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泽东同志为《辽宁日报》题写报头,是一段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要象征意义的真实往事。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高度重视,更反映出对东北地区振兴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深切关怀。回顾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党的新闻工作的光荣传统和使命责任
毛泽东题《辽宁日报》报头手迹
毛泽东同志为《辽宁日报》题写报头,是一段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要象征意义的真实往事。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高度重视,更反映出对东北地区振兴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深切关怀。回顾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党的新闻工作的光荣传统和使命责任,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服务于党和人民的事业。
一九五四年八月,正值辽宁省正式成立之际。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原辽东省、辽西省合并,设立辽宁省。在这一重大行政区划调整的背景下,中共辽宁省委机关报——《辽宁日报》应运而生。创刊筹备过程中,报社负责同志通过中共中央办公厅呈请毛泽东同志题写报头。毛泽东同志在百忙之中慨然应允,挥毫书写了“辽宁日报”四个大字。这一墨宝笔力雄健、气势恢宏,既展现了他深厚的书法艺术造诣,更传递出对东北地区党的舆论阵地建设的高度重视与殷切期望。
毛泽东同志亲手题写报头,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作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独立完整工业体系的重大决策。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承担着为国家工业化提供支撑的历史重任。《辽宁日报》作为省委机关报,其创刊和发展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辽宁地区的宣传贯彻,关系到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毛泽东同志为之题写报头,既是对辽宁省委机关报的政治肯定,也是对全体新闻工作者的巨大鼓舞,更是对东北工业基地建设的有力支持。
一九五四年九月一日,《辽宁日报》创刊号正式出版。在头版显著位置,报社郑重注明“报头系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此举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毛泽东同志的题字,极大地提升了报纸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也使《辽宁日报》自创刊之日起就承载着特别的荣誉与责任。在接下来的岁月中,该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积极宣传党的理论政策,深入报道辽宁地区工业建设、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生动实践,为辽宁省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同志题写的报头在历史上也曾经历了一段小插曲。一九六四年十二月,由于当时推行汉字简化方案,《辽宁日报》在版面调整中曾短暂改用简化字报头。但广大读者和干部群众对毛泽东同志原版题字怀有深厚感情,纷纷来信表达保留原貌的愿望。报社党委高度重视群众意见,经认真研究并报请上级批准,于一九六五年一月起恢复使用毛泽东同志手书原迹,并延续至今。这一过程既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领袖手迹的真挚热爱,也反映了党组织尊重民意、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毛泽东同志为《辽宁日报》题写的报头,早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报头标识,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红色文化符号。它不仅是毛泽东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国共产党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动见证。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持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辽宁新闻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深耕内容建设,提升传播能力,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新闻舆论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其根本职责使命没有变。重温毛泽东同志题写报头的历史,就是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重视新闻工作、关心舆论阵地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深刻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规律,加快推进传播体系现代化,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辽宁日报》作为辽宁省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自觉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深入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生动反映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生动实践,讲好辽宁故事,传播辽宁声音,为推动新时代辽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来源:视角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