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方代表团这三天的行程安排得很紧凑。和美国财政部聊宏观经济对接,跟商务部谈产业合作细节,同贸易代表办公室沟通贸易摩擦解决路径,还见了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美国商会以及不少美国企业代表。会面时,中方把态度摆得很明确:双方得照着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来,
据环球网报道,当地时间8月29日,李成钢率中方经贸代表团结束访美行程,此行与美方多部门及企业密集会谈,核心是落实中美元首通话共识。
中方代表团这三天的行程安排得很紧凑。和美国财政部聊宏观经济对接,跟商务部谈产业合作细节,同贸易代表办公室沟通贸易摩擦解决路径,还见了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美国商会以及不少美国企业代表。会面时,中方把态度摆得很明确:双方得照着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来,有分歧就放桌面谈,能合作的就往深了推进。整个过程没搞什么花哨动作,就是想把沟通的渠道理顺,把合作的预期稳住。
就在代表团准备启程回国时,美国国内围绕关税的争议突然升温。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称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判定其任内“全球加征关税”大部分不合法是“错误判决”,还强调“美国最后肯定能获得胜利”。这句话算下来刚好11个字,熟悉他的人都清楚,这种表态既想给支持者打气,也在为接下来的选战定调。可细想一下,说“最后胜利”,其实就是承认眼下没占到优势。毕竟美国企业的成本压力、国内的通胀问题、农产品出口受阻的困境,都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解决的,只要关税还在执行,这些麻烦就会一直存在。
更受关注的是沙利文的公开评价。这位前拜登政府国家安全顾问在播客节目里直言,特朗普加关税的操作正在损害美国的国际信誉,连盟友都开始琢磨“怎么对美国去风险”。他还举了印度的例子,说美国两次加征关税后,印度部分出口产品的税率已达到50%。虽然电子和制药行业暂时获得豁免,但纺织、宝石、珠宝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先受了冲击,这些行业的出口份额在印度对美贸易中占比不低。
沙利文提到,过去几年美国花了不少精力拉拢印度,想让其在“印太战略”里发挥更大作用,结果关税一涨,之前的努力基本白费。有消息显示,莫迪好几次没接特朗普的电话,之后很快开启亚洲行——先去日本,接着就到中国参加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在沙利文看来,这等于美国把外交机会拱手让给了中国,现在不少盟友眼里,美国成了“不太可靠的伙伴”,反倒中国更像能稳定合作的“房间里的成年人”。
把中方访美、美国关税争议、沙利文的评价串起来看,能清晰发现两边的不同节奏。中方一直在做“减噪”的事,不管美国国内怎么吵,都专注于打通沟通渠道、稳住合作机制,不跟着对方的节奏乱晃。美国却在不断“放大噪音”,行政和司法之间相互拉扯,选战口号越喊越响,还把关税当成随意使用的筹码,短期看着气势足,长期下来要付出的代价可不小。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中方和美国商界的交流。商会和企业最看重“确定性”,关心订单能不能拿到、审批能不能落地这些实际问题。大家都明白,贸易战没有赢家,唯一的办法是把损失降到最低,把合作空间留足。中方这次主动见商会、见企业,就是想传递一个信号:沟通渠道没断,合作机制还在,态度也没变,就算大环境有波动,具体问题也能一件一件找办法解决。
从公开信息看,这次会谈没公布合作清单,没提具体数额,也没签新协议,但从长远来看,这轮互动起到了“续力”和“定调”的作用。“续力”是把美方政府部门、工商界的对接口子都打通,确保有事能随时联系,不用靠媒体放风来沟通;“定调”是把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底线反复跟对方强调,让美国不同部门都清楚中方的原则。
这两件事看着平淡,实际很关键。沟通不断档,双方误判的情况就会减少;原则说清楚,就不容易碰到底线;企业知道了方向,投资时也不会随便停手。毕竟外交不是比谁嗓门大,而是看谁能把合作的路修顺畅。
再看印度的动向,面对美国50%的高关税,印度明显在加快“对冲风险”。莫迪的亚洲行安排很有讲究,先去日本是为了稳住和美日体系的技术、投资合作,来中国参加上合峰会,既能和中国接触,还能和其他成员国对话,相当于把选择范围扩大了。外界说印度“倒向中国”并不准确,更贴切的是印度不想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想通过多方面合作分散风险。而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刚好推着印度加快了这个脚步。
眼下美国国内,行政、司法、选战三条线缠在一起。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关税判决要到10月14日才正式生效,特朗普还有时间向最高法院上诉,这段时间里,他肯定还会在舆论上造势。对他来说,这是“气势不能输”的选战需要,但对美国企业和民众来说,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通胀影响,不会因为这些造势就消失。
沙利文提到的“盟友对美国去风险”,其实点出了关键问题——盟友看重的是稳定,是能预料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可美国这些年,今天出个行政令,明天加次关税,后天又说要豁免,政策反复无常,换谁都会心里打鼓。反观中国,不管是和美国沟通,还是和其他国家合作,都保持着稳定的节奏和明确的态度,这种“可预期性”,正在让更多国家愿意与之合作。
中方代表团离开美国后,中美经贸关系接下来怎么走,还要看美国内部的分歧能否缓解。但可以确定的是,中方会继续照着自己的节奏来,把沟通渠道维护好,把合作机制运行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里,守住“稳”的底线,拓展“合”的空间。毕竟,国际合作不是靠一时的口号和情绪推动的,而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件事做扎实。
来源:铁血论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