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该院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与检察工作紧密融合,立足检察职能,维护和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为促进平安、和谐、团结的社会环境提供有效的司法保障。
“我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澜沧县人民检察院全体检察干警始终把这句话牢记心间,正是这份信念,化作澜沧检方在这片土地上播撒热情的动力。
近年来,该院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与检察工作紧密融合,立足检察职能,维护和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为促进平安、和谐、团结的社会环境提供有效的司法保障。
双语普法“传乡音” 法律条文听得懂
“山上长的兰花,林里跑的麂子、马鹿……都是受到国家保护的,不能伤害。”“遇事可以去找村委会、司法所、派出所调解,不能动手。”针对澜沧县当地部分民族群众使用汉语沟通存在障碍的问题,该院立足县域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民族团结+双语普法”新模式,组建“双语普法队”,将民族文化与普法宣传紧密结合,把严谨的法条化作通俗易懂的民族语言,以故事、漫画、格言等形式,将法律知识、法治理念融入检察工作,让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接受法治教育、增强法治意识。
法治的根基在人民。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该院选派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工作人员扎根基层最前沿。在挂职的乡镇,他们深度融入基层治理,聚焦土地、林权、婚恋家庭等常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把隐患消除在萌芽;在驻边境联防所,他们在守护边境安全稳定的同时,将民族团结、法治精神融入日常巡逻、走访,让边境线上的法治防线更牢固、民族情谊更浓厚;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时,他们扎根村寨,贴近群众,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政策宣讲、民生服务等工作。
自2023年以来,共制作双语普法微动画2个、普法视频22个。他们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中厚植民族情谊,在维护公平正义中凝聚民族团结共识,以实际行动践行检察担当。
“出摊普法”上大集 法律知识入民心
每逢“澜沧街”赶集日,十里八乡的各民族群众都会齐聚澜沧新街赶集,该院利用这一契机,在集市出入口显眼位置设置“普法小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等法律知识一并传递。
检察干警通过耐心讲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深入分析违法犯罪典型案例、现场解答群众提出的涉法涉诉问题等多样化普法宣传形式,现场为民族群众普法,并发放图文并茂的宣传单、双语宣传手册以及各类文创宣传品,引得众多群众驻足参与,有效提升普法宣传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大哥,澜沧县是多民族聚居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们要互相尊重,避免因此发生冲突。”
“检察院出摊普法,为我们送来法治宣传教育,让我们知道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也清楚毁林毁山、偷越国(边)境等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一名村民对现场检察干警说。
澜沧新街人流熙熙攘攘,赶集的民族群众背篓里不仅装着瓜果肉菜,还有民族团结知识宣传册和各色普法宣传单,伴随着群众归家的脚步,撒向村村寨寨。
火塘夜话拉家常 法治精神沁人心
为进一步增强基层群众法治意识,提高村干部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该院不断加强“法治副村长”队伍建设,将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变成“法治副校长”的履职清单,选派办案经验丰富、群众工作能力强的检察干警担任“法治副校长”,对群众普遍关注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以法律咨询、志愿服务、精品法治课件、火塘夜话等形式开展普法活动。同时,让更多检察干警投身其中,到各乡镇、村组开展“进村入户话平安”法治宣讲活动,将普法现场“搬”到群众身边,用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宣讲中,“法治副校长”用群众听得懂、能理解、记得住的语言,让生硬的法律法规变得通俗易懂。同时,结合自身工作职能,将办理的发生在群众身边常见的酒驾、故意伤害、运输毒品、婚姻诈骗、偷越国(边)境等案件作为宣讲素材,通过以案释法,以身边事教育警示身边人的方式,教育引导村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围绕村民日常遇到的法律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养老、婚姻家庭、交通安全、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让法治的触角延伸至每一户、每一人。
“老哥,各民族同胞都是国家的主人,依法享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我们都是一家人,遇事搭把手,大家和和美美一起过日子。”普法宣讲没有严肃的议程,没有生硬的说教,大家围坐一起,如邻里般拉家常。
自2023年以来,该院共选派11名“法治副村长”开展“进村入户话平安”法治宣讲活动,普法宣讲120场次,覆盖群众1.41万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15万余份。抽象的法律名词在轻松融洽的问答中变得具体可感,民族团结的理念在谈笑间浸润人心。
法治春风进校园 民族团结润童心
“同学们,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澜沧有哪些民族?大家从服饰看得出是哪个民族吗?”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未成年人的法治观念,该院以“法治+民族团结”方式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
活动中,检察干警化身“法治讲师”走进中小学课堂,结合相关法律条文,以“视频教学+互动问答+情景模拟+双语教学”等形式,向学生讲解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深刻内涵。结合校园欺凌典型案例,剖析欺凌行为的法律后果,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团结一家亲”理念。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用案例讲解法律知识。
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一堂堂精心设计的课程让法治理念在欢声笑语中深入人心,让“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信念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涵养源头活水。
自2023年以来,该院已开展校园普法活动193场次,覆盖师生6.39万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73万余份。
记者 谢玉鑫 通讯员 李楠珺 罗开玲
来源:云南法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