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村史馆,一张拍摄于1993年的老照片无声诉说着堰河村绿色发展和筚路蓝缕的沧桑:一位村民肩扛着偷砍的树木被村党支部书记闵洪艳抓了个正着。照片中,这位村民一脸无奈羞愧,而闵洪艳的脸上既有着愤怒,又写满心酸。在那个时刻,面对闵洪艳的质问,村民苦涩
在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村史馆,一张拍摄于1993年的老照片无声诉说着堰河村绿色发展和筚路蓝缕的沧桑:一位村民肩扛着偷砍的树木被村党支部书记闵洪艳抓了个正着。照片中,这位村民一脸无奈羞愧,而闵洪艳的脸上既有着愤怒,又写满心酸。在那个时刻,面对闵洪艳的质问,村民苦涩地回答道:“儿子要上学,没有伙食费,我真的没办法了……”
彼时的堰河,“山秃水断人犯愁”是真实写照。资源匮乏、土地贫瘠,村民在温饱线上挣扎,集体负债近20万元。三十余载斗转星移,今日的堰河已是国家4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3.8万元,捧回“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30余项国家级荣誉。这场巨变,是一条以“两山”理念引领绿色发展、以党心公心凝聚民心向心的自强之路,更是一座铭刻着以“实事求是”精神推动乡村振兴的无言丰碑。
堰河村俯瞰图(图片来源网络)
“困顿于山,出路亦在山。”1992年,29岁的闵洪艳接任村支书,面对的是80%的荒山覆盖率,闵洪艳带领党委班子反复研究思考,提出惊人的破局之举:向石渣土要绿色。党员干部带头抡起钢钎八磅锤,寒冬腊月凿石挖坑。一担担泥土肩挑背扛,一棵棵茶苗手植浇灌。村民回忆:“手心磨出血泡,夜里疼得睡不着,但天亮又上山。石头硬,山里人的骨头更硬!”十余年间,钢钎在石缝间凿出绿色诗行——1200亩茶园、3000亩经济林让荒山蜕变为“鄂西北最大优质茶产地”,森林覆盖率飙升至81%。更首创“垃圾分类革命”,成为湖北首个农村垃圾分类试点,为生态旅游埋下伏笔。
(二)转型·生态旅游复青山
堰河村山野农场俯瞰图(谢勇 摄)
2003年,首批游客踏足堰河,却因无处就餐而啃食方便面。闵洪艳动员村民开办农家乐,响应者寥寥。其妻率先试水,开起村里第一家农家乐“银杏山庄”。开业首月日均接待超500人次,翻台率达300%,由此引爆“农家乐革命”。堰河顺势构建统分结合机制,依托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对村里所有从事旅游经营的农户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培训、统一价格,并在全村予以公示,杜绝恶性竞争。新时代的堰河,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内核,提档升级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修建旅游循环路,在堰河“画”一个圈,民俗园引入“堰河味道咖啡馆”“音乐酒吧”,山野农场打造帐篷酒店,智能民宿与茶艺非遗共生。如今,堰河旅游综合收入已突破2亿元。
(三)升华·共富圈里造金山
湖北谷城堰河村党委书记闵洪艳(左)与浙江安吉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右),见证跨越千里的“共富联盟”
2024年,堰河村联合周边7个村,成立“1+7大堰河共富圈”,共同打造“茶旅小镇”,推出书香茶旅、浪漫茶旅、寻根茶旅、诗酒茶旅、红色茶旅等五大乡愁产品,助力7个村的村集体收入均突破20万元;上百个特色农产品通过年俗文化节、网络直播走向全国,村民增收渠道拓宽,从业门路更广。202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一场来自谷城县堰河村与浙江省余村的两位村党支部书记之间的“共富之论”登上新闻,引发热议,其中堰河村党支部书记闵洪艳同志一段关于堰河村“走绿色路、吃生态饭,使荒山变成了青山,处处结硕果,乡亲们的日子年年都有新变化,越来越幸福,越来越有奔头”的两会发言更是登上新闻联播,堰河式的以“两山”带动“共富”的创新发展之路引来了媒体广泛关注,各地纷纷“取经”。如今的堰河,“把山水变资源,把产品变商品,把农民变股民,把个富变共富”的绿色发展之路,正迈向“五有愿景”——村里有金融、家里有资本、户里有硕博生、发展有产业、出行有房车。萤火虫飞舞的夏夜,村民眼中闪烁的自信光芒,正是这片土地最动人的底色。
二检察视角下的堰河经验:四大“精神内核”赋能法律监督提质增效
(一)以“钢钎凿石”的韧劲筑牢法治信仰
堰河村三十年荒山变植绿的坚守,映照出检察履职应有的初心使命。谷城县检察院传承“石上种树”精神,依托堰河党建共建联系点,以党建品牌创建为抓手,多次与襄阳检察机关联合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堰河村党委书记闵洪艳讲授全国两会精神及创业党课,引导干警在活动中回溯初心,在办案一线锤炼“钉钉子”韧性,读懂“从石缝里种活一棵树,比喊一百句口号更有说服力”的堰河箴言,筑牢法治信仰根基,在服务支点建设中展现检察担当。
(二)以“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担当提升服务质量
堰河人“小车不倒只管推”彰显的是勇往直前、矢志不渝的担当精神,检察机关以此坚定服务大局的信念。通过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开展“检企双邀双联”精准服务,联合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农特产知识产权快速响应机制,对“堰河香”等品牌侵权案件严厉打击,守护乡村振兴品牌生命线;立足公益诉讼职能,推行先锋攻坚机制,组建“生态检察先锋队”,开展汉江流域专项巡查,践行长江大保护;持续关注文化根脉,对传统手工艺开展公益诉讼摸排,支持传统手工艺持续传承,督促相关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古建筑文物保护力度。
(三)借“统分结合”智慧构建检察协同网络
谷城县检察院借鉴堰河村“合作社统筹资源、农户自主经营”的“统分协同”模式,在“统”的层面,依托襄阳市检察院《践行“两山”理念 服务堰河示范村的工作方案》进行统筹指导,选派政治业务双优的党员干警到乡村担任“法治副主任”,精准对接乡村需求;在“分”的层面,则注重发挥各办案单元的专业优势和自主性,组建“茶产业保护”等专业办案组,针对生态茶园管护不足、茶叶安全等具体问题,由相应办案组及时制发检察建议并开展持续性跟踪监督。完善“检察官包案责任制”,派驻检察官进入乡村一线,围绕茶叶种植、生态旅游等不同产业,分别提供合同审查、安全生产等“法律体检”服务,实现风险防范在产业链前端的精准扎根。此外,成立“党员先锋队”,分组开展“禁渔期普法”“防溺水”等专题法治宣传10余场,分头帮助解决实际法律问题5件,形成“统揽有方、分责有序、协同有效”的检察网络。
(四)融“共富圈”理念深化社会治理
“共富”的前提是“发展”,“发展”的基础是“平安稳定”。堰河带动七村共富的实践,启示检察机关需破除“就案办案”思维,在依法办案的同时,强化共建共治共享,自觉参与社会治理,助力平安稳定建设。对办案中发现的社会治理问题,与全县20余家单位联合建立专项治理工作机制,助推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依托县综治中心刑事和解室,打造“谷语润心”矛盾纠纷化解品牌,以“法言”与“谷语”(谷城方言)做实释法说理,实现“以心换心”化解心结,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已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30余件,成功率达90%;推出的“涉市场主体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机制”入选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事项;原创视频《兄“和”弟》被鄂检在线等媒体转发。
堰河三十载躬身实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鲜活注脚。从钢钎凿石的创业史诗,到检徽闪耀的法治护航,堰河精神与检察担当在乡村振兴中交相辉映。作为见证者和参与者,谷城县检察院将持续落实《襄阳检察机关关于践行“两山”理念 服务堰河示范村的工作方案》,探索将驻村“法治副主任”升级为固定“检察服务站”,不断发挥职能作用,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以“检察蓝”护航“共富金”,让法治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在荆楚大地上书写更多检察为民的生动篇章。
来源:谷城县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