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日本顶级作家冲入军营:高呼天皇万岁后剖腹自尽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4 14:57 1

摘要:三岛由纪夫,这个人的名字现在看起来其实就带着点诡异。他确实是文学界的超级明星,被不少评论家一口咬定是上世纪全球四大作家之一,这标签,有点太闪亮,有点不真实。不管怎么样,他的作品堪称迷人。有多少人被他的语言、细腻、残酷又浪漫的笔触勾住?谁知道呢!但一旦聊到他的人

三岛由纪夫,这个人的名字现在看起来其实就带着点诡异。他确实是文学界的超级明星,被不少评论家一口咬定是上世纪全球四大作家之一,这标签,有点太闪亮,有点不真实。不管怎么样,他的作品堪称迷人。有多少人被他的语言、细腻、残酷又浪漫的笔触勾住?谁知道呢!但一旦聊到他的人生,大多数人脑中的画面,大概就是那场极端得近乎话剧化的切腹事件,难不成,这才是他希望世界记住他的方式?

生于1925年的东京贵族之家,他的本名平冈公威。家族祖上响当当,母系永井家据说跟德川将军和皇室扯得上关系。祖父平冈定太郎学历不差,混了个东京帝国大学的文凭,后来成了公务员。奈何家族没落,政治站队走错了路,家产折损得厉害。爷爷算是苦苦支撑,给自家儿子捞了个小职位,家族光彩,却再也回不去了。

可是祖母永井夏,这位贵妇,思路根本就不愿服输。她偏要用现代谈判法则解释一切,结果三岛成了家族“复兴事业”的独苗。祖母做主,把刚出生的三岛带离了父母,带进下人围绕的世界,过着看似衣食无忧,实则被传统武士伦理紧紧桎梏的童年。外头的时代风暴跟他没什么关系,他每日只能听祖母讲贵族的光辉历史,时不时被灌输些不复合时宜的荣光幻想。现代社会变革,这套老思路根本是过去式,他偏偏只能如此长大。

三岛由纪夫的自传体小说《假面的告白》,其实就提前透了底。他的童年像极了密封瓶里的活物,既有光、有温度、也有失重和幽闭。有网友戏言他的人生一部分是“自己演的剧本”,话糙理不糙。他性格柔软、敏感、孤僻,在文学里表现出极端情绪和困惑,带了真实又荒谬的影子。你说一个整天没和外界打交道的贵族公子,写出来的东西能不带疏离吗?

1939年,他一口气遇上两大冲击。祖母去世,日本陷入战争。年少而多愁善感的三岛,直接把孤独与混乱写进了杂志。奇怪的是,他的学业成绩却好得离谱,甚至得了天皇的表彰。战争年代,多少人能安安稳稳写文章、考大学?这背后如果说没点家族和社会资源,怕是谁都难以信服。

到了1944年,日本全国动员,年轻人都被抓去当兵,他也在征召名单上。可接下来荒诞——他顺利通过小说在出版社出道,却因编造疾病谎称得了肺炎,逃过了兵役。这种事搁谁身上都算沉重心理负担吧?当年他的部队被派去南洋,结果几乎一锅端。三岛,留在了后方,他明知道如果自己没撒谎,性命多半交待了。

1945年战败的日本陷入绝望。他比周围人更绝望,他的妹妹病逝,好友选择自杀。三岛由纪夫内心的创伤转化为创作动力?他试过,可毕竟隔着贵族气息和民众真实生活。他文字里的悲剧,似乎成了孤岛。那会儿他跟时代错位,一种错位到今天还让人摸不着头脑。

再乐观也得承认,这一步走到头,他混成了文坛宠儿,靠着前辈川端康成的提携,但生活实际上毫无章法,像浮萍似的。毫无目的的时候,偏偏又认定自己失败根源是国家的失败。他挑了最激烈的方式——复兴日本武士道。

1968年,他拉起“盾会”,号称要恢复天皇实权。白天写小说,晚上搞训练,身边全是热血青年。他是真的想复兴传统?还是膨胀后的角色扮演?他大概自己也没想明白。顶着文豪头衔,成了日本极右翼象征,他明明写过“假面告白”,却没人懂他假面下到底藏着什么。

盾会的活动越来越像小圈子的表演。从1968年忙活到1970年,终于,11月25日,一场闹剧变成了历史。有多少人认真信他会真干大事?谁说得清!他带着几个人,光天化日之下闯进日本自卫队分部,伤了好几个军官,绑了个师团长,还要800多名自卫队士兵听他演讲。他说日本要恢复武士精神,要捍卫天皇。他想煽动士气,点燃激情。会场没有掌声,只有安静。计划或许一步没错,就是所有人都无动于衷,他一下子像被戳破的皮球。

演讲没奏效,三岛选择了最极端的退路。他高喊“天皇陛下万岁”,自己戴上白色头巾,像电影镜头似的开始切腹。肚子豁开,肠子滑出来。这画面当天冲上了报纸头条,照片成了一代人的心结。有人说,是仪式感驱使他走到了最烈的那一步。现实太无情,下手的同伴连续三刀都没把他一刀毙命,气氛尴尬到近乎可笑,他自己也想咬舌自尽,结果还是另一个人来了一刀才送他上路。

想想看,年轻时候因为怕死逃兵役的人,最后却用最悲壮的方式自杀收场。这不算反转么?更讽刺的是他死后自卫队士兵们淡然离场,没人被鼓舞,没人发火,大家只是一地狼藉后叫警察来完事,瞬间烟消云散。这种近乎滑稽的场面,让本来很悲壮的死亡落成了彻头彻尾的闹剧。

有人归咎于三岛从小就被推入家庭、政治旋涡,离开父母身边,心理障碍。甚至有观点认为他同性恋倾向是悲剧命运中的一环,社会不理解他,他走极端。挺对,也不是全对。等他长大成人,选择和责任还是自己的。他也不是没试过用文学跨越阶级,在普通人和贵族之间架起桥梁,他失败了。

日本战后军国主义思想并不真绝迹。极右翼层出不穷,像三岛这种懵懂地继承者,未曾体会过战争硝烟,又试图煽动复辟。其实他是军国残余的缩影,或者更极端一点,被历史的创伤和家庭的期望绑架,自己也选择了流血收尾。说是命运,他也有选择不是吗?

有人反过来说,这一切都跟日本社会结构、文化病灶有关,三岛只不过是最响亮的那枚警钟。可是,警钟敲响了几次,日本社会真的变了吗?盾会散了,自卫队没被策动,极端的死法也没有给武士道带来新生。最激烈的牺牲之后,是清淡的漠视与遗忘。

查过英国广播公司(BBC)这类权威媒体的数据,1970年后盾会成员、效仿者几乎全部回归平凡社会。三岛的作品销量一度飙高,却没催生潮流,一种戏剧般的孤立。时代的主流其实更愿意遗忘这种极端的演出。甚至在日本最大舆论场2023年相关调查里,对三岛的看法有超过55%的人直接打出“不关心”选项。今日流量明星,明日被迅速遗忘,他的死已渐渐褪色成为日本现代精神失落的一个剪影而已。

按理说,他应该是被尊为烈士,也可能本来想当主角。可现实给他安排了一个尴尬的位置。有人觉得他很可怜,毕竟怎么着也是一代文豪,结果最后全世界只记住了他那场失败的自杀。他的书,没人细读,大家追的热点总是那场演讲、那把刀。还有多少作家能承受这种奇妙的遗忘?真说不准。

三岛由纪夫,这个人的名字,像是被扔进波涛暗涌的历史里。他徘徊于文学与极端行动边缘,想挺进一座新的庙宇,却失足,跌入深渊。他的悲剧,一部分是自己选的剧本,一部分是环境裹挟。日本社会还会再出下一个“三岛由纪夫”吗?

无论羡慕还是不屑,有一点没人能否认:他就是那个把自己的人生点成一把火的人,烧了个干净。剩下的灰,自然没什么香味,但总有人闻见了。

来源:娃哈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