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传统观念中,中年教师常被视为“经验丰富但缺乏活力”的群体,职业发展似乎已触及天花板。然而,我用8年的实践打破了这一桎梏:从47岁首次发表论文到如今56岁仍以“学生”身份参与专业研修,从县域教师到国家级教育案例获奖者,我的成长轨迹不仅是对年龄偏见的反击,更揭示
在传统观念中,中年教师常被视为“经验丰富但缺乏活力”的群体,职业发展似乎已触及天花板。然而,我用8年的实践打破了这一桎梏:从47岁首次发表论文到如今56岁仍以“学生”身份参与专业研修,从县域教师到国家级教育案例获奖者,我的成长轨迹不仅是对年龄偏见的反击,更揭示了专业发展的深层逻辑——终身学习与自我突破的勇气,才是突破年龄限制的核心动力。
2016年,47岁的我已在乡村小学耕耘了26个春秋。那时的我,教案本上密密麻麻的文字记录着上千节几乎重复的语文课;抽屉里泛黄的班级日志,写满了“卫生评比”“纪律整顿”的琐碎日常。年轻教师在微信群分享“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案例时,我不知道从何下手,只能默默收藏;教研会上,校长提到“新时代班主任要具备研究能力”时,我不明所以。难道余下的职业生涯只能这样等待终点吗?
转机出现在2017年。在“新基础教育”共生体学校第四次全国现场研讨会上,华东师范大学李家成教授的一句话触动了我:“有些老师总说自己老了学不动,可教育者的成长没有终点,只有起点。”
讲座结束后,我拿着研修手册挤到李教授面前,结结巴巴地问:“李教授,像我这样没写过论文的乡村教师,能跟着您学习吗?”李教授看了看我的研修手册扉页,语重心长地说:“蓝老师,你守着最鲜活的教育田野,在生态班级建设方面大有可为。”这句话不仅给我指明了努力方向,还促成了我第一篇论文的发表。
我决定从写会议综述入手。尽管这是我首次接触这类体裁,但面对数百页论文和与会者的零散发言记录,我仍以“笨鸟先飞”的毅力开启了学术突围:白天研读材料、逐字摘录核心观点,深夜分类编码、提炼逻辑框架。为攻克概念混乱的难关,我创造了一套“土法编码术”,用绿色笔标记“基本问题”相关论述,蓝色笔标注“高品质研究”案例,红色笔圈出存疑的理论术语,再将这些碎片化信息誊抄到A3纸上,像拼图般尝试构建综述的逻辑架构。
之后,我采用“增”“调”“换”“删”等不同方式对内容进行提炼。经过半个月的不懈努力,通过边写边读、边读边写,观点渐渐清晰、聚焦,内容也不断完善、丰满,基本完成了对核心观点的整理。
“会议综述是对会议核心思想的精练表达,是对主要观点的全面综述。”面对李教授提出的新要求,我又被难住了。还好,李教授亲自做了修改和示范,我按照样本继续修改就行。经过一个月的奋战,会议综述初稿终于完成了。此后,李教授又建议我多读几遍、多改几次。
此后,我又经历一个月的昼夜奋战,最终使《以制度创新支持班级建设——“新基础教育”共生体学校第四次全国现场研讨会综述》在《教育视界》杂志发表,并由此迈出了从“经验叙事”到“学术表达”跨越的第一步。这篇综述不仅成为我学术生涯的里程碑,更被李教授誉为“乡村班主任研究转型的鲜活范本”。
首战告捷后,我系统学习文献管理与实证研究方法,将班级管理实践提炼为学术议题,以“家校协同”“假期生活重建”等主题为切口,结合田野案例与理论框架,实现经验向学术的跃迁。2019年,我发表了10篇论文,在形成“实践—研究—传播”良性循环的同时,也推动了自身的角色转型——4次受邀成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网络直播课答疑小学部专家,从“埋头学习者”蝶变为“知识传播者”,持续扩大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影响力。
2023年,54岁的我带着毕业班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在学生毕业离校前一晚,我与学生利用帐篷节的契机,连夜制作《“银芽”学英雄,追光逐梦心向党》班会课课件,将离别场景转化为德育素材,被学生称为“最难忘的小学最后一课”。最终,该案例荣获全国典型案例奖,也成为我职业生涯中“里程碑式的一课”。同时提交的另外两个案例,都入选了典型案例。
由此可见,中年教师的成长优势恰如深埋地下的根系,虽不显于地表,却支撑着教育生命向上生长的所有可能。以我为例,作为一名中年班主任,职业发展并非“衰退曲线”,而是基于实践积淀的“跃升阶梯”。其一,经验的系统转化。34年的班级管理实践不仅让我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库,更催生出30余篇学术论文,这也印证了经验转化为学术生产力的可行性。其二,情感的深层赋能。在长期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人性温度”,不仅显著提升了家校协同效能,还促成13份实践材料获省市级奖项。其三,韧性的抗压优势。面对学术写作与技术创新的双重挑战,我以“柔性的坚持力”突破瓶颈:在微课录制的“24小时”中,连续通宵修改课程脚本;在跨区域论坛主持中,通过“预研—模拟—复盘”机制克服技术焦虑,这种韧性并非僵化固执,而是基于经验沉淀的适应性策略。
曾有中年教师在网络课堂追问如何继续成长,我的回答是:年龄赋予我们的不是保守,而是知道何时该坚持、何时需迭代的智慧,而中年教师的成长优势,本质是实践资本、情感资源与抗压能力的复合增值。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武义县熟溪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03日第7版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