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他们将名字刻在杨浦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3 11:02 2

摘要:1945年9月3日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标志着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1931-1945),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完全胜利。这一胜利不仅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同时,这场胜利不只是战场上的号

2025.9.3

SEP.

Victory Memorial Day for the Chinese People’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

1945年9月3日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标志着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1931-1945),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完全胜利。这一胜利不仅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同时,这场胜利不只是战场上的号角,更是弄堂里、厂房中、码头旁,一群杨浦青年用血肉提前写下的注脚。

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源地

杨浦曾是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1937 年,杨树浦一带有 25 万产业工人,占上海工人总数的四分之一。鼎盛时期的产业工人数量超过60万,上海船厂、国棉九厂、上海制皂厂等大型工厂沿江而立,工人群体规模庞大且技术精湛。

发电厂的汽笛、纱厂的织机、码头的号子——每一声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抗战计时。

把枪藏在婴儿襁褓里

王根英(1906-1939)

周家嘴路 1888 号,是她的家

1925 年,在五卅运动中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时负责运送武器。

1933 年被捕,4 岁儿子隔着铁门喊“妈妈”,她却把最后一次探监机会让给狱友。

1939 年3月8日,日军扫荡河北南部,王根英是129师供给部的指导员。当她冲到村外,才发现装有文件和公款的包没有带出来,不顾大家劝阻,她执意又返身回到村子里,等从驻地取出包返回时,不幸在村口与日军相遇,死在敌人的刺刀下。

王根英故居遗址如今只是一块铭牌,铭牌不到两米高,却像一面镜子:照见当年她把短枪塞进襁褓、照见今天孩子们把书包放在碑前、照见未来有人把新的故事继续写进这条弄堂——历史从来不是静止的纪念碑,而是会呼吸的接力。

把难民变成战士

赵朴初(1907-2000)

1937 年 8 月,一颗炮弹落在大世界门口,几千难民涌向仁济堂。赵朴初和吴大琨连夜跑遍空厂房、银行仓库,搭起 五十余个难民营,收容了不少杨浦难民。

他还借“移民垦荒”名义,分批把 2000 名难民(青年工人、学生、手艺人)送进皖南新四军。

把工厂变成堡垒

左:何振声(1910-2000)

右:刘长胜(1903-1967)

何振声白天在纱厂查机器,夜里写《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手稿记录每一台织机的位置——后来成了新四军后勤地图。那本手稿像“工业密码”:纱锭转速、锅炉压力、仓库坐标,全被他用铅笔描成细细的作战图。后来苏北根据地的纺织厂机器坏了,只要报出“沪东三厂二号锅炉”,他就能在千里之外画出零件尺寸。

刘长胜(绰号“胖刘”)从苏联带回的工会经验,在杨浦教会工人“怎样把罢工变成战术”。他胖胖的身子卡在纱厂宿舍的楼梯口,却像一座山——挡住特务、护住工人代表;又像一座桥——把苏联的“五一俱乐部”经验翻译成上海话,“三班倒”秒变“三班闹”,让机器声成为最响亮的口号。

本期内容摘选自知名作家君天2025年8月17日在杨浦区图书馆作的主题讲座:《光荣之城,红色上海故事》。

杨浦红色微旅行

为更好了解杨浦历史,您可以开启一场“杨浦红色微旅行”,把历史读成一本可触、可听、可回望的立体之书。可先至国歌展示馆聆听第一声号角,再轻抚周家嘴路王根英故居铭牌,随后在老发电厂的汽笛残响中穿过杨浦滨江“工业锈带”

文末留言区等您来答

关于杨浦红色历史,您一定听过很多故事。请在文末留言区写下您记住的第一个杨浦红色名字,讲一讲TA的故事,让历史不再只是课本上的考点。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