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九三阅兵刚刚落幕,岛内政坛却炸开了锅。原本预期只是一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盛典,却因为洪秀柱的现身与发言,在台湾激起前所未有的舆论风暴。
文 | 地缘历史档案
编辑 |地缘历史档案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北京九三阅兵刚刚落幕,岛内政坛却炸开了锅。原本预期只是一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盛典,却因为洪秀柱的现身与发言,在台湾激起前所未有的舆论风暴。
而那边厢,赖清德仓促回应、急于灭火,却反被岛内媒体连番打脸。这一场“看似纪念、实则较量”的事件,已不再是单一表态的风波,而是两岸话语权与历史诠释权的正面对撞。
洪秀柱现身北京,她不仅以中华民族后代的身份“向英灵致敬”,更带上第一手史料,点明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抗战中的共同奋斗。
她说,抗战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战,“不分省籍、不分党派”,这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现实的提醒。这句话掷地有声,不是一句空泛的抒情,而是对民进党“去中国化”操作的正面反击。
而就在她抵达北京的同一时刻,赖清德当局却显得异常紧张。陆委会、台防务部门、甚至“文化单位”纷纷出手,发布禁令、发出威胁,“依法处理”“追缴退休金”“剥夺勋章”——
一套操作下来,仿佛回到冷战时代的政治清算。这种做法不是在展示制度自信,而是将政治焦虑赤裸裸地摆上了台面。
真正令民进党当局坐立难安的,不是洪秀柱一个人的表态,而是她所代表的历史真相与岛内民意的潜流。
她带去的不是一个政治人物的个人意见,而是台湾与祖国大陆曾经并肩作战的原始电报、书信往来,是1945年台湾光复时台湾人热烈庆祝回归的真实记录。这些文献不需要任何修辞,只要一曝光,就足以击破“台独”叙事的根基。
而赖清德的回应,显得急躁且拙劣。他没有正面回应洪秀柱的质疑,也不敢触碰那段历史。反而选择在9月2日出席“海军节”,复刻“八二三炮战”的旧调,渲染“大陆威胁”。
甚至还通过“国安人士”放风,担忧解放军将在阅兵后举行“海峡雷霆—2025B”军演,将整个话题引向对抗与恐慌。可惜这一套“恐吓牌”早已在台湾民众中失灵。
岛内媒体的反应,是对赖清德当局最直接的否定。《旺报》罕见地以《九三阅兵,台湾人与有荣焉》为题,直言洪秀柱的行为是“民族正气”,批评赖清德“篡改历史、背叛英灵”。
中时新闻网则更进一步指出,大陆的军力展示并非威胁,而是所有中国人的自豪,应以自信心态面对。在这种舆论氛围下,民进党当局的强硬姿态反而显得更加虚弱。
更令当局尴尬的是,民意的流动已无法遏制。网红“馆长”陈之汉公开表达对阅兵的期待,称“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看阅兵会骄傲”。
中天主播何橞瑢亲赴北京报道,获得台湾网友热烈留言:“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我骄傲。”这些声音,不是民进党可以轻易封杀的。
当“我是中国人”成为岛内新一代网民的共识时,赖清德所谓“去中国化”的教育成果,也就彻底破产了。
值得注意的是,解放军在台海周边编设45个方队,展示高超声速导弹、四代战机、无人作战系统,传递出一个信息:
中国有能力,有决心,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正义与现实利益。而这个信号,赖清德不可能没看懂。
但他选择的应对方式,却是加码对美军购,宣布2026年防务预算将达GDP的3.32%,2030年更要提升至5%。
一个刚刚在“726”“823”两次罢免投票中惨败的民进党政权,居然在民调崩盘、物价飞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还妄图用“抗中保台”的话术来转移焦点。
而洪秀柱此次的亮相,不仅是个人行为,更如一面镜子,照出了岛内政坛的真假自信。国民党主席朱立伦至今未公开声援,被批“装聋作哑”,社交媒体上更出现“国民党丢了党魂”的质疑。
而洪秀柱所展现的历史感、民族感,反倒赢得不少中间选民的尊重。岛内政治生态已呈现反转苗头,不再是“表态越绿越有票”,而是“谁能讲真话,谁就能赢民心”。
民进党当局对艺人、退役将领、历史学者的打压,也让人无法不联想到“绿色恐怖”。23位在大陆发展的艺人被点名调查,若有参与阅兵宣传就将“依法处理”。
洪秀柱一行被冠以“叛台”之名,连带退休金也可能被追缴。这种政治迫害手段,已超出民主社会的底线,反倒暴露了民进党的焦虑与不安。
最终,事件的走向已不再由台北政权单方面操控。大陆方面通过阅兵强化了“抗战胜利是台湾回归中国的历史依据”的叙事框架,借助史料与典礼将国际话语权把握在自己手中。
同时,解放军在台海的常态化巡航、联合军演已成为制度性威慑,美国与日本的干预能力则日渐受限,美航母舰队在敏感节点频频回避,对台湾的“安全承诺”成色打折。
此次风波并未结束。洪秀柱的言行只是一个引子,真正掀起涟漪的是岛内民众对历史真相的重新认识,对民族认同的重新思考。
那些曾被边缘化的声音,正在回到主流舞台;而那些靠煽动仇恨维系权力的政客,未来的空间只会越来越窄。
台海之间的较量,从来不止于军机舰船的对峙,更在于谁能说出历史的真话、赢得民心的共鸣。
来源:地缘历史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