。“再试一次!”我鼓励大家,迎了上去。
没想到他爽快答应了采访。结束后我们好奇起他的装扮。他叫Gris,是我们学校的留学生,痴迷中国文化多年,是个“忠实粉”。我注意到他的葫芦水壶:棕褐色,泛着温润光泽,壶绳轻晃,一看就被精心呵护。他说最初是在故乡旧书店角落读到一本中国道教的译著,从此着了迷。来北语、学中文、研茶道、琢磨古建筑……“这个有意思!”他用不算流利但满是热忱的中文说着,讲到道教“天人合一”,就不自觉扬起手臂比划;说起茶道里的“和静怡真”,又瞬间变得沉静,仿佛手边真有套茶具在冲泡。欢声笑语之间,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分别时他挥挥手,葫芦在臂弯轻晃。“加了微信,下次再聊中国文化啊!”他走入夜色,而我望着背影,知道这场相遇不止遇见一个有趣的友人,更撞见了文化交流动人的模样——无关语言、国界,只因为热爱,就足以让不同灵魂紧紧相连,让中国文化的魅力,在跨国的奔赴里,愈加闪闪发亮 。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