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正社交段位高的人,从来不是能说会道八面玲珑,也不是伏低做小拼命讨好,而是要学会以清醒的智慧构建滋养而非消耗自己的关系。
2025年09月02日 18:30山东
十点读书雅君
,
将在09月04日 19:00 直播
预约
开学季|家庭必备护眼灯具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应犹朗读音频
社交段位高的人,都有三个好习惯,十点读书,11分钟
德国作家斯蒂芬妮·斯蒂尔写过这样一句话:
在我们的生命中,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围绕着人际关系。
好的人际关系让我们感到幸福,不好的人际关系让我们感到痛苦。
无人为孤岛,行走在这世间,少不了要和人打交道。
倘若没能习得一种通透的处世之道,只会给自己徒增烦恼。
真正社交段位高的人,从来不是能说会道八面玲珑,也不是伏低做小拼命讨好,而是要学会以清醒的智慧构建滋养而非消耗自己的关系。
这其中的奥妙,都藏在这3个不动声色的好习惯里。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庶务官切尔维亚科夫,在看歌剧表演的时候,打了个喷嚏,唾沫不小心溅到了坐在前排的将军头上。
他吓了一跳,便连忙向将军道歉。
如此小的失误,将军自然没有在意,只是重复了两遍:
不打紧、不打紧。
切尔维亚科夫却以为,这是将军在表达对他行为的不满。
于是,他又继续更加诚恳的道歉。
将军有些无奈,便说:
唉!您请坐好!我要听戏!
切尔维亚科夫只好老实坐好。
可整个上半场表演期间,他都惶惶不安,生怕因此得罪将军,会影响自己的仕途。
接着他又趁着中场休息的时候,找到将军继续道歉。
这个时候将军已经有些不耐烦了,直接对他说:
请别再说了!刚才那件事儿我已经忘记了,您就别再提它了!
切尔维亚科夫却把将军的不耐烦解读成:
他并不是真的忘了,不然他不会面露凶光!
在之后的三天里,不管将军在做什么、不管将军多忙,他都缠着将军,坚持要道歉。
直到第六次,将军不堪其扰,让他从自己的办公室里滚出去。
随后切尔维亚科夫失魂落魄地回到家中,被自己活活吓死。
在与人相处中,我们总会不自觉地开启“分析模式”。
渴望从对方的穿着、表情、用词用句中分析出对方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甚至还会因为对方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陷入到无尽的内耗与不安中。
可大多数时候,对方并没有那么多的想法,只是我们脑补了太多的细节,让原本简单的事变得复杂了起来。
正如作家松浦弥太郎所言:
所谓人生困境,不过是你胡思乱想,自我设置的枷锁。
过度的分析除了给自己徒增烦恼之外,没有任何的益处。
与其纠结内耗,不如放下心中的放大镜,对外在事物的感受迟钝一些,不让别人的言行,左右自己的心境。
一如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一书写到的那样:
无需时刻保持敏感,迟钝有时即为美德。
尽量从善意的角度去诠释语言,保持比对方迟钝的感觉。
这是社交的诀窍,也是对人的怜悯。
不“过度”分析对方,是对自己的慈悲,也是社交场上高级的相处智慧。
我们这代人从小就被教育“分享是传统美德”“不能太自私”“不能太吝啬”……
可却没有人告诉我们“免费”的分享自己,得到的不一定是感恩,还有可能是嘲讽与谩骂。
曾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网友@阿东在一家公司做设计工作。
偶尔有朋友私下找他做海报、做设计图,他也不会收费,只是开玩笑说让朋友请吃饭。
刚一开始朋友还会客客气气的道谢,也会回赠一些小礼物。
可后来随着让他阿东帮忙的次数越来越多,说话反而越来越不客气。
有一段时间阿东的公司比较忙,他完成本职工作之后,又熬到了半夜帮朋友做海报。
做好了给朋友发过去的时候,朋友却说:
你怎么那么晚!做的越来越慢了!耽误我事儿了知道吗?早知道你那么慢,我还不如在网上找兼职做呢!
接着朋友又提了一堆修改意见,责令阿东在两个小时之内改好发给他。
说话的语气,就好像他是阿东的领导一样。
阿东又生气又寒心,明明是出于朋友情谊好心帮忙,怎么好像是自己欠他的。
一气之下,阿东拉黑了对方,再也没有了来往。
像阿东这样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
上学时,你把整理好的复习资料分享给同学,对方反而对你的笔记挑三拣四;
工作时,你把自己的职场经验分享给同事,对方转头就跟领导打小报告;
生活中,你把自己筛选的网店、做的旅游攻略等等,分享给朋友,对方却因为一点偶发的小情况,对你一通埋怨指责……
心理学中的社会交换理论指出:
人际交往是一种基于互惠原则的交换过程,其中“趋利避害”是人们的基本行为准则。
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关系。
这种交换不仅包括物质商品的交换,也包括诸如帮助、赞誉、情感等非物质商品的交换。
简单来说,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们会不自觉地衡量自己的付出和得到的收益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准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有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雪中送炭”、热心帮忙,可传达到了别人眼中却成了好说话的工具人。
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把你的帮助当作是一种理所应当的亏欠。
正所谓,升米恩斗米仇。
过度“免费”的分享自己只会吸引来一味索取的“白嫖党”。
成年人的社交场,是建立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的。
唯有设定界限,提高门槛,才能结交到同频、互相成就的人。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提问:
怎么接受和以前的朋友关系日渐疏远的事实?
其中有一个热门回答是: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本质上就是互相筛选的过程。
当你们日渐疏远,就说明你们已经不再匹配,比起纠结,默默离开才是最好的告别。
这让我想起了朋友阿虎和他大学同学小林的故事。
他们两个人大学四年都是非常好的朋友,好到几乎形影不离。
于是毕业之后便相约着一起去大城市打拼。
但每份工作小林都干不长,不是迟到早退被公司辞退,就是和领导吵架不欢而散。
年少的阿虎觉得做人要讲义气,既然是两个人一起出来工作,就要共同进退。
于是小林被辞退,阿虎也会跟着离职,再一起重新找工作。
折腾了三、四之后,小林依旧我行我素,没有任何的改变。
阿虎担心再这样下去,迟早会被行业拉黑,便开始苦口婆心的劝小林收敛自己的脾气。
结果,小林丝毫不以为意,还一通抱怨觉得是之前的公司不懂得欣赏自己放荡不羁的灵魂,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他觉得早晚会找到他新心仪工作,不用那么着急,甚至还反过来嘲笑阿虎杞人忧天。
阿虎觉得很失望,便没有再管小林,搬出了合租房,两个人慢慢地渐行渐远。
又过了几年,阿虎开了一家小公司小有成就,而小林却始终没个正经工作,只能回老家啃老。
林清玄曾说:
只筛选,不改变,是与人相交最大的智慧。
成年人的核心观念和行为习惯早已定型,除非他自己意识到问题所在,否则根本不可能因为他人的三言两语而改变。
即便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传达到他人那里,却有可能变成强迫和绑架。
我们无法替别人成长,也不能强迫别人按照我们的意愿而活。
与其心力花费在改变别人上,不知试着从人群中筛选出真正适合自己的朋友。
在相处之中,也应该以“我对这段关系是否感到舒服”为第一要义。
人生苦短,精力有限,聚散皆有定数。
筛掉了不合适的朋友,才能腾出空间、留出时间给那些真正懂你的人。
哈维·麦凯曾说:
建立人际关系就是一个挖井的过程,付出的是一点点汗水,得到的是源源不断的财富。
真正高明的社交艺术,不是耗费心神的沉重博弈,而是同频共振的互相成就。
放下分析的执念、珍视自我的价值、尊重他人的轨迹。
当你试着把这三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你的人情世界便会如轻舟驶万水千山。
人生的下半场,愿你我阅尽千帆后,往来皆从容,余生自在如风。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