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欣伟:上海郊区,大户型Yes大平层No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3 06:16 1

摘要:这两年,在上海郊区一片哀嚎的楼市里,改善型置业是一抹不容忽视的亮点:一方面是受制于施行十多年的7090政策从有到无,自然形成了物以稀为贵的供需不对等;另一方面,从去年的“929沪七条”至今,针对刚需的降门槛、降成本、降首付之后仍然效果有限,相反——只有中产家庭

前几周写了郊区改善的话题,关注及讨论者众,看来这是一个同时触打B和C两端的话题,所以今天想把上次未尽或克制的话“说说清楚”。

在上海楼市放开了7090政策之后,也在“刚需刺激不起来”的楼市当下,既然都想着改善群体的荷包,那就要先强健自己的脑包。

一、郊区改善,一个“上有天花板”的箱体

这两年,在上海郊区一片哀嚎的楼市里,改善型置业是一抹不容忽视的亮点:一方面是受制于施行十多年的7090政策从有到无,自然形成了物以稀为贵的供需不对等;另一方面,从去年的“929沪七条”至今,针对刚需的降门槛、降成本、降首付之后仍然效果有限,相反——只有中产家庭有钱(至少有待售房源)有需求,两种客群谁更现实可期?

答案不言自明。

再下沉到以郊区为前缀的改善市场及客群研究中,“原地置换”的属性也在支持郊区转型上马改善型产品:有半径的生活圈和朋友圈、从小到大的在地情结、三代同堂的居住传统,郊区楼市的突围瞄准改善型产品也就不足为怪了。

问题是,在郊区改善的这个“大”字当头里,事实验证至今也非“瞎子赚钱”的统一行情,居然也存在着TA卖得掉而TA卖不掉的分化,“贵是因为大”但大到什么程度就成为了冰火两重天的分界线。

就像之前在视频中所谈及的,“90㎡如何放大到180㎡”?

是不是同比例把各个功能区间放大一倍即可?当然不,这不仅涉及到面积在空间中的裁剪,即所谓的——该大的一定要大,该小的必须要小!

1、卧室可以袋鼠化,把阳台、卫生间、衣帽间甚至局部书房功能一站式;

2、女主人更看重的厨房和卫生间,在放大的原则下如何舒适如何兼容;

3、针对“90㎡三房的最小一间不能放床”,卧室的私密排序大于客厅公区。

上述都是建立在一个面积段内部的加减法,回到命题的本身:180㎡的依据从何而来?这或许是建立在“大”字之下的学问,不仅是总价还有空间裁剪之下的“上座率”,所以上一篇相关文章的标题是【郊区改善并非越大越好】。

大的张扬,首先触碰到总价:总价两个字的背后,不仅是客群多少/意愿强弱/竞争红蓝,更重要的普世命题就是:我拿得出1000万,陡然发现路“从一条生出了三条”,可以买大户型、可以换类别墅、还可以“空间换时间”升级进市区,这心猿意马之下,为改善而做大户型却可能把手中的大户型客户拱手让人?!

郊区改善,大要有尺度,更要有依据。

二、大户型和大平层,不止是面积差异

近期,上海郊区楼市在“改善型置业整体正确”的基础之下,140㎡就行&180㎡就难的现象代沟,这40㎡的差距除了上一段落言及的客群、购买意愿、选择面、产品形态、地段跃升之外,不可忽视一个本质话题:大户型和大平层有什么区别?想必很多从业者也至今囫囵吞枣李代桃僵吧!

有必要降维科普一下:

首先,在定义和核心区别方面。

大户型:以面积为核心标准,通常指建筑面积≥140㎡的住宅(不同城市标准略有差异),涵盖平层、复式、别墅等多种形态,不限制楼层或功能分区。

大平层:以空间形态为核心,指单层面积≥180㎡的平层住宅(无楼梯连接上下层),强调“扁平化别墅”设计,需满足“一层一户”或“套房级功能区”配置。

其次是内部的关键差异对比,用一个表格来“对煞”。

维度大户型大平层空间布局可能含复式、跃层,存在楼梯完全单层,无楼梯,动线扁平化功能分区常规卧室+客厅组合主卧套房化(带衣帽间/书房)、独立家政间、超尺度LDK一体化私密性依赖房门隔断,同层可能有邻居一层一户或同层双梯,独立入户地段倾向分布广泛(郊区/市区均有)多位于城市核心区附加价值普通社区配套高端物业(私梯、会所、景观资源)

再者,他们不是绝对割裂,也存在联系。

大平层是属于大户型的一种特殊形式。

所有大平层都是大户型,但并非所有大户型都是大平层:一个180平米的复式楼是大户型,但不是大平层;而一个180平米的所有功能在一层的房子,既是大户型,也是大平层。

选择的关键:如果您需要的是房间数量多,能满足几代人各自独立居住,那么您找的是大户型(它可能是复式或别墅);如果您追求的是开阔的视野、现代简约的设计、高效便捷的单层生活体验,那么您应该寻找的是大平层。

综上,大户型是“大”,大平层是“豪”。

大户型的相对“大”只要解决了内部空间面积增加的分布合理就行了,属于户型内部矛盾可以内部解决;一旦叫了大平层或者产品冲着大平层而去,那就是由内而外的全面升级,是从户型到公区的内外兼修、是从私密到舒适的全面考量、是从产品力到整盘形象的跨越迭代,根本上就是面对的两种客群了。

三、追溯郊区大平层,当时成功≠今天还能成功

在今天的营销端口,存在着混淆或者故意混淆两者的差别,或是希望在成本升级可控的基础上进行营销迭代,说白了就是“想把大户型卖出大平层的价格”,特别是在郊区市场,可能客群屯于见识或认知,有时候就被这样蒙混过关了。

站在今天本文的观点立场,就是“就算大户型只能卖出大户型的价格”,也要慎重在郊区的改善市场做大平层,这种成本的投入可能遭遇边际成本递减、也可能反而导致目标客群变心,结合产品参数到时候会面临(建筑形态排布层面的)“纯也不是&混也不是”,TA和“高层+低密”的高低配不是一个逻辑。

回顾郊区做大平层的前世今生,首先是事出有因:是市区外溢和7090政策的双重作用力之下,中产的“城里的人想到城外去”;其次是因地制宜,在当时郊区配套稀松的背景下,用建设或引入一家酒店的方式来解决中高端服务型需求(包括餐饮、社交、娱乐、社交、运动),剩余的开门七件事就和这个客户群“都有私家车”结合起来,一如电商和快递的组合架空了实体商业。所不同的是:电商是用低价笼络人心,大平层是用“外国人都住郊区”来安抚了那些在市区豪宅和郊区别墅之间的夹缝人群。

所以,跳出来翻老黄历,比如差不多15年前在上海青浦的两大平层首发地,是都卖完了么&是都涨价了,但归根到底大平层到底是市场进化的产物,还是7090一刀切之下的绥靖?是郊区需要大平层,还是大平层必须选择郊区?

但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当时对郊区大平层的认识在今天也已经迭代了。

因为客户心思变了:

1、当时的市区客户愿意出城来时间换空间,这两年知道市区最安全;

2、当时的外来人口选择“上班在市区&居住在郊区”,夯实了郊区人气;

3、当时的老城居民,有原地→去新城→去市区的三级改善,但需要环境烘托。

但今天市区和郊区是割裂的,在彼此收入预期收紧之后,“城里的不想到城外去”除非变成有天有地,“城外的想到城里来但数量极少”,或许大平层会消耗掉这部分仅有的购买力。

城里和城外,两个购房圈:稳住在地客户,或是双方都在努力的工作重心。

所以,今天的郊区改善是面向郊区客户的,所以不能奢望照搬当年的逻辑。

郊区改善,本来就是一个小众市场,如何升级要遵循总价第一的倒推逻辑,但郊区特别是老城区的楼市是一个彻底封闭型市场,“内循环”不是口号,TA实实在在来到了现实面前。

特别是近期在“好房子建筑标准提级”的风起云涌之下,上海楼市的整体开发水平与当年已不可同日而语,对于公区的全面重视之下,大户型不是非豪宅化一条路的,所以大平层的冒险并不值得。

凡事就怕走极端,凡事就怕一窝蜂而上,但不怕死的大有人在。

来源:黄欣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