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报事业今后的发展方向(上) | 袁岚峰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3 11:01 2

摘要:2024年10月4日,袁岚峰邀请四位专家在合肥市广播电视台演播厅座谈,共同解读关于地震的知识。这四位专家是: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姚华建博士,中国地震学会地震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特任

2024年10月4日,袁岚峰邀请四位专家在合肥市广播电视台演播厅座谈,共同解读关于地震的知识。这四位专家是: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姚华建博士,中国地震学会地震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特任教授李泽峰博士,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警速报部主任孙丽博士,安徽省地震局地震预报首席专家李玲利博士。

本片为活动精彩片段第九条:地震预报事业今后的发展方向(上)

姚华建:我感觉像中国地震预报的事业,从以前的经验预报越来越多向物理的预报在转换,因为我们会收集很多不同的物理场的信息,那么把不同物理场的信息跟这个地区的活动断裂构造的一些特征结合在一起,如果这个地方以前确实发生过大地震,那么通过古地震,通过历史地震可以看它发生过大地震,具备发生大地震的潜力,那么再结合一些现今的物理场的这种变化的特征甚至包括化学场,像氡气,有时候是可以做出一些中等事件年尺度预报的。

那么这个预报有非常多的成功的案例,我想很多地震部门的同志们可能不会去主动说这个事情,但作为一个在地震系统外的一个专家,我可以把这个事情说一下。

确实是像刚才李玲利博士也说过,地震系统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对中长尺度的预报做了非常好的一个探索,那么短临尺度是很困难的,最开始我也讲过,因为地震的发生取决于什么,很多时候是局部的这些条件,包括断层的几何、断层的物性、力学的性质,那么这一块恰恰是目前我们最不清楚的,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地球物理的探查,去布各种的传感器,去搞清楚我们地下的状态。

那么只有这样的话,能够把地下物理场的动态变化搞清楚,我们才有希望把短临预报这个世界上最难的问题取得突破。

■ 扩展阅读

是不是今后对地震研判会越来越深入? | 袁岚峰

为什么有的时候收不到地震预警? | 袁岚峰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能从各个地震监测站点获取哪些信息? | 袁岚峰

地震不能预报,但可以预警 | 袁岚峰

震级和烈度是怎么被定义的?(下) | 袁岚峰

震级和烈度是怎么被定义的?(上) | 袁岚峰

什么是地震的烈度?烈度的分类有哪几种? | 袁岚峰

地震是怎么被探测出来的? | 袁岚峰

地震不能预报,但可以预警 | 袁岚峰

断裂带:地震的“老巢” | 中科院之声

震级是如何定义的? | 袁岚峰

来源:袁岚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