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报告》披露,截至2023年,全国乙肝病毒携带者高达7000万人,近一成人群处于“潜在爆发”状态。而更让人揪心的是,很多人直到肝硬化、肝癌找上门,才知道自己早就中了招。
乙肝,听起来像老掉牙的话题,可每年新增的感染者却一点没在“退休”。中国,依旧是全球乙肝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
据《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报告》披露,截至2023年,全国乙肝病毒携带者高达7000万人,近一成人群处于“潜在爆发”状态。而更让人揪心的是,很多人直到肝硬化、肝癌找上门,才知道自己早就中了招。
问题是,咱们不是早就推广疫苗了么?为啥感染的人反而越来越多?答案藏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里,那些看似“没啥”的小习惯,正在悄悄拉响乙肝的警报。
先说清楚,乙肝病毒(HBV)并不靠空气传播,它不像感冒那样打个喷嚏就传给别人。它靠的是血液、体液、母婴传播。可别以为这就安全了,因为一旦进了身体,它可能在你体内待上几十年,什么症状都没有,却悄悄啃噬你的肝细胞。
现实中,乙肝的传播,越来越“隐形”,越来越“生活化”。尤其下面这3种习惯,别再不当回事。
第一种习惯:共用生活用品,尤其是牙刷、剃须刀、指甲刀
很多家庭人多,图省事,一把指甲刀全家轮着用。谁出门没带牙刷,还不是抓起朋友那支凑合?可你不知道的是,哪怕看不到血,一点点肉眼看不见的微量血液,也足以成为病毒的“顺风车”。
乙肝病毒在室温下可以存活7天以上,耐受力比你想象中强得多。牙刷毛里的残留血渍、剃须刀刀口的微伤口,只要你皮肤有点破口,就能被传染。别小看这些“家常细节”,在医院接诊中,不少年轻感染者根本没有输血、手术史,查来查去,问题就出在这些“共用小物件”上。
解决办法其实不复杂:每人自备,单人专用。牙刷、指甲刀、剃须刀这些,别图省事,宁可多买几份,也别让家人承担风险。
第二种习惯:纹身、穿耳、扎针灸——“只图便宜不闻消毒”
这几年,街边小巷的纹身店、穿耳摊、无证“老中医”越来越多,动辄几十块就给你来一针。问题是,器具是否一人一用?是否严格高温消毒?没人能保证。
临床上,我们见过不少年轻人刚大学毕业就查出乙肝,追根溯源,是三年前在路边摊纹了个小图案。那根针,前一个人也用过。
血源性传播,就是这么“扎”出来的。乙肝病毒在针头内能存活数天,一旦进入皮肤下层,就可能造成急性感染。尽管有些人能靠自身免疫力清除病毒,但大多数成年人感染后都会进入慢性携带状态,长期折磨肝脏。
不要心存侥幸。凡是穿透皮肤的操作,都必须在具备合法资质的机构进行。别图便宜,别信“我干了十几年没出过事”,病毒不会挑人。
第三种习惯:忽视疫苗接种、漏打加强针
这可能是最被低估的一点。乙肝疫苗自1992年在我国推广,效果非常明确。但问题是,很多80后、70后甚至90前期出生的人,小时候并没有系统接种过。
更麻烦的是,还有一大批人在成年后做了乙肝五项检查,看到“表面抗体阳性”,就以为自己“百毒不侵”了。可你知道吗?抗体是会随着时间衰减的,尤其是10年、15年之后,部分人抗体水平早已降到保护线以下。
一项发表于《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的研究显示,18岁以上人群中,约有35%的人乙肝抗体水平低于有效保护值。也就是说,哪怕你小时候打过疫苗,现在也可能“防线失效”了。
建议很明确:成年人应该定期查乙肝五项,尤其是即将结婚、准备怀孕或从事医疗、餐饮、美容等高风险职业的人群。一旦发现抗体低于10mIU/mL,应及时补种疫苗加强针。
再说个你可能没意识到的问题:母婴传播依然是我国乙肝新增感染的主力通道。虽然孕期阻断技术已非常成熟,但前提是——你得知道自己感染了乙肝,得在孕前或孕早期查出来。
可现实是,很多女性直到生完孩子,孩子查出乙肝抗原阳性,才追溯到母亲是慢性携带者。一人感染,可能是两代人的健康代价。
乙肝不是“穷病”,也不是“脏病”,它不会因为你生活讲不讲卫生而自动远离。它的可怕,在于它隐匿、顽强、沉默。很多人感染后,十年、二十年毫无症状,直到一次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再一查,肝硬化、肝癌已经成型。
医学上,我们称乙肝为“慢性肝炎”,但它的危险并不慢。一项发表于《中华肝脏病杂志》的多中心研究显示,慢性乙肝患者中,如果病毒复制活跃、肝功能波动频繁,10年内发展为肝癌的风险高达20%。
你可能会问,那我是不是得了乙肝就完了?当然不是。现在的抗病毒治疗手段已经非常成熟,只要及时发现、规范治疗,大多数患者都能长期维持正常生活质量。
关键就在于两个字:早查。别等到身体出问题才去体检。别等到家人生病才去查自己。乙肝五项检查,不贵、不难、不痛,却可能帮你挡下一场“沉默的风暴”。
还得提醒一句,那些鼓吹“偏方治乙肝”的,千万别信。没有任何中药、保健品能清除乙肝病毒。唯一被临床证实有效的,是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属于处方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要说这病最容易误导人的地方,是它的“无声”。没有发热、没有咳嗽、没有皮疹,甚至连食欲不振、乏力都是慢慢渗出来的。你可能只觉得“最近有点累”,可肝脏已经被病毒啃了十年。
这时候如果你还在和人共用剃须刀、还在路边扎耳洞、还说“我小时候打过疫苗应该没事”,那就是给病毒留机会。
咱们中国人讲“养肝”,可真正的养,是从不让它受伤开始。不是喝枸杞水、吃护肝片,而是远离风险源,定期监测,科学防护。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兰娟.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治进展[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3,31(2):85-89.
[2]徐建国,王福生.中国乙型肝炎防治形势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3,57(6):561-566.
[3]陈孝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的关系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2,36(5):435-439.
来源:何医生健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