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三阅兵顺利举行,在阅兵前两天,赖清德丢出一纸禁令,点名不许马英九、洪秀柱等蓝营大佬赴京观礼,口气生硬到连退休金、勋章都搬出来,威胁要依法查办。甚至电话一通通打到九十多岁的抗战老兵家,地方警察请喝茶的通知紧跟其后。
九三阅兵顺利举行,在阅兵前两天,赖清德丢出一纸禁令,点名不许马英九、洪秀柱等蓝营大佬赴京观礼,口气生硬到连退休金、勋章都搬出来,威胁要依法查办。甚至电话一通通打到九十多岁的抗战老兵家,地方警察请喝茶的通知紧跟其后。
看上去像在维安,实则是赤裸裸的政治清算。北京没多费口舌,国台办丢下八个字——依法追责,坚决打击。话不多,分量足,红线清清楚楚画在那儿。
这一幕像极了心虚的人用力过猛。赖清德上台后民调一路下滑,满意度只剩三成出头,岛内经济不见起色,物价、治安、停电、缺工一桩桩压在台当局头上。
他最会用的,是那张老牌:把大陆塑造成敌对势力,用抗中保台的口号把内部矛盾往外推。所谓抗陆17条把两岸交流一网打尽,谁去大陆走走、谁谈合作,统统扣上资敌的帽子。到了九三纪念这里,他干脆把历史也纳入封锁线:不许去、不许看、不许说。
怕什么?怕的是历史的共识。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记忆,台湾光复写在史书里,不是谁一张嘴就能抹掉的事实。
邀请台湾同胞来北京观礼,本是人情事理。赖清德却把这份善意翻译成通敌。更刺眼的,是他对历史叙事的选择。
提抗战胜利他讳莫如深,却热衷在8月15日高谈终战,参加广岛、长崎的纪念,拜日本殖民者的铜像时鞠躬如仪;至于三千五百万在中华大地上捐躯的同胞,他轻描淡写。
马英九看不下去,直言不承认自己民族历史的人,不配代表台湾。话糙理不糙,戳到要害。
更讽刺的是,禁令一出,岛内年轻人反而开始搜淞沪会战长沙会战,想弄清楚八十年前到底发生过什么。有人在社交平台上贴出家里祖辈的旧照片,写着我想去看看天安门那天的礼炮。
封得住嘴,封不住好奇;挡得了飞机票,挡不住心里那点血脉相连的悸动。越是遮盖,越是提醒。
蓝营本应此时硬起腰杆,给被威胁的老兵撑把伞,可国民党老毛病又犯。
党主席选举吵成一团,朱立伦不连任,卢秀燕说不接,规则一改再改,领表、补缴党费的期限一拖再拖,怎么看都像是为劝进某人、为卡住某人量身定做。
郑丽文喊脱胎换骨、张亚中谈路线,党内一些大佬先不是辩论方向,而是盯着人事算计。
侯友宜等嘴上讲团结,手底下各有盘算。外界一句内斗内行,外斗外行,酸得发笑,却又无处反驳。
马英九站出来,认真讲他长沙人的身份,把22场大会战一一数过,批评赖清德背叛历史。
可国民党里,又有几个能像他这样沉稳清晰?
绿营这边也不见得整齐。赖系、英系针锋相对,柯建铭试图用直播开会稳军心,到场一半不到,画面尴尬。
国民党甚至顺手护柯,巴不得对手继续乱下去。台岛政治就这么绕着圈打转:执政的忙着用禁令维持叙事,反对的沉迷于党内消耗,真正该回应的民生问题,谁来管?
外部风向并不为台当局兜底。美国和日本嘴上讲合作安全,真到关键节点,保的是自己的产业链、自己的股市、自己的能源账本。
芯片链条一旦震荡、航道一旦受阻,伤得最狠的不是别人。台湾手里所谓的安全牌,从来都是别人桌上的筹码。谁会为一张随时可弃的牌去两肋插刀?历史的答卷早写过不止一次。
反倒是大陆这边,话说得少,做的事实打实。
九三当天会有企业家,有教授,有文艺界的熟脸,也有戴着老花镜、拄着拐杖的老人。
有人提前三四天到了北京,说自己想亲眼看一看。他们没有繁复的宣言,只说我是中国人,就足够。有人被电话提醒,有人被约谈,还是订了票,这就是一种表态。
国台办那八个字,既是告诫也是区分。打的是台独顽固分子,不是普通台湾民众;维护的是法律原则,不是某种情绪。
工具箱里有《反分裂国家法》,有制裁清单,有司法协作,也有通车通航的便利、有惠台同胞的通道。
越是在节点上,越得把边界讲明白:尊重历史、承认现实、守住底线,路就一直在;反其道而行,后果自负。
赖清德的这道禁令,像是把自己逼上狭窄的独木桥。短期内能哄住深绿的掌声,长期看只会把社会撕得更碎。
岛内媒体人说他在做政治豪赌,越赌回旋空间越小,这话很冷,也很准。
他想靠终战取代抗战胜利,想靠法办吓退观礼的脚步,想靠敌我叙事粘合支持者。可历史不是黑板上的粉笔字,擦两下就当没写过;两岸的亲缘也不是开关,拨到断联就没了电流。
今天的阅兵仪式已经顺利举行,礼炮准时奏响。看台上谁来谁没来,镜头不会撒谎。更重要的是,礼炮之外,海峡两岸对同一段历史的注视,会把很多话说清楚:谁在延续记忆,谁在切割;谁在稳住和平,谁在挑升风险。
此后若再有人拿禁令堵住老人家的脚、拿法办吓唬去北京看一眼的年轻人,恐怕只会把更多人推向相反方向。
岛上的风终究会停,历史会记住谁在关键时刻把手伸出去,也会记住谁把门关上、把电话打到老兵家里。等到那一天,再回头看今天的禁令,像一阵急促的虚张声势,留不下什么,只把某种心虚刻得更深。
来源: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