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设计为案例,探讨数智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文章从建设教育强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出发,分析数智技术赋能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详细阐述“数字薪火·照亮复兴路”主
本文以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设计为案例,探讨数智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文章从建设教育强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出发,分析数智技术赋能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详细阐述“数字薪火·照亮复兴路”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理念、技术应用方案与实施策略,以期为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提供理论思考与实践参考。
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呼唤
2024年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前夕,正值中秋佳节。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的校园里飘着月饼的香甜,一场特别的义卖活动正在进行。学生们亲手制作了月饼,在校园中开展义卖,所得善款全部捐给中华慈善总会“关爱抗战老兵”项目。
然而,这样充满温度的活动也难掩传统思政教育的局限,就像将石子投入湖面,激起的涟漪虽美却转瞬即逝,覆盖范围有限,难以形成持续的教育影响力。更重要的是,00后学生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单向灌输式的教育就像慢车遇上了高铁,难以抵达他们心灵的站台。特别是在历史教育中,80年前的烽火岁月对他们来说,仿佛是另一个星球的故事,如何让这段历史在他们心中激起真切的共鸣,成了思政教育要面临的难题。
因此,笔者所在学校开始了新的思考:能不能让数智技术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于是,一场关于数智技术赋能思政的创新实践,在期待中拉开了序幕。
数智技术赋能思政教育的价值逻辑
01教育强国战略中的思政教育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中明确指出:“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这一论述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为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文章特别强调“坚持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品牌”,这为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这些要求的背后,是对思政教育守正创新的深刻把握。“守正”在于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创新”则要求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与形式桎梏,在内容、方法、载体上与时俱进。数智技术作为新时代最具变革性的生产力,正是实现这种创新的关键支撑。
02数智技术对思政教育的赋能价值
①破解传统困境。00后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其认知方式具有碎片化、互动性、视觉化等特点,与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形成明显对冲,而数智技术通过场景重构、互动参与等方式,能有效弥补这一短板。
②拓展时空边界。借助在线平台、虚拟仿真等技术,思政教育可突破物理课堂或传统活动的限制,实现时时可学、处处能学。
③强化价值引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少年面临多元价值观的冲击,通过大数据分析可实时监测舆情动态,精准识别学生的思想困惑,而利用VR/AR等技术构建的沉浸式体验,能让抽象的价值观转化为具象的情感共鸣。
03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背景下的育人新机遇
从2025年新学年起,北京市将在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AI)通识课,系统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知识水平与应用能力。这一举措不仅用具体行动响应了国家教育强国建设战略,更为思政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肥沃土壤。
学生在具备基础的AI应用能力后,便能更主动地参与数智化思政实践,实现技术学习与价值培育的协同发展,形成“学技术、用技术、传精神”的良性循环。
数智技术赋能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
01活动背景与指导思想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国家将举办系列纪念活动,这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在此背景下,学校以“数字薪火·照亮复兴路”为主题,开展了数智技术赋能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活动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教育和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借助数智技术,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创造”,在历史学习与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既深化对抗战精神的理解,又提升数字素养,最终实现“知识学习—情感共鸣—行为转化”的育人闭环。
02活动设计目标
①历史场景具象化。通过轻量化技术工具降低参与门槛,让每个学生都能借助数字手段重构抗战历史场景,将抽象的历史叙事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具象体验,解决传统历史教育中距离感强、代入感弱的问题。
②精神传承情感化。借助数字艺术、虚拟交互等形式,搭建历史与现实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从“知道历史”走向“理解历史”,从“了解先烈”升华为“致敬先烈”,使抗战精神从书本上的概念转化为内心的精神力量。
③教育实践协同化。依托联合体搭建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内容共创、成果共享,推动思政教育从单一校域向区域协同发展,为思政教育一体化贡献实践经验。
03活动板块及内容设计
图1
①铭记历史:数智技术让抗战记忆鲜活化。该板块聚焦抗战历史的学习,通过数字工具重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具体活动:往事重现——跨越时空的转场。
学生可选取淞沪会战、百团大战等重要历史场景,模拟站位、动作,再利用剪辑软件的智能抠图功能,将自己的影像与历史照片、影视片段进行无缝衔接。
设计理念:这种活动力求使静态史料成为动态叙事,让学生在时空穿越的体验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与真实。通过学生喜爱的转场形式,打破历史与现实的隔阂,让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轻量化的技术工具(如手机剪辑APP)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便捷参与,避免因技术门槛过高而降低参与热情;短视频的传播特性则能扩大教育影响,形成“一人创作、多人受教”的效应。
②致敬先辈:数智技术让英雄形象具象化。该板块旨在通过技术手段拉近学生与抗战英雄的距离,深化对英雄精神的理解。
具体活动:英雄风姿——抗战英雄短视频工坊。
首先,学生收集张自忠、杨靖宇、赵一曼等抗战先烈或抗日老兵的老照片,使用剪映等工具的AI修复功能,将模糊的影像变得清晰,还原英雄的真实面貌;其次,通过DeepSeek、豆包等智能平台检索英雄事迹,整理成通俗易懂的文字脚本;最后,以英雄的口吻,用AI语音合成技术录制“给后辈的一段话”,搭配修复后的照片与历史背景,制作成1分钟的短视频。对于有条件的学生,还鼓励走访健在老兵,用数字录音笔记录口述历史,丰富视频内容。
设计理念:技术服务于情感连接,AI修复照片不仅是技术操作,更是将英雄人物从历史书本中“请”出来、“与英雄对话”的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英雄的精神世界。而对抗日老兵的走访,则能避免技术应用带来的“虚拟感”,让英雄精神始终扎根于现实土壤。
③振兴中华:数智技术让民族自信可视化。该板块注重引导学生将历史感悟转化为现实行动,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具体活动:换了人间——AI创意画大赛;微电影拍摄。
学生基于对抗战历史和新中国发展的学习,使用AI绘画工具创作主题画作,将抗战时期的断壁残垣与今日的高楼大厦、战时的武器装备与当代的科技成果等相互融合,在强烈的视觉对比中,直观展现从苦难到辉煌的民族复兴之路。AI技术能够快速生成多种绘画方案,学生可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和完善。
而微电影拍摄,则结合了学校科技节中的“科学微拍”活动。学生可查阅历史资料,剪辑已有的影片或视频,探寻身边的科技成就,采访科研工作者,并用AI剪辑等工具拍摄、制作微电影,展现科技强国的现实图景,传递用知识报国的信念。
设计理念:通过AI工具降低艺术创作的门槛,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历史的讲述者和未来的描绘者;将历史教育与现实关怀相结合,引导学生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奋斗力量,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与振兴中华的伟大意义。
图2为学生用豆包生成的创意画。
图2
04活动特色
①契合国家战略。在活动时间上与国家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活动同步。响应国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号召,在内容上呼应“厚植爱国情怀”“建设教育强国”等国家战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思政教育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②实现五育融合。活动将思政教育(德育)与历史学习(智育)、数字艺术创作(美育)、实践调研(劳育)、实地走访(体育)有机结合。例如,“科学微拍”既需要查阅史料(智育),又需要团队合作到相关地点完成拍摄(体育),还需要用美学视角设计画面(美育)。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五育融合的过程,也收到更为显著的教育效果。
③补齐课堂短板。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形式新颖,对传统思政课堂形成有效补充,实现“课上知识+课下实践”的良性互动。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认同,弥补了课堂教学中实践不足的短板,提高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④倡导亲子共创。鼓励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活动,这不仅增进了亲子关系,还能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思政教育中,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扩大思政教育的影响力。
⑤辐射更多学子。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一体化思政校园创新应用联合体,活动成果可以实现跨校共享,让更多学校的学生能够接触到这些优质的思政教育资源,突破了本校教育资源和空间的限制,也进一步推动了思政教育资源的一体化建设。
数智技术赋能思政教育的显著优势和实施原则
01显著优势
①构建了沉浸式学习体验。通过VR、AI等技术手段,使历史教育从平面走向立体,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
②形成了可持续的教育生态。云平台上积累的数字资源可不断丰富完善,为后续教育提供素材库。
③探索了协同育人新模式。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参与,思政教师、技术专家、历史研究者跨界合作,共同打造技术赋能的思政教育共同体。
02实施原则
①技术应用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数智技术是“术”,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是“道”,要避免“重术轻道”的倾向。例如,在抗战历史场景的数字化还原中,必须严格依据史料,不能为追求视觉效果而篡改历史细节;在使用AI生成英雄事迹时,要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和严肃性,防止娱乐化、碎片化解读。
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协同。技术再先进,也无法替代教师的育人作用。AI工具可承担知识查询、素材处理等基础工作,但情感引导、价值辨析等核心环节必须由教师主导。例如,在“致敬先辈”活动中,AI能提供英雄的生平资料,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英雄行为背后的精神动力是什么”“这种精神在今天如何体现”等深层问题,避免技术应用停留在表面化、形式化层面。
③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平衡。活动涉及大量历史影像、个人创作等数据,需严格遵守信息安全规定。在使用AI工具时,要选择合规平台,避免泄露学生个人信息;对于老兵的口述历史等敏感内容,需征得当事人同意并妥善保管,防止数据滥用。
总结
数智技术赋能思政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也是回应青少年成长需求的创新实践。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契机开展的“数字薪火·照亮复兴路”主题教育活动,正是这一探索的生动尝试——通过技术手段让历史“活”起来、让英雄“真”起来、让精神“传”下去,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深化对历史的理解、对精神的认同、对责任的担当。
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始终坚信:技术是桥梁,连接过去与未来;思政是内核,凝聚精神与力量。唯有将技术创新与价值引领紧密结合,才能让红色基因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为培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本文作者:
吴晏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
文章刊登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5年第16期
引用请注明参考文献:
吴晏.数智技术赋能思政教育——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5(16):6-9.
01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 创新技术应用场景,拓展思政教育路径
02 吴 晏: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 数智技术赋能思政教育
03 洪优萍:
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