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大V方应杭:前端工程师从腾讯、阿里到创业,13年的职业反思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2 20:47 2

摘要:落选土木调剂软件工程,2012年毕业于华中科大,一毕业就进腾讯,却自嘲“技术太菜”选择离开;在武汉外包沉淀,又杀回阿里——却在最好的状态,毅然离职创业。

他,是阿里、腾讯都留不住的“叛逆”程序员。

落选土木调剂软件工程,2012年毕业于华中科大,一毕业就进腾讯,却自嘲“技术太菜”选择离开;在武汉外包沉淀,又杀回阿里——却在最好的状态,毅然离职创业。

他是知乎上敢说真话的技术大V,也是7年编程培训的“创业幸存者”。曾亲眼见证同学因“ 加班太多没时间打游戏”拒绝阿里内推,也曾在2015年就拿下1000元/天的救急单。如今,他扎根武汉,潜入AI浪潮最前线,亲历蝴蝶效应等公司的颠覆与突围。

当所有人都在焦虑AI会不会让程序员失业时,他却直言,前端开发在 AI 时代机会遍地。当大厂光环不再成为年轻人的首选,他早在十年前就遇见过那个“为打游戏拒绝阿里”的清醒同学。

从大厂到外包,从创业到AI,13年职业生涯他始终“反向奔跑”。他说,人不能等戈多,要先去试错再All in;他说,外包经历从不是污点,亮点才能定义你;他甚至说,买课的人不在乎你的背景,只在乎你能不能讲人话。

今天,我们和方应杭聊了聊他的非典型人生——以及他眼中,程序员最好的活法。

我姓方,叫方应杭,201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职业生涯一共有13年左右的时间,曾经在腾讯、阿里工作过,还有一段大概七年的创业时间。最近两年回武汉定居,目前在武汉做前端开发。

主动多一点,因为我这两次大厂的经历截然相反。我最开始一毕业就到腾讯,其实技术很菜,做的有一些工作 leader 不是很满意。所以那个时候由于一些原因,从腾讯离职之后,整个人的自信心不是很强。后来在阿里做的时候,就不同了。因为当时我已经有三年多的经验了,做得也比较好。

我有一个体会就是,如果你在一个公司做得很差的时候走,那么你后面整个阶段就会很没有信心;但如果你在做得好的时候离开,后面自我感觉就会好很多。我在阿里觉得发展还不错,再加上一直有创业的想法,就在状态最好的时候离开了阿里。

压力我不知道怎么说,在大厂里面你也可以混的。因为大厂里面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年终奖。

如果你对年终奖追求较高,比如说是六个月、八个月、甚至十个月,那么你的压力就会很大,你需要保质保量地完成 KPI 。

像我对技术有一些自己的小爱好,如果我能够把新技术用到我的项目里面,或者把项目的质量提高,我觉得就挺好的。所以我一般对年终奖的预期不是特别高,一般普普通通的话拿三个月年终奖,做得好的话可能就更多一点。但我觉得能拿三个月我就 ok 了,更多就随缘,所以我自己的压力不是很大。当然我看到身边有一些同事,可能对金钱比较渴望,所以给自己的压力就会大一点,具体表现就是下班时间更晚之类的。

我在阿里的时候,有个华科毕业的同班同学,那段时间他也在杭州。我问他要不要来阿里,他问了我一个问题:“你现在在阿里下班之后有没有时间玩游戏?“我说没有,他说那我不去了。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因为我之前选工作主要就是看工资还有晋升空间。我没想到他居然会把有没有时间玩游戏放在第一位,所以后面我就会有意识地去审视自己,看自己是不是在某些方面太偏执了,比如说对金钱太偏执了,所以才有这么一个不一样的想法。

我去年去重庆玩,和他碰面,感觉他精神面貌挺好的,反正就是他想得到了他想要的生活。

我先说结论就是——我的外包经历对我来说是没有任何影响的。

因为我其他的经历就足够说服面试官,所以他会自动的忽略这段经历。

我从腾讯去一个武汉的外包,是因为当时武汉实在没有更好的企业了。所以我就找了一个我觉得技术栈还不错的外包团队,他们当时后端用的是 python,然后前端用的是 angular,所以我觉得已经很先进了。当年是2013年,能用到 angular的团队不多,所以我就选择了这个技术栈比较新的团队。后面再找工作,我从这个 web 团队跳到阿里,也不会问我之前的工作是不是外包。

所以更多是,如果你所有经历就只有外包,面试官看不到你的亮点,他才会以外包作为一个压你工资、或者说拒绝你的一个借口。但如果你有一些亮点,比如说你有开源作品,或者技术博客,这些都可以作为亮点。有亮点的话,我认为他就不会太关注外包经历了。

我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关于创业的感想。其实我之前在大厂的很多同事都说自己想创业,但他们在等待,等时间、等机遇......也不知道在等什么,只是一直在等。

以前的语文课本有一篇文章叫《等待戈多》,就是说这个年轻人在等戈多,但是他不知道戈多是谁,也不知道戈多什么时候来,只是一直在等。讲了这么一个很意识流的故事。

我当时创业是先兼职,是另一个从阿里离职的前同事,他先做了大概半年,觉得这个业务模型跑通了,然后他问我要不要兼职。我在想,当时我在公司加班也不多,然后周末时间还挺充裕,可以尝试一下,然后慢慢发展。也是通过这次尝试,我知道了这个是有市场的;而且对我个人而言,我是喜欢这件事情的,那这两点其实很关键的。

你喜欢的事情它能赚钱,我觉得这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很快就决定从阿里离职。

(编程培训时期)

我想强调的点是,创业是你先去做了之后,觉得ok再去离职。而不是说我觉得一个市场有前景,然后离职,贸然开始。路径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我收获比较大的地方。

然后一些感想的话,就是一些负面的东西了,比如说我为什么要结束这段创业?主要是因为我发现再做这个事情,他只会往下坡路走了,这什么意思?

就是我当时做前端培训的时候,大概是15年到16年开始做的。那时候你把一个大专学历的外行花三到六个月教清楚,他就可以找到工作了。然后逐渐到了19年20年,我发现用人单位的要求就越来越高,这个时候大专生想成为程序员,成功率只会会越来越低。于是我就在思考,是不是这条路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其实现在还有一些培训班在做,你会发现他们发很多广告,但可能效果和收入都不理想。当时我们还挣扎了一年,用各种办法去把就业率、招生率拉起来,最后发现个人是没有办法违背大环境的。

我创业失败后来武汉找工作,我就看了两个方向:一个是 AI,另一个是 web3。但是我对 web3深入了解之后,我就放弃了web3这个方向,只看 AI 方向的就业了。

正好我去的几家公司都在用前端+ AI,比如说我面试过武汉的金山,他们在web 上面,用 JS 加上 AI 去生成自动化的excel 的宏,这可能是用 python 写的。你会发现前端加上 AI 很容易去做一些实用性强的产品。另一个我面试过的公司也是,就是最近比较火的蝴蝶效应,他们有两款产品:一款是Monica AI插件,另一款就是Manus通用的人工智能体,它对前端的需求很大。我也是因为加入这家公司才知道,前端跟 AI 结合,其实比后端更容易一点

因为后端你要去深入理解它的底层原理才能开始做,但前端只要你有一些想法,你就可以开始了。再比如说,以前的记账,现在变成了AI 记账;以前的记事本,你变成 AI 记事本就只需要前端去接入这个 AI 就可以了。所以对前端的要求是什么?那就是前端得有产品思维,如何让以前普通的任务加上 AI 之后,变得对用户更有价值。所以对前端的技术倒是没什么要求,主要是对前端的思维和产品意识要求更高。

至于目前AI领域最大的挑战,或许是其发展速度过快。许多功能刚刚开发完成,就发现已经被新一代模型原生集成。这时候,只能不断构思新点子、挖掘更多用户场景。举个例子,提示词工程师(Prompt Engineer)曾经一度热门,如今却已较少被提及。早期也有创业者专注于提示词管理工具的开发,而现在这类产品几乎失去存在价值。

正因为AI演进迅猛,我们必须持续投入大量时间跟进各类模型的最新进展,理解它们的能力边界与特点。如果仅停留在泛泛了解的层面,做的东西就很容易迅速过时。以我使用的AI编程工具为例:最初是VS Code,后来Cursor出现后就迅速转向了它;而最近Claude Code上线,又有一部分人开始从Cursor迁移。如果你是基于一个旧工具开发插件,可能很快面临用户流失的局面——大致情况就是这样的。

我目前是在 AI 公司上班,然后我们在国内的业务其实是比较难展开的。因为大家不会花太多钱去买国内的 AI 产品,反而是国外的付费意愿会强一点。

那么如果你要做这方面的技术,就要对国外的技术更了解:他的技术栈是什么?用户付费习惯是怎样的?以及他们会为了什么点而付费。因为你身边是没有这样真实的国外用户的,所以很难开展调研,包括这样做到底对不对,有没有什么风险?能够为你付费的用户几乎都在海外,这是比较难克服的一点。

目前我每天都在用的几款 AI 应用,我可以分享一下。

第一个是叫Folo的RSS 订阅器。去年这个软件都还很普通,它就是一个小众的订阅各种网站的 RSS来。但最近的更新我觉得它特别有用:它有两个功能,第一个它加了 AI 翻译,我经常会订阅一些外文的文章,以前我使用浏览器,然后需要用沉浸式翻译之后再看。现在他加了这个功能,外部文章到了我的桌面就直接就变成了中文,当然你也可以对照着英文看。

它的另外一个功能是AI 总结,以前的工作流是我先去打开浏览器,然后浏览器把这个内容复制给 AI,最后 AI 再总结。现在一打开文章,它会在上面出一个浮层,就是对这篇文章的总结。基本上我把所有获取信息的途径都改成了Folo这个 APP。

然后第二个比较重要的 AI 落地场景就是 AI 辅助编程。目前AI辅助编程我觉得是可行的,几乎没有问题。虽然做不到项目级的东西,但只要把需求说清楚,你完全可以用 AI 去做一些模块的内容。目前我用的是Claude4这个模型,修改个一两次就可以达到质量很高的水平了。

第三,其他的 AI 相关应用,我觉得就比较零散了,就是垂直类的会多一些。比如说有人会用 AI 做 PPT,也是可行的。因为大部分人做 PPT 的水平都挺差的,那么 AI 可以把这个水平提到中等。然后还有用 AI 看财报、论文。就这三个垂直的场景,我觉得都是价值比较高的。

其实历史发生过很多次了,最早程序员用汇编,然后出了一些高级语言,像 C 语言或者 C ++。那这些汇编程序员怎么办?它自然而然就会升级成 C 或者 C ++程序员,而且他们是最容易升级的。后来出了一些更工程化的语言,比如说 java。那以前写 C 或者写 C ++的程序员怎么办呢?他也会升级,现在也一样。

我现在把 AI 当作是一种用人类语言编程的工具,那你以前可能也得手写一些代码,现在就是用语言去描述你需要哪些功能点,需要他以怎样的方式布局。以前你直接写代码,现在是把它描述出来,写成文档。所以就算这个 AI 会杀死程序员,那么被它杀死的程序员也可以升级成它的使用者。其他如果不是程序员的人,你想要接触这些工具,你的第一步还是得变成程序员,然后再去跟着它一起升级。

所以对于个人来说, AI 会让你代码写得更快,不用去学那么多细枝末节。就像以前的程序员需要学汇编知识,你现在不需要会学汇编,只需要学 C。

这是对个人的好处,但是对整体来说,大家会认为岗位会减少。

因为每个人会的东西变多,那岗位就会变少,我觉得这个是一个潜在的风险吧。他确实会让以前只会前端的,或者只会后端的人,变成前后端都行,甚至还可以用 AI 出一套图,或者是让 AI 写需求文档。就是人能做的事情变多了,导致岗位变少了,那这个系统性的问题,可能对后面新入职的人或者毕业生来说威胁比较大,对于已经在这一行的人来说,你只要保持跟 AI一起成长,我觉得是问题不大的

目前最牛最火的两个公司,一个是杭州DeepSeek的公司,另一个是武汉Manus的公司。这也算 AI 时代出现的一个奇怪现象,就是北京、上海的团队反而没办法做出非常出圈的 AI 应用。因为他们的大公司太多了,你让大公司跳脱目前已有的业务去做一个全新的业务,它们会有些踌躇。

比如说像百度在 AI 方面,他怎么办的?他投入了很多。如果做一个全新的AI 相关的搜索引擎,那就跟旧业务冲突了。所以我看现在百度的 AI 落地场景,就是在首页加了一个DeepSeek 的入口,但看起来很别扭。

相反,一些新公司用全新的形态去做 AI,就少了很多束缚。一开始做的是浏览器插件,你想中国有多少个互联网公司会去做浏览器插件?几乎是没有的。但我觉得浏览器插件和 AI 结合是最容易的,因为你做一个客户端、 APP,其实相对来说是比较封闭的。APP你想获取用户正在看的内容,获取不了;然后你做桌面客户端的话,用户还得把内容复制给你。使用浏览器插件,用户就可以实现一边看网页,一边有提示。

某些方面看, AI 给中小企业的机会可能会更多一点。因为AI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现在 AI 的落地场景并不足以支撑很大的盘子。比如说你用AI写个 PPT,那可能只有一些白领、办公的人需要用到。你想把这个做得很庞大、很赚钱,其实很难。但是如果是一个小团队,把这个东西做好,反而是更容易生存下来的。所以我觉得大公司在 AI 方面可能并没有特别大的优势,至少目前在一些明星创业团队上就能看出。例如编辑器Cursor就是个小团队,但 VS Code不一定能竞争过它。

10、 您15年在程序员客栈接到1000元/天的救急单,这反映了当时市场的什么特点?您怎么看待如今的自由开发者市场呢?

当时其实是一个上升期吧,现在是下降期。我发现每几年都会有一个不同的互联网红利,比如说当时我在程序员客栈注册了不到一个月,就有人联系我了。然后我写的技术栈是 REACT 和 Vue,他们需要一个会Vue的比较资深的程序员去帮他们。我去了之后,他才说他们下周一就要上线,但是已经到周六了。还有几个功能他们的前端搞不定,所以需要去有人去救急。他们是做微信公众号的内容采集,其实现在也有类似的,比如说抖音的搜索趋势。

你会发现,其实互联网每过几年就会换一个平台,然后同样的事情再做一遍。以前是在微信上面做这种内容的创作,现在是在抖音上面,需求会不停的变。你如果老是盯着一块需求,你就会觉得起起落落的,很不踏实。如果每出现一个新的东西,以前的内容能用上或者有可能进行一些创新,那就会出现很多对程序员的需求。

现在如果你要在互联网创业,还是有很多机会的。相反,这几年在线下,像餐饮、快销其实都挺难做的,倒闭情况频发。但是至少互联网它还有一些公司存留下来了,等以后有机会的时候,可能互联网还会慢慢地再往上走一波,这是我的想法。所以程序员还是有机会继续在这方面,有所盈利的。

所以我觉得兼职接单平台,其实提供了一些之前我创业的那种机会吧。就是你在你的公司里面上班,你的公司如果业务好,你可能会加薪;如果你的公司是一个夕阳产业,这个时候你通过程序员客栈这样的平台,去接触大量的需求,或许就能找到一个切入口。看自己以后是不是也可以走这方面的创业,或者是做一些工具的开发。

自由开发像Freelancer,这个我比较粗略的分类,我觉得就两种:一种是你为别人开发软件,一种是你为自己开发软件。

那如果你为别人开发软件,我觉得你就得了解市场多一点,比如说现在市场上哪种程序和应用更热门,你得自己去抓这方面的信息,得知道哪方面的客户多。积累自己的模板,甚至积累一些现成的东西,只要来个新用户,你就可以套上,这样的话对你的帮助是最大的。

如果是给自己做的话,你要关注的更多的是真正的用户了,就是用户到底在想什么,或者怎么能够把用户没有察觉到的问题给它找出来。

所以我觉得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思路:你给别人做,你就关注商家在想什么;你给自己做,你就关注用户在想什么。

我从大学还没毕业的时候,就在看两个人的博客,一个是阮一峰,一个是陈皓的酷壳。

他们两个的博客我看了至少得有七八年,他们一开始研究的一些问题比较简单,后面会越来越复杂,我就发现他们会成长。所以我很早就觉得内容输出是非常有效的自我成长手段,并不是推销自己,而是自我总结。没有任何一种手段比这个更强,所以我很早就养成了做内容输出的习惯。

早期写博客,后来我还做了一些音频节目,现在短视频和直播比较火,长视频和直播我也尝试过,但最终我的目的还是想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总结一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很多人不总结,导致你总结的东西,会被很多人看到,然后就会有人来联系你。所以做这件事的目标不用定得太功利,就是说我一定要通过写东西让多少人知道,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只要你提升了自我,能够把内容说得比较清楚,那很多人都会给你点赞。这是我做内容的一个感想。

12、回顾这十余年的历程,如果只能给刚踏出华中科大的自己一条建议,会是什么?

我现在还真没什么建议,因为我觉得我那个时候做得挺好的。

我可以给现在的年轻人一些建议——不用太关注目前是上坡路还是下坡路。

我录取到软件工程专业是被调剂去的,我当时并不想学这个专业,第一志愿是土木工程。因为那个时候大家都觉得房地产很火,搞土木工程一定赚钱。所以很多人都报土木工程,然后我进不去,才学的软件工程。谁知道过了几年前端起来了,但那个时候我也没学过前端。不过所有人都没学过,所以只要你愿意去学,公司就会招你,我相当于歪打正着。如果只盯着目前最赚钱、最热门的,可能等你学成之后反而很平庸了。

那要问了,到底该怎么选?

我想强调的是你不要去选你觉得最对的,而是去选你不那么讨厌的就行了。

一件事情你不是那么讨厌,感觉自己可以培养这方面的内容就好了。有些人可能会推荐,把最喜欢的东西变成专业。其实很多人都证明了这个不好,它最终会让你最喜欢的东西变成你讨厌的东西。所以我一般选什么,就是不讨厌,那我就可以尝试去做一下。如果做得不好,我就再换一个不讨厌的东西去做。

第二个就是正反馈,比如我以前在网上授课,是因为我讲课之后,学生说我讲得好,我才知道原来我适合这个。而不是大家都说这件事情好,我才去尝试,这个是不对的。你得自己去尝试之后,发现这个东西是好东西,再去深入地发展。

总的来说,就是选择的方向和事情不讨厌就行;再在不讨厌的事情上,达到正反馈。

其实刚才分享的那几个软件,我都挺推荐大家用一下的,第一个是 Folo这个软件;第二个是沉浸式翻译,他让我完全不用在乎对方用的是什么语言,都可以变成非常地道的中文,这两个软件我是非常推荐的。

观点的话(不知道大家是否感兴趣),就是关于讲课方面,其实很多人在购买一些课程,也有人想去网上卖课。那么我做了7年的讲课,我只得到了一个大家买你课的原因。不是因为你的观点有多好,大家不关心;也不是因为你的背景,你来自大厂或者来自常青藤,也不关心。

重要的是什么?是你的表达。

就是我花钱买课是买你的表达,你说那有什么用?有用,很有用。你的表达,我能听懂、我喜欢,就会买你的课。如果你要去网上讲内容,你发现已经有100个人讲过了。然后很多人会说,已经有100个人讲过了,那我就不讲了,这个其实没有必要。他们100个人的表达都是不一样的,而你用你的方式再表达一遍,对很多人来说是他终于能听懂了,很有可能他是在你这里终于听懂了一个他以前觉得很深奥的知识点。

来源:程序员客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