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篇科幻小说集《身体,再来——中韩女性作家科幻畅想录》是由3位中国新生代女性作家和3位韩国新生代女性作家,共同就“身体”为主题展开的一部创作集。当大多数科幻作品聚焦于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时,也有少数科幻将目光回归身体本身,探究在技术浪潮的冲击下“躯壳与灵魂的
当身体成为问题,科幻如何作答
作者 | 任冬梅 资深科幻研究者、评论家
短篇科幻小说集《身体,再来——中韩女性作家科幻畅想录》是由3位中国新生代女性作家和3位韩国新生代女性作家,共同就“身体”为主题展开的一部创作集。当大多数科幻作品聚焦于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时,也有少数科幻将目光回归身体本身,探究在技术浪潮的冲击下“躯壳与灵魂的关系”。
何为“身体”
在中文语境里,“身体”是一个比“body”更为复杂的词:它既是“身”(肉身、身份、生命),也是“体”(系统、介质、经验)。当金草叶、昼温、金青橘、程婧波、千先兰、王侃瑜这六位中韩女性作家把六篇小说放进同一本《身体,再来》时,她们实际上把“身体”同时当作了问题、方法与答案。
全书目录被编者巧妙地切成三段——“记忆的身体”“相遇的身体”“不可能的身体”——看似是主题递进,实则是一种回旋:记忆让身体得以延续,相遇让身体得以交互,而“不可能”恰恰让身体得以被重新发明。当身体成为被技术、语言、资本、灾难反复改写的“界面”,女性写作最锋利之处,便在于能够把“被改写”转译为“主动重写”。
记忆作为第一重重写
金草叶的《甜蜜温暖的悲伤》写的是“量子比特晶体”取代“碳基肉身”之后的存在焦虑。小说前半段像一则后人类寓言:丹霞在偏僻无人的养蜂场里与蜂群相依为命,以“专注”对抗虚无;后半段却借珪恩之口揭开真相——蜂群、蜂蜜、疼痛都是服务器算力分配的幻觉。然而幻觉一旦被戳破,并未导向幻灭,反而激发丹霞找到了全新的“身体感”:量子纠缠下的“重叠性、纠缠性、不确定性和超个体性”。金草叶用极端冷静的笔触告诉我们:就算没有了实体的身体,人类仍然需要活着的感知;记忆之所以重要,不是因为它保存“真实”,而是因为它让身体在信息洪流里找到一个可以回放的坐标。
昼温的《明日的幻影,昨日的辉光》则把记忆与语言紧紧联系在一起。语言失序的“辉光综合征”像一面镜子,照见现代人把身份系在一套能指链上的脆弱。当语言改变以后,与之相关的记忆也随之丧失,人类将如何面对这种系统性的崩塌?小说最动人之处并非灾难爆发时的场景,而是“我”与小光隔着扭曲的语言相互辨认的瞬间:当所有符号已经失效,身体性的记忆,如一个拥抱,反而成为最后可共享的“母语”。昼温将关于语言学的硬科幻写成了一首情感史诗,尽管身体是被语言雕刻的,但身体也反向雕刻着语言,在不断变化的语言与记忆中,唯有情感会穿越一切,成为生命中的那个锚点。
相遇作为第二重重写
金青橘的《是的,我想死》将“灵魂出窍”这一老梗写出了陌生化的质感。阅读小说前90%的内容时会疑惑,这个故事和科幻的联系是不是有点弱?主角是一个会被任何东西“穿过身体”的灵魂,被一只小猫带到中元节的咖啡馆,在这里看到众生相:狗兽人、机械臂大叔、超级富二代……看似荒诞,实则构成了一幅“身体光谱”,每一种被主流视为残次、怪异、不合法的身体,都在这里获得了平等的哀悼与庆祝。主角处于“可见不可触”的幽灵态,却能够“触碰”到地面塌陷时被活埋的那个孩子,并最终拯救了她。小说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反向设定,其实真正被拯救了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一个失去身体、也失去死亡权利的仿生人。在故事的结尾,“我”坚定的选择将身份变更为“人类”,哪怕寿命会因此大大缩短,承载记忆、情感与归属的生命才是真正的“存在”。金青橘的故事告诉我们,相遇不是拯救他人,他者反而成为重新理解自身身体的参照系。
程婧波的《兰花小史》将“相遇”放在血缘与地缘的交汇点。这个故事里有两重“相遇”,一重是陈美兰与小志的祖孙情(兄妹情),阿嬷把孙子送走后,完成了一段使命,此时未来的陈美兰出生,在她63岁时又把自己送回到1988年,成为孙子出生的见证人。一重是陈美兰与杨宝珠的母女情,从未见过亲生母亲的她,执意穿越时间回到1988年,等待着与母亲的首次“重逢”。故事的表面是闽南小镇的世俗烟火,实则是一段跨越海峡、跨越生死、跨越时间的“逆向收养”。兰花作为意象,既是“梦兰有兆”的生殖/生命崇拜,也是“循环往复”的时间之花,它盛开在墙角,也在盛开在血缘断裂之处。程婧波用极度地方性的语言,如泉州话、花生汤、闽南俗谚、信仰香火等,将读者带回八九十年代的泉州侨厝古巷中,经历那样一段神奇的相遇。就算身体被时空距离拆散,但骨肉亲情、文化根脉始终会指引我们追寻生命的来时路,回归本源才能找到存在的意义。
不可能作为第三重重写
千先兰的《铁的记录》是全书最冷峻的一篇,也是最具革命性的一篇。终极人工智能奥米尼亚认为,拯救人类和地球的最佳选择是摧毁会产生各种感知和欲望的身体,“通过不感知身体,我们可以摆脱痛苦,从痛苦中解放等同于快乐的解放,快乐的解放等同于欲望的解放。”在“总感芯片”统治一切的反乌托邦未来,人类被切除感知,变成无痛、无欲、无名的“新市民”。小说用大量编号、日期、机械动作营造出一种窒息的冷漠,却在“影子”这个残存机器人身上点燃了反叛的火种。疼痛让“她”感觉到自己真实活着,亲吻归还“她”的身体。千先兰把痛感写成一种宣言,没有痛觉的身体不是自由,而是彻底驯服。当少女说出“有身体。我有身体”时,她实际上说的是,我有反抗的权利。
王侃瑜的《琢钰》则是全书最复杂的一篇。它由五个小短篇嵌套而成,核心道具“钰”是一种可植入的脑机接口,功能是调节感知与共享感受。小说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逐层切开女性身体在科技、资本、家庭、亲密关系中的多重困境:16岁少女用痛感对抗母亲的控制;恋人用共感分享欢愉,也在直播中被多重叠加恐惧所反噬;植物人姐姐成为数据标注的“工具身体”;清算员在废墟里发现钰成真正的野心——用人类痛感训练强人工智能。王侃瑜没有给出道德判断,而是把问题抛回给读者:当身体可以被无限分割、上传、模拟、交易,谁来定义“伤害”与“自愿”?当疼痛可以被量化、共享、商品化,它还是疼痛吗?小说结尾,废弃的钰芯片与森林菌丝共生,形成新的“感知网络”,暗示“身体”并未消失,而是演化为更奇诡的形态。
女性科幻的“身体转向”
《身体,再来》最值得关注之处,在于它把科幻写作中常见的“身体焦虑”转译为“身体主权”。传统的赛博朋克小说里,身体常被简化为“可替换的义肢”“可上传的意识”,而女性作家们则把身体还给了具体经验:月经、生产、疼痛、喂养、触摸、哀悼。这些经验不再是被观看的客体,而是成为叙事的引擎。女性在对自身身体的感受上,确实会比男性更加细腻丰富,在这些故事里,她们把被科技夺走的身体,重新还了回来。此外,中韩两国文化的并置也体现出微妙差异,韩国作家更关注“技术-资本”对身体的抽象暴力,中国作家更擅长在地方性叙事中打开“身体-伦理”的细微缝隙。但她们同时体现出一种“温柔的决绝”,不幻想技术乌托邦,也不陷入反技术悲情,而是在无数种未来里,坚定地寻找身体与情感的终极价值。
《身体,再来》的书名像是一句邀请,也像是一句命令。它邀请我们再一次思考,身体之于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在算法比你自己更懂你、在子宫可以被外包、在疼痛可以被调节的时代,身体不再是“自然”的,而是“被制造的自然”;不再是“边界”,而成为“界面”。六位女性作家给出的答案并不统一,但她们共同完成了一次漂亮的“重写”,让被科技、资本、父权、灾难撕裂的身体,重新成为情感的锚点、记忆的河床、反抗的火种。
当身体成为答案,我们终于可以大声说:“请再来一次,不是因为它完美,而是因为我们值得。”
相关阅读
中韩女性合写“身体”:她们让科幻这头几百岁的怪兽还在生长
「读到胸口发痛」:这本中韩女性SF选集在韩国三次加印、卖到断货
↑折扣现货 点击下单↑
未来事务管理局x韩国Influential出版社x上海译文出版社
《身体,再来——中韩女性科幻畅想录》
新书上架!
金草叶 昼 温 金青橘
程婧波 千先兰 王侃瑜
6位中韩女性科幻作家
“把我们此前被夺走的、不得不杀死的身体还给你”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5上海书展【销冠】
豆瓣评分9.5
○以科幻呈现女性具身经验
“身体对女性而言,既是社会压迫、性客体化、生物二元论与规范性的囚笼,又是感知存在本质的身份根基,更是不容侵犯的人类尊严的核心,这一主题能涵盖从社会歧视到普遍感受的广阔光谱。”
○超越“抛弃身体即自由”的故事
“既然我们终究要被困在这具身体里生活,那不如把它当作一个充满发现与惊奇的源泉。这本书似乎也正在向读者提出这样的建议。”
○2025上海书展热门作品,译文社销冠
今年上海书展,上海译文出版社最受欢迎的作品是女性×科幻题材的《身体,再来》。来自中国和韩国的六位女性作家畅想人类身体的多种可能性与困惑,在科幻背景里书写内在经验,引发读者的深刻共鸣。
【媒体报道】
上海书展期间,这本9.2万字的小册子,领跑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每日销售量榜单。——新华社
中韩科幻文学界第一次以全女性创作为主题同步出版作品。——人民文娱
该选集通过三个章节审视了女性的具身体验。——中国网
《身体,再来》深刻关注性别、劳动、人工智能等社会议题,并体现了女性创作的特色:女性角色数量增长带来更丰富的性格与叙事;角色关系不必然亲密或绝对正义,这种变奏充满魅力。——韩国《中央日报》
我们正处于一个亚洲作家的经历和想象力不断拓展科幻视野的时代……作家们一致认为,女性可以描绘的版图上还有许多空白。——韩国《The Womens’ News》
【读者评论】
“今夏最值得一读的科幻短篇小说集。”——阿拉丁读者(佚名)
“很少有科幻作品关注‘人’而非机器和技术,并以身体为主题展开深刻的叙事……作为AI研究者,这本书让我投入其中。”——教保文库读者(佚名)
“当她们拿到‘身体性’这个主题,然后不约而同地决定让笔下人物用悲伤和疼痛来召唤身体的回归时,我们的眼泪便已经流到了一起。”——豆瓣@自然芒果
【学者评论】
“《身体,再来》最值得关注之处,就是她们把科幻写作中常见的‘身体焦虑’转译为‘身体主权’……女性作家们把身体还给了具体经验:月经、生产、疼痛、喂养、触摸、哀悼。这些经验不再是被观看的客体,而是成为叙事的引擎。”——资深科幻研究者、评论家任冬梅
“我们读到的不是‘历史终结’,而是在‘历史终结’消失之后生发的畅想,是中韩两国的女性科幻小说家事关身体的忧思与悬疑。”——文化研究学者、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系主任罗小茗
来源:南都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