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盛夏,一场关于《年轮》原唱归属的争议,让汪苏泷工作室与张碧晨同时登上舆论风口浪尖。当QQ音乐平台突然移除张碧晨版《年轮》的“原唱”标签,这场由网红主播一句“张碧晨是唯一原唱”引发的风波,最终演变为音乐产业版权规则的激烈碰撞。在这场风暴中心,汪苏泷工作
2025年盛夏,一场关于《年轮》原唱归属的争议,让汪苏泷工作室与张碧晨同时登上舆论风口浪尖。当QQ音乐平台突然移除张碧晨版《年轮》的“原唱”标签,这场由网红主播一句“张碧晨是唯一原唱”引发的风波,最终演变为音乐产业版权规则的激烈碰撞。在这场风暴中心,汪苏泷工作室以“词曲从未旁落”的强硬姿态,向外界展示了一个独立音乐厂牌对创作主权的捍卫决心 。
一、十年金曲引爆版权战争:《年轮》争议的台前幕后
(一)舆论风暴的导火索
2025年7月22日,千万粉丝网红“旺仔小乔”在直播中坚持“《年轮》原唱是张碧晨”的言论,瞬间点燃全网讨论。这个看似简单的“原唱”之争,实则揭开了音乐产业长期存在的版权迷雾。数据显示,张碧晨版《年轮》在QQ音乐收藏量高达1400万,短视频平台使用量是汪苏泷版本的3.2倍,算法推荐权重差距显著。这种认知偏差,让汪苏泷工作室不得不站出来澄清:作为词曲作者,他们从未放弃对作品的控制权。
(二)法律与商业的双重博弈
事件核心在于“原唱”概念的法律空白。我国《著作权法》并未定义“原唱”,仅规定表演者权与词曲著作权的分离。张碧晨工作室虽拿出合同证明其“全球永久演唱权”,但法律专家指出,这种表述在著作权法中并无依据。汪苏泷工作室则以《著作权法》第十条为武器,宣布收回《年轮》授权,这一举措直接导致张碧晨版《年轮》在QQ音乐海外版下架 。
(三)行业惯例的破局者
争议背后,是OST产业链长期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2015年《花千骨》制片方从海蝶音乐盲选张碧晨版本时,并未知晓汪苏泷男声版的存在 。这种行业惯例的模糊性,在2025年国家版权局新规下显得尤为刺眼——缩短版权登记时限、启用旋律DNA检测系统,政策正倒逼行业建立更透明的授权链条。
二、三首歌的创作密码:汪苏泷与张碧晨的音乐化学反应
(一)《年轮》:从影视OST到现象级金曲
2015年,汪苏泷为《花千骨》创作《年轮》时,特意加入古琴与笛箫元素,用“圆圈勾勒成指纹”的意象精准捕捉剧中虐恋 。张碧晨的韩式抒情唱腔赋予歌曲灵魂,而汪苏泷男声版则以R&B节奏呈现不同叙事视角。十年后,这首播放量突破20亿的金曲,成为版权争议的最佳注脚——当算法将张碧晨版本与剧情深度绑定,词曲作者的原始创作权反而被市场淡化。
(二)《下一秒》与《梦幻诛仙》:双版本战略的艺术实验
不同于《年轮》的被动争议,《下一秒》和《梦幻诛仙》是汪苏泷主动设计的双版本实验。前者为网剧《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量身定制,张碧晨的温柔与汪苏泷的轻快形成反差萌;后者作为游戏主题曲,张碧晨版用弦乐营造江湖豪情,汪苏泷版则以电子元素注入现代感 。这种创作策略不仅扩大受众覆盖,更在法律层面明确“双原唱”模式,为后续争议埋下伏笔。
(三)创作主权的坚守者
汪苏泷工作室在争议中反复强调“词曲从未旁落”,这种坚持源于其早年被前公司坑害的经历——曾因版权被倒卖,他不得不倒贴500万赎回自己的作品。如今,工作室通过“联名KPI”企划、演唱会设定集等创新形式,将创作主权转化为可触摸的商业价值。2025年巡演“十万伏特2.0”中,转盘选歌、3D全息投影等设计,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创作的温度。
三、音乐产业的破局者:汪苏泷工作室的创新密码
(一)从“素龙”IP到音乐宇宙
2024年推出的演唱会设定集《十万伏特巡回演唱会设定集》,以8万字篇幅解构舞台设计逻辑,10天预售破千万的成绩刷新行业认知。工作室更将虚拟偶像“素龙”融入巡演,用粉色灯海与机械装置构建“罗曼城”世界观,这种“音乐+视觉”的联动模式,正在重塑华语演唱会的工业标准。
(二)AI技术的先锋探索
2025年筹备的新专辑《量子爱》,是汪苏泷探索AI音乐的里程碑。通过机器学习分析听众情绪数据,AI生成的旋律与传统乐器碰撞出奇妙化学反应。在沈阳巡演中,全息投影虚拟偶像“泷小电”与真人互动,这种技术融合让音乐创作从“个人表达”转向“群体共创”。
(三)版权管理的标杆案例
面对2025年版权新规,汪苏泷工作室建立了“词曲-表演-衍生”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在《年轮》争议后,其与QQ音乐合作推出“多版本权属公示系统”,用户可一键查看词曲作者、表演者、授权范围等信息。这种透明化管理,不仅规避法律风险,更成为行业合规运营的范本。
四、争议背后的产业启示:从版权战争到生态重构
法律学者刘文杰指出,当“原唱”标签成为流量争夺的工具,创作者的核心价值反而被稀释 。汪苏泷工作室通过法律手段收回授权,本质上是对“创作者中心制”的回归。这种理念在2025年行业数据中得到印证:汪苏泷巡演票房破亿,而张碧晨广州站因版权争议遇冷,市场正在用脚投票。
(二)技术驱动的版权革命
平台算法的权重分配,正在重塑音乐传播的底层逻辑。汪苏泷工作室通过“联名KPI”企划,将粉丝互动转化为数据资产——沈阳站演唱会中,观众扫码投票决定歌单顺序,这种参与感让单场直播观看量突破5000万。而张碧晨版本《年轮》的高播放量,恰恰暴露了算法对影视场景的过度倾斜,这种技术偏见亟需政策与行业的双重矫正。
(三)独立厂牌的生存之道
在传统唱片公司式微的今天,汪苏泷工作室的成功提供了新范式:通过“创作-演出-衍生”的闭环生态,将版权价值最大化。其设定集、潮玩、数字藏品等衍生收入,已占总收入的35%,这种商业模式创新正在被华宇晨、邓紫棋等同行效仿。
结语:当创作主权遇见产业新秩序
来源:阿红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