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毛主席会见陈叔通,陈叔通:他们都傲气,只有毛主席不一样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2 19:39 1

摘要:他的声音不大,却满是真诚,毛主席听后笑了笑,轻轻地把拐杖敲在地面上,没说话,只是微微侧身,示意老人看外面游人如织的景象,这是他们第三次沿着城墙走,也是在当天唯一一次没有故意避开游客的停留。

1954年5月20日下午78岁的陈叔通伸手接过毛主席递来的拐杖,说到:“主席,我曾见过三位‘皇帝’,但只有在您身边,我才感到真正的安心。”

他的声音不大,却满是真诚,毛主席听后笑了笑,轻轻地把拐杖敲在地面上,没说话,只是微微侧身,示意老人看外面游人如织的景象,这是他们第三次沿着城墙走,也是在当天唯一一次没有故意避开游客的停留。

陈叔通出生于1876年,家里世代书香,家庭氛围充满学问。26岁时他参加科举并一举考中举人。第二年他凭借出色的才华考中进士,在朝考中表现突出,最终被任命为清朝翰林院编修,从此步入了官场。

当时国家正面临列强的压迫,但翰林院的很多人仍然沉浸在传统的学术研究中,面对国家危机缺乏应对之策。陈叔通却不一样,他一直关注着国家的未来。甲午战争的惨败让他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单靠传统的学问和过时的体制,根本无法拯救国家,于是他心中萌发了一个强烈的念头,向西方学习并找到一条能够救国的道路。

1904年,陈叔通决定东渡日本,进入法政大学学习政治和法律。两年后陈叔通学成归国,积极投身改革,主张法治治国,编写了《政治学》和《法学通论》两本书,力求通过教育与理论推动国家进步。次年清朝宣布“预备立宪”,并设立了资政院,年仅31岁的陈叔通当选为资政院议员,开启了他在政治上的重要角色。

然而1911年清朝组建“皇族内阁”,让陈叔通深感失望,决定投身反清革命,加入了光复会。辛亥革命后,陈叔通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但随着革命党内斗和光复会领导人陶成章的被刺,陈叔通对民国的未来产生了疑虑。

他转向推动社会改革,成立了“民国公会”,提倡“统一、民权,反对独裁”,并创办了杭州第一所女子学堂杭州女学,同时还成立了上海合众图书馆,推动妇女教育和文化普及。

陈叔通学识渊博,正直有为,他的姨甥女吴贻芳在他的鼓励下逃婚出走,选择进入女学深造。后来,吴贻芳成为金陵女师大的校长,和蔡元培并称为教育界的领军人物,被誉为“北蔡南吴”。39岁时陈叔通辞去所有职务,应张元济邀请,前往上海担任商务印书馆董事。然而他并没有完全脱离政治。在护国战争爆发时,面对各地军阀的摇摆态度,陈叔通通过自己的人脉网,打破了政治僵局。

他首先说服了冯国璋的秘书长胡嗣瑷,改变冯国璋的立场,并通过伪造电文的方式,将军阀之间的裂痕加大,最终导致袁世凯的阵营内部瓦解,袁被迫取消帝制,反袁斗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袁世凯去世后,各地军阀依旧混战不休,民众苦不堪言。陈叔通对政局感到心灰意冷,决定不再涉足政治,而是专心从事出版事业。

在他的领导下,商务印书馆经过改组逐步壮大,成为了当时国内顶尖的出版机构,为我国文化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陈叔通应浙江兴业银行董事长叶揆初的邀请,参与了银行的筹建工作,担任董事。在他的努力下,兴业银行的信誉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逐渐成为社会上有口皆碑的金融机构。陈叔通气志高洁,极喜欢梅花,一生许下了收集百幅梅花名画的愿望,最终如愿以偿。他也深受毛主席的敬重,毛主席亲切地称他为“叔老”,并对他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陈叔通已经年过花甲,年迈的他再次感受到祖国的危机。他愤怒于日军的侵略与暴行,写下了感人至深的诗句:“弥天兵气今方始,危涕沾襟万骨尘。”字里行间透着他对国家深深的忧虑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然而陈叔通的坚持与原则,让他成为了日伪汉奸的眼中钉,日伪当局多次企图通过贿赂和威胁让他担任重要职务,但陈叔通始终拒绝,表示要保持自己的操守,保持清白的晚节。他拒绝了敌人的诱惑,还坚定表示自己要珍惜晚年的节操,不愿为权力所累。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多次邀请陈叔通出任政府要职,但陈叔通对蒋介石的个人品格深感不满,因而以年老体弱为由婉拒了邀请。蒋介石并未放弃,派遣陈布雷来劝说他,但陈叔通毫不畏惧,反而对陈布雷直言:“我这把老骨头早已看淡生死,而你正值壮年,有着光明的前途,我劝你早日洗手,弃暗投明。”

随后国民党官员蜂拥进入上海,沾沾自喜,腐败横行,陈叔通对这些行为深感厌恶,尤其是在中国刚经历了14年的抗战后,人民渴望和平安定,但国民党却将内战的灾难加诸民众,令他愤怒不已。

在这种情况下,陈叔通开始响应共产党号召,投入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活动。1947年5月,上海的学生发起了抗议活动,陈叔通大力支持,捐赠了衣物、粮食和金钱。然而这些学生很快被国民党逮捕,陈叔通立即联合其他人士写信要求释放他们。最终社会舆论的压力迫使当局释放了被捕学生,这一行动在全国多个地区蔓延。

同年夏,国民党解雇了30多名进步教师,陈叔通得知后,立刻与朋友们商量,提供帮助和庇护。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民主运动在国民党控制区迅速扩展,成为革命的第二战线。面对白色恐怖,陈叔通依然坚持留下,继续支持被捕的学生和进步青年。

陈叔通的行动让他成为蒋介石政府的眼中钉。一次,蒋的秘书陈布雷警告他说,“我已经帮你两次,今后再有行动,我就无能为力。”陈叔通回应:“你的好意我心领,但我劝你早日弃暗投明。”

1948年,陈叔通为中共筹备新政协会议提供了重要建议,并参与了代表人选的讨论。尽管如此他依然觉得自己的努力远不够。1949年1月,陈叔通响应中共的邀请,离开上海,前往香港,随后与柳亚子等人北上,秘密前往了解放区。

他一路颠簸,经历了无数困难,终于在3月与包达三、马寅初、柳亚子等人一起到达了河北省石家庄。中共中央得知他到达的消息后,十分重视,毛主席、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领导亲自接见了他,并对他的爱国精神给予高度评价。

毛主席特地派人将陈叔通接到自己住处,亲自与他商谈。见到陈叔通时,毛主席像迎接亲人一样,非常亲切地说道:“叔老,您好,您坐这儿。”说着,还亲自扶着陈叔通坐下。陈叔通感到非常意外和紧张,赶紧摆手表示:“不敢当,不敢当。”

毛主席笑着回应道:“俗话说,长者为尊,您理应如此。您已经年纪大了,还是一路跋山涉水来,真是辛苦,身体还撑得住吧?”陈叔通回答说:“感谢主席关心,我一切都好。”接着毛主席对陈叔通的高洁品行给予了高度赞扬,说道:“您在旧社会生活多年,依然能够保持清廉和正直,实在是非常难得。”陈叔通谦虚地回应道:“主席过奖了,我并没有参与过过激的斗争,感到很惭愧。”

1949年10月1日,陈叔通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那一天,天安门广场上红旗飘扬,人民欢呼雀跃。作为见证者,陈叔通心潮澎湃,慨然写下诗句:“七十三前不计年,我犹未冠志腾骞。溯从解放更生日,始见辉煌革命天。”这一诗句表达了他对新中国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对革命胜利的深切感悟。

1954年5月,毛主席邀请陈叔通来到天安门城楼,陈叔通终于见到了自己一直仰慕的伟人。这一次,他还看到了毛主席手中的那根竹杖,听说过无数次的竹杖终于出现在眼前。

在典礼上,毛主席和陈叔通并肩而坐。毛主席拿起竹杖的一端,轻轻抚摸着,感慨道:“我是三朝元老,见过清朝的皇帝,和袁世凯打过交道,也和蒋介石有过许多交锋。但只有毛主席,和我是真正零距离的。”

说完陈叔通再次仔细地看着那根竹杖,脸上露出了真心的笑容,陈叔通一直感念毛主席的知遇之恩,每次与毛主席讨论国家大事时,他总是心无旁骛、直言不讳。大多数时候,毛主席都会采纳他的建议。但也有时毛主席听了他的意见后会陷入沉默。陈叔通知道,毛主席就是希望自己能真诚表达心声,哪怕是言之不准确或不全面,毛主席也会宽容理解。

陈叔通还在钱学森归国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抗美援朝爆发后,钱学森在美国已准备好回国,甚至买好了车票,收拾好行李,准备回到祖国,但却遭到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阻挠,无法如愿回国。

陈叔通与钱学森是同乡,且与其父钱均夫和岳父蒋百里有着深厚的师生关系。陈叔通当时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毛主席和周恩来的亲密朋友。得知钱学森的困境后,钱学森通过信件向陈叔通求援,希望能够得到国家的帮助,最终回到祖国。

1955年6月15日,钱学森与夫人蒋英将这封求助信寄往比利时,再由比利时转寄中国。7月11日,陈叔通收到了信件后,迅速将信件转交给周恩来,向他汇报了钱学森的情况。周恩来指示,陈叔通应全力推动此事。

为了为钱学森争取回国的机会,8月1日,在日内瓦举行的中美大使级会谈中,中方代表王炳南依据周恩来的指示,公开了钱学森的求援信,揭露了美国方面的谎言。面对这一事实,美国政府在压力下最终同意与中方达成协议,允许平民回国。

9月7日,陈叔通终于向钱学森发出电报,告知他:“您6月16日的信件已收到。美国驻日内瓦大使已通知,禁止您离开美国的命令已被取消,您可以随时返回祖国。如有任何困难,请告知。”这封电报给钱学森带来了极大的安慰与鼓舞。

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旅程,完成了他多年的归国梦。当钱学森回到祖国后,他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966年2月17日,陈叔通在北京去世。全国各界的人民在中山公园的中山堂为他举行了公祭,周恩来亲自主持了祭奠仪式,邓小平、彭真等领导人也一同出席。毛主席得知陈叔通去世的消息后,深感痛惜,悲痛地说道:“共产党人又失去了一位诤友!”

陈叔通的一生,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无论是在推动民主、教育改革,还是在为国家争取国际利益方面,他都展现出了坚定的立场与非凡的智慧。他的智慧与正直不仅影响了一代人,也为中国的发展和独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来源:明写春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