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3年的春天,日军铁蹄进犯。山海关又称榆关,背山临海,地势险要,被日军视为深入侵犯华北的起点。榆关战役是打响长城抗战的第一枪,古老的城墙见证着中华民族誓死抵御外辱的悲壮。
山海关的晨曦总带着山海共舞的磅礴,海浪拍打着基石,碎成千万颗珍珠,又顺着城墙的沟壑蜿蜒回流,仿佛大地的脉搏在均匀起伏。
然而,这份岁月静好的画卷,在80多年前日军侵略时被骤然撕裂。山海关地区的革命先烈们奋勇抵抗,以血肉之躯坚守阵地,用无畏诠释着保家卫国的决心。
先烈的光荣传统,造就了老区人民不等不靠、奋力拼搏的革命精神,也让这份精神在新时代的法治守护中熠熠生辉。
烽烟里的长城与法庭的诞生
1933年的春天,日军铁蹄进犯。山海关又称榆关,背山临海,地势险要,被日军视为深入侵犯华北的起点。榆关战役是打响长城抗战的第一枪,古老的城墙见证着中华民族誓死抵御外辱的悲壮。
山河之痛在榆关战役后仍在持续。1943年夏天,花厂峪长城阻击战打响。为掩护八路军部队和新组建的联合县工委转移,仅有400余口人的花厂峪村84人被杀害,6000多亩山林被焚烧殆尽,房屋、牲畜无一幸存。后来,热河省人民政府授予的“铜墙铁壁花厂峪,固若金汤靴脚沟”锦旗,是用血泪写就的不屈宣言。
“先辈用血肉守长城,我们用法律护长城。”多年后,这份不屈有了新的传承。全国首家专司长城文化保护的人民法庭——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人民法院长城文化保护法庭,将先辈们的精神融入每一次司法实践里,以无畏的勇气和专业的素养抽丝剥茧,用心用情守护着辖区223.1公里明长城的文化血脉——那些青砖里的历史,城垛上的故事,都是司法者肩上的责任。
司法亮剑为长城“疗伤”
三年前,长城文化保护法庭审理了“九门口长城涂污案”,这是首件跨区域集中管辖的侵害长城本体损害赔偿案件,也是由文物和长城保护专家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的首起案件。此案入选河北省法院2023年“十大典型案例”,这起案件的庭审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第六届全国法院“百场优秀庭审”。
两年后的2024年11月,长城文化保护法庭受理了开发区检察院提起的行政公益诉讼案:长城保护范围内有人堆放生活垃圾。法庭干警们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多次现场勘察并协调有关部门,直指发现的长城保护漏洞。很快,相关部门建立起长效监管机制,筑牢了长城生态保护司法屏障。
长城文化保护法庭还将保护长城的司法力量不断向长城沿线延伸,在长城沿线的村落和关口设立四个法官工作站,实现了长城司法保护力量对秦皇岛全市范围内长城文化资源的有效辐射,使长城遗址所在地与法庭工作保持着密切联系。同时,法官工作站“点对点”联系景区,开通司法服务热线,依法对涉长城旅游纠纷“快调、快立、快审、快结”。
司法守护正在向下扎根
为凝聚合力,更好地保护长城,长城文化保护法庭联合检察院、公安分局、司法局、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共同签署了《关于建立长城保护司法联席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合力构建长城文化保护专业立体环线;借着秦皇岛市重点打造十个最美长城村落及山海关区打造“长城人家特色文化主题村落”系列活动,他们推出系列司法服务举措,让长城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活水源”。
为了让长城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法庭干警们还深入景区、村落,把先烈传承下来的拼搏精神转化为耐心细致地讲解,向游客、商户宣讲长城保护条例,用一个个真实案例警示众人。他们还通过“公众开放日”“模拟法庭”等活动,让更多人走进法庭,感受法律对长城文化保护的强大力量。
从八十多年前的枪林弹雨,到如今的法治晨曦,这在长城脚下迸发的奋力拼搏精神,是燕赵大地上法治守护历史文脉的生动注脚与力量源泉。
从山海关的明城墙到承德的避暑山庄,从正定古城的古建群到邯郸的邺城遗址,河北法院以民为本,以法为盾,建立专业化司法保护机制,推动跨部门协同治理,以司法建议堵塞保护漏洞等等,在守护文明根脉中践行司法为民初心,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源源不断的司法力量。
来源:河北高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