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看到一段视频,硅谷风险投资人吴军说的一段话:“国内也好,国外也好,清北复交,哈佛麻省斯坦福,教你很多东西,但有一件事不教,就是教你赚钱。教你什么呢?教你怎么成为别人赚钱的工具,教你怎么成为一个好的螺丝钉,成为别人赚钱的工具。至于你怎么赚钱,不教。”
大学不能、也不敢、更不会教你怎么赚钱
最近看到一段视频,硅谷风险投资人吴军说的一段话:“国内也好,国外也好,清北复交,哈佛麻省斯坦福,教你很多东西,但有一件事不教,就是教你赚钱。教你什么呢?教你怎么成为别人赚钱的工具,教你怎么成为一个好的螺丝钉,成为别人赚钱的工具。至于你怎么赚钱,不教。”
很多人从小就被植入一个 “教育财富公式”:考上清北复交、哈佛斯坦福→学个热门专业→找份高薪工作→就能 “赚大钱”。
可吴军这一段话,直接戳破了这个认知误区。
这话听着扎心,却戳中了很多人的现实:不少名校毕业生拿着几十万年薪,以为自己 “会赚钱”,可细想下来,不过是靠双手和时间 “挣工资”;真正能让 “钱生钱” 的本事,大学课堂里从来没教过。
一、大学教的 “本事”,本质是 “帮别人赚钱的工具”
不管是 985 还是常春藤,大学的核心任务从来不是 “培养资本家”,而是 “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这些人才的技能,最终是为企业、为行业服务的,说直白点,就是帮老板、帮公司 “赚更多钱”,而自己拿的是 “劳动报酬”,也就是 “挣钱”,不是 “赚钱”。
比如读计算机专业,大学教你写代码、做算法、开发软件,这些技能是为了帮互联网公司做出 APP、搭建后台,公司靠这些产品赚广告费、会员费,你拿的是月薪 3 万的工资 —— 这是 “用技能换钱”,是挣钱。
读金融专业,大学教你做财务报表、分析股票数据、设计理财产品,这些是为了帮银行、基金公司吸引客户、管理资产,公司赚佣金、管理费,你拿的是年薪 20 万的岗位薪酬 —— 这还是 “用专业帮别人赚钱,自己挣辛苦钱”。
就连那些看似 “高大上” 的专业,比如医学、法律,本质也是 “技能服务型”:医生靠医术帮医院治病创收,自己拿诊疗提成;律师靠专业帮律所处理案件,自己拿服务费。
这些都不是 “自己赚钱”,而是 “靠为别人创造价值,换取劳动收入”—— 大学教的所有知识、技能,都是让你成为 “更值钱的工具”,帮别人把蛋糕做大,自己分一小块,这就是 “挣钱” 的逻辑。
二、“赚钱” 和 “挣钱”,差的不只是一个字
吴军特意提到 “赚钱” 和 “挣钱” 的区别,单看字就藏着门道:
“挣钱” 是 “手” 字旁加 “争”,意思是靠双手去 “争夺” 收入,多劳多得,不劳不得。
“赚钱” 是 “贝” 字旁加 “兼”,“贝” 在古代是钱,意思是让 “钱自己去兼职”,靠资产、资源生钱,不用天天靠双手拼。
举个最通俗的例子:同样是名校毕业,A 进了互联网大厂做程序员,每天加班写代码,月薪 5 万,一年挣 60 万 —— 这是 “挣钱”,靠时间和技能换钱,一旦不上班,收入就断了。
B 进了同行业,先做了 3 年产品经理(挣工资),然后用攒下的钱,和朋友合伙做了个针对中小商家的 SaaS 工具,靠订阅费每月躺赚 10 万,同时还投资了几家初创公司,每年分红 20 万 —— 这就是 “赚钱”,靠产品、资产生钱,不用天天盯班,收入也能持续。
再比如,有人靠炒股、买基金,让本金每年增值 10%;有人靠买房子出租,每月有稳定租金;有人做知识付费,一次创作持续拿收益 —— 这些都属于 “赚钱”,核心是 “让钱或资源为你工作”。
而大学教的,从来不是这些:没有哪门课会教你 “怎么选基金不踩坑”“怎么判断一个创业项目能赚钱”“怎么用知识打造被动收入”,因为这些不是 “标准化的技能”,而是需要实践、判断和风险承担的 “商业思维”。
三、大学为啥不教 “赚钱”?不是不想,是不能
很多人会问:“既然赚钱这么重要,大学为啥不开课教?” 其实不是大学 “藏私”,而是 “赚钱这件事,根本没法在课堂上系统化教”。
首先,大学的定位是 “培养基础能力”,不是 “教你搞投机”。
教育的核心是传递普适性的知识、培养逻辑思维和专业素养,这些是 “安身立命的根基”。
如果大学教 “怎么炒股赚钱”“怎么创业成功”,一方面容易误导学生 —— 商业里没有 “标准答案”,同样的方法,有人赚有人亏;另一方面,一旦教的内容出了问题(比如推荐了错误的投资方向),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大学宁愿不教,也不会冒这个险。
其次,“赚钱能力” 需要实战,不是靠听课就能学会的。
吴军自己也说,他做风险投资的本事,不是在斯坦福课堂上学的,而是靠投了几十家公司、踩了无数坑才练出来的。
赚钱需要判断趋势、控制风险、整合资源,这些能力只能在实战中积累。
这些都不是课堂上能教出来的,大学能给你的,只是 “看懂商业逻辑的基础”,比如学经济学能帮你理解市场规律,学管理学能帮你看懂企业运作,但最终怎么用这些知识 “赚钱”,得靠自己试。
最后,“教赚钱” 容易偏离教育本质。
如果大学把重点放在 “教学生怎么赚钱”,很容易让教育变得功利化 —— 学生可能不再关注专业深度,只盯着 “能快速赚钱的技能”,比如一窝蜂去学炒股、做直播,反而忽略了真正能长期立足的核心能力。
大学要做的,是让你 “有本事挣到第一桶金”,至于怎么让这桶金 “生钱”,那是你走出校园后,需要自己补的课。
四、大学不教,我们可以自己学
不是说 “大学不教赚钱”,我们就只能一辈子 “挣死工资”。
恰恰相反,大学教的 “专业技能” 和 “逻辑思维”,其实是我们培养 “赚钱能力” 的基础 —— 关键是别只盯着 “拿工资”,要主动在课余、在工作后,补充 “赚钱思维”。
可以花点时间学基础的理财知识,比如读财经入门书,了解资产和负债的区别,尝试用零花钱买少量基金,感受市场波动。
可以多观察身边的商业逻辑,比如分析奶茶店怎么赚钱、自媒体怎么变现,甚至尝试去摆摊,哪怕赚的不多,也能练手。
还可以多跨学科学习,比如学计算机的多了解点商业运营,学金融的多懂点技术趋势,跨界能力往往是 “赚钱” 的突破口。
工作后更要主动积累:别把所有收入都存银行,要学会 “分蛋糕”—— 一部分用来生活,一部分用来投资(比如基金、房产,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力选),一部分用来提升自己(比如学创业、学投资课程)。
如果有专业特长,试着把它变成 “被动收入”,比如程序员开发个小工具卖订阅费,老师做知识付费课程,设计师接长期外包订单。
这些都不需要你 “放弃本职工作”,而是在 “挣钱” 的基础上,慢慢搭建 “赚钱” 的渠道。
别否定大学,也别迷信大学
吴军的话不是要否定大学教育 —— 恰恰相反,上好大学、学热门专业,能让你更快挣到 “第一桶金”,拥有 “赚钱” 的本金和基础。
但我们要认清一点:大学教的是 “做事的本事”,不是 “生钱的本事”。
很多人之所以困惑,是把 “上好大学→找好工作” 当成了 “终点”,却忘了这只是 “起点”—— 真正的 “赚钱能力”,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主动学习商业逻辑、积累资源、尝试实践。
毕竟,没有人天生就会 “赚钱”,但只要你不局限于 “做别人的工具”,主动补上 “赚钱思维” 这一课,就有机会从 “靠手挣钱”,慢慢变成 “靠钱生钱”。
来源:博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