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天津博物馆的馆藏珍品中,一卷纵36.4厘米、横446.7厘米的纸本草书,静静诉说着明代书法大家文徵明的晚年笔墨传奇。这便是创作于嘉靖八年(1529年)的《草书石湖春游等五言诗卷》,彼时文徵明已届六十花甲,却在笔端绽放出令人惊叹的奔放豪情。
在天津博物馆的馆藏珍品中,一卷纵36.4厘米、横446.7厘米的纸本草书,静静诉说着明代书法大家文徵明的晚年笔墨传奇。这便是创作于嘉靖八年(1529年)的《草书石湖春游等五言诗卷》,彼时文徵明已届六十花甲,却在笔端绽放出令人惊叹的奔放豪情。
世人熟知文徵明以小楷精工闻名,其"玉版十三行"般的雅致书风深入人心,而这幅草书卷,却让我们看到他艺术人格的另一重维度。此卷草书师法怀素的狂放与黄庭坚的舒展,却绝非简单的模仿复刻。文徵明深谙"遗貌取神"之道,将怀素的圆劲流转化为点画间的苍劲骨力,把黄庭坚的长枪大戟融入结体的张弛有致,最终形成独属于自己的草书语言。
细观作品,点画如老松挂剑,刚劲中藏着几分灵动。每一个笔画的起笔收锋,都透着岁月沉淀的沉稳,却又不失书写时的畅快淋漓。"石湖春游"等诗句在他笔下,仿佛化作春日里奔腾的溪流,时而湍急奔涌,时而缓流迂回。结体上,字形或开张如大鹏展翅,或紧凑似鹰隼敛翼,疏密对比间尽显章法之妙。"开展奔放"四字,正是对此卷结体最精准的概括——既打破了楷书的规整束缚,又不落入狂怪不羁的俗套,在法度与自由间找到了绝妙平衡。
整幅长卷最动人之处,在于其贯通始终的"气"。从首字到末笔,上下字彼此呼应,左右行相互映带,笔断而意连。墨色的浓淡干湿,如同乐曲的抑扬顿挫,时而浓墨重彩,时而飞白流转,让静态的纸本生出动态的韵律。这种"血脉相通,气贯神溢"的艺术效果,绝非一日之功,而是文徵明数十年笔墨修炼的结晶。六十岁的他,早已褪去青年的浮躁,将人生感悟与艺术追求熔铸于笔端,方能写出这般元气淋漓的佳作。
1529年的文徵明,虽已步入老年,却在艺术上迎来又一高峰。这幅《草书石湖春游等五言诗卷》,不仅是他草书创作的代表作,更见证了一位艺术家"人书俱老"的境界。它打破了人们对文徵明"只善精工"的刻板印象,证明真正的大师,既能在小楷中雕琢乾坤,亦能在草书中挥洒情怀。如今,当我们在天津博物馆凝视这卷墨迹时,仍能感受到六百年前文徵明挥毫泼墨时的意气风发,这便是经典艺术跨越时空的魅力。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