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意渐浓,昼夜温差悄悄拉大,白天可能还暖意融融,入夜就凉意袭人,这样忽冷忽热的气候,本就容易让身体的“防御开关”变迟钝,9月恰逢开学季,托幼机构和学校人员密集,流感、诺如病毒、手足口病这些传染病容易“趁虚而入”。为保障民众身体健康,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示大
秋意渐浓,昼夜温差悄悄拉大,白天可能还暖意融融,入夜就凉意袭人,这样忽冷忽热的气候,本就容易让身体的“防御开关”变迟钝,9月恰逢开学季,托幼机构和学校人员密集,流感、诺如病毒、手足口病这些传染病容易“趁虚而入”。为保障民众身体健康,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示大家请关注以下重点传染病,做好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
一、流感
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通过飞沫及接触传播。学生、儿童等人群易感,典型症状为高热、头痛、乏力、咳嗽等,部分伴肌肉酸痛。预防措施:1.接种流感疫苗:这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接种后可以大幅降低感染流感的概率,还能减轻感染后的症状,尤其适合老人、儿童、学生、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2.咳嗽时掩口鼻:优先用一次性纸巾或手肘内侧(而非手掌)遮挡,若用纸巾遮挡,遮挡后及时将纸巾扔进垃圾桶并洗手。3.勤洗手:用“流动水+肥皂/洗手液”搓洗至少20秒,重点清洗手心、手背、指缝、指尖、手腕,仅用清水冲淋,无法有效去除病毒。4.每日开窗通风:每日至少2-3次,每次通风30分钟以上;若教室人数多、空间小,可增加通风次数。5.避免去人群密集处:若出现发热、咳嗽等不适,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处;若必须前往,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减少停留时间。
二、水痘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患者为唯一传染源,经飞沫或接触疱疹液传播。儿童和青少年易感,发病初期发热,随后全身出现红色斑疹、丘疹,迅速转为疱疹,伴瘙痒。预防措施:1. 接种水痘疫苗:常规接种推荐2剂次水痘疫苗程序。第1剂:12-18月龄均可接种,建议满15月龄时接种。第2剂:满4周岁接种第2剂,应在6周岁前完成。免疫力低人群也需接种,这是预防水痘最核心的手段。2.避免接触患者:水痘患者出疹前1-2天至疱疹结痂均具传染性,需避免近距离接触或共用物品。3.做好日常防护:勤洗手,尤其是接触患者后及时洗手,避免共用毛巾、餐具,居家、教室勤通风,减少病毒残留与传播。4.及时隔离患儿:若身边有人患水痘,需隔离至所有疱疹完全干燥结痂,避免去集体场所。5.增强自身免疫: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提升身体抵抗力,降低感染后发病机率。
三、病毒性腹泻
多由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引起,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为传染源,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或接触传播。儿童易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部分伴低热。预防措施:1.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未煮熟的食物(尤其肉类、海鲜),剩菜彻底加热后食用,避免生冷不洁饮食。2.做好手部清洁:饭前便后、处理食物/呕吐物后,及时洗手,减少经手传播。3.避免接触患者:病毒性腹泻患者(如诺如病毒感染者)患病期具传染性,避免共用餐具、毛巾等物品。4.定期消毒环境:对家中门把手、马桶、餐具等高频接触处,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杀灭残留病毒。5.增强自身抵抗力: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避免过度劳累,提升身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6.特殊人群防护:老人、儿童、免疫力低者,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餐饮场所,降低感染风险。
四、手足口病
多由柯萨奇病毒(Cox A16)和肠道病毒(EV71)引起,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经消化道、呼吸道或接触疱疹液传播。5岁以下儿童易感,症状为手、足、口、臀出现皮疹或疱疹,部分伴发热。预防措施:1. 接种疫苗:优先接种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建议6月龄-71月龄儿童及时接种,降低重症感染风险。2.勤洗手:饭前便后、接触玩具/公共物品后,及时洗手,避免用脏手摸口鼻、揉眼睛。3.清洁消毒: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玩具、餐具、门把手等,孩子的奶瓶、水杯使用后及时清洗消毒。4.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未煮熟食物,给孩子喂食前家长需先做好手部清洁。5.少去密集场所: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通风差的地方,减少接触病毒机会。6.关注孩子健康:若孩子出现发热、手/足/口/臀出疹,及时就医并居家隔离,避免传染他人。7.避免接触患者:手足口病患者出疹前1-2天至痊愈均具传染性,避免接触患者或共用餐具、玩具。
五、肺结核
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排菌的肺结核患者是主要传染源,肺结核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人人易感,吸入患者咳嗽、吐痰、打喷嚏、大声说话时喷出的飞沫,就有可能被感染。常见症状为咳嗽、咳痰持续2周以上,可伴咯血、低热、盗汗、乏力、体重减轻等。预防措施:1.接种卡介苗: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用于预防结核病(主要指结核性脑膜炎、粟粒性肺结核等)。2.控制传染源:活动性肺结核患者需规范治疗并隔离,戴口罩,不随地吐痰,咳嗽或打喷嚏避开他人、遮掩口鼻,可预防肺结核的传播。3.保持通风:室内夏秋季经常性开窗通风,冬春季早、中、晚各开窗通风至少半小时以上,非通透房间延长通风时间1小时以上,降低空气中结核菌浓度,减少感染机会。4.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提高身体对结核菌的抵抗能力。5.避免密切接触:与肺结核患者接触时戴口罩,不共用餐具、毛巾,接触后及时洗手,做好个人防护。6.高危人群筛查:密切接触者、免疫力低下者、特定职业人群、有可疑症状者等高危人群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防止疾病传播。7.患病后及时治疗:得了肺结核,不带病劳动、工作或上学,要在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规范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
六、猩红热
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通过飞沫传播,5-15岁儿童青少年易感。症状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出现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压之褪色),皮疹消退后伴脱皮,部分患者可出现风湿热、肾炎等并发症。预防措施:1.隔离患者:猩红热患者需隔离至咽拭子培养阴性,避免去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场所,防止传染他人。2.避免接触:不与患者共用餐具、毛巾等物品,接触后立即洗手,减少感染风险。3.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衣,保持口腔清洁,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挡口鼻,避免飞沫传播。4.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当运动,提高身体抵抗力,降低感染链球菌的可能性。5.环境消毒:对患者居住环境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家具、地面,衣物煮沸或暴晒,杀灭残留病菌。6.及时就医:若出现发热、咽痛、皮疹等症状,立即就医并遵医嘱治疗,避免病情加重或传播。
七、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
多数由肠道病毒(EV70)和柯萨奇病毒(CV-A24v)等引起的急性眼部传染病,患者为传染源,通过接触眼部分泌物或污染物品传播。人群普遍易感,表现为眼睛发红、流泪、异物感,伴分泌物增多,偶有畏光。预防措施:1.避免接触患者:患者眼部分泌物含大量病毒,避免共用毛巾、脸盆,不与患者近距离接触。2.做好手部清洁:接触公共物品后、揉眼前,及时洗手,减少经手传眼的风险。3不共用眼部用品:个人毛巾、脸盆、眼药水、隐形眼镜护理液等单独使用,不交叉借用。4.注意环境消毒:对门把手、电梯按钮等高频接触处,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杀灭残留病毒。5.避免揉眼:手部易沾染病毒,若眼睛不适,可用干净纸巾轻擦,勿用手直接揉眼。6.流行季少去密集场所:疾病流行时,少去泳池、网吧等人员密集处,降低感染概率。7.患者及时隔离:若患病,需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退,避免去公共场合,防止传染他人。
八、百日咳
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为传染源,通过飞沫传播。婴幼儿和未接种疫苗人群易感,初期类似感冒,随后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末伴“鸡鸣样”吼声,病程可达数周。预防措施:1.接种百日咳疫苗:儿童按程序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的疫苗,构建有效免疫屏障。2.避免接触患者:百日咳患者咳嗽、喷嚏时飞沫含病毒,需避免近距离接触,不共用毛巾、餐具。3.做好日常防护: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及时洗手,居家、教室每日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4.患者及时隔离:确诊百日咳后需隔离至有效治疗5天后,避免去人群密集处,防止传染他人。5.保护易感人群:老人、婴幼儿等免疫力低者,少去拥挤场所,必要时佩戴口罩,减少感染风险。
温馨提示
预防传染病,重点要做到以下五点:一是勤洗手。家长要培养孩子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的好习惯,家长也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外出后,接触孩子之前,也要记得洗手。另外,如果咳嗽、打喷嚏,要记得用纸巾掩住口鼻,要及时洗手,不要用脏手去摸自己的口、眼、鼻等。二是注意居家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每天通风两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要做好孩子玩具等物品的消毒,减少病毒和细菌的存活;要记得灭蚊防蚊;不喝生水,不吃生食,剩菜剩饭需要加热后再食用。三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有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家长开学前要帮助自己的孩子调整作息时间,以便孩子开学后能够迅速地适应学习和生活节奏。四是全程、及时接种疫苗。很多传染病是可以通过疫苗来预防的,比如像流感、麻疹、风疹、腮腺炎、百日咳、水痘、手足口病、新冠等都是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的,所以要全程、及时接种疫苗。五是要加强对孩子健康的关注。如果孩子出现发热、咳嗽、乏力、腹泻等症状,应该居家观察休息,必要时及时带孩子就医,避免带病上学。如果是住集体宿舍的孩子,除了做到以上几点,还要注意不要共用个人的生活用品。
来源:吉林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