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鲁网9月3日讯张增丽,中共党员,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本科学历,现为平度市第三人民医院副主任药师,同时担任山东省药师协会中药药事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药学会基层医院药学第五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岛市医学会临床药学专科分会委员。
鲁网9月3日讯 张增丽,中共党员,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本科学历,现为平度市第三人民医院副主任药师,同时担任山东省药师协会中药药事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药学会基层医院药学第五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岛市医学会临床药学专科分会委员。
从青涩的药剂士到沉稳的副主任药师,张增丽在平度市第三人民医院那药香缭绕的方寸药房中,以三十载光阴书写了一部基层药学人的成长史诗。这里有对终身学习的执着坚守,有突破壁垒、勇于创新的果敢坚毅,更有将冰冷药盒化为“暖心盒”的赤诚情怀。
在时光里“赶考”:四十不惑再出发
1994年,刚满20岁的张增丽踏入医院药房,空气中弥漫的当归、黄芪之香,成为她职业生涯的“启蒙香”。那时的她或许未曾想过,三十年后的自己,会手握青岛市第六届“健康杯”中药技能大赛、青岛市“齐鲁制药杯”迎接建党100周年药师演讲比赛、青岛市慢病管理药学服务技能竞赛的获奖证书,屹立于基层药学发展的潮头。
基层药房的工作,于琐碎之中蕴藏着大学问。2017年,四十三岁的张增丽做出了一个令同事惊讶的决定:申请前往青岛市市立医院参加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旁人劝她“都快退休的人了,何必折腾”,可当她目睹病房里医生拿着抗菌药物会诊单面露难色时,便深知基层医院迫切需要能走进临床的药师。在市立医院培训的半年里,她如海绵吸水般汲取知识,跟随带教老师参与临床科室交接班、病例讨论、药学查房、药学监护、用药教育,撰写药历、制作PPT课件,将临床与药学专业书籍翻得卷了边。结业之日,带教老师如此评价她的学习:“既有基层药师的扎实功底,又有追根究底的钻研劲头。”
让临床药学在基层“破零”:门急诊处方、住院医嘱的守护者
回到医院的张增丽,面临的是一个“从零开始”的战场——彼时医院的临床药学尚属空白,医生开方、药师发药,宛如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抗菌药物用得是否恰当?患者的药物之间有无相互作用?这些都必须有人监管。”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她带着从青岛学到的方法,从药房毅然走进了病房。
八年来,她的足迹遍布医院的每一个科室。每天清晨,她早早来到医院,怀揣厚厚的笔记本前往临床科室参加交接班、讨论病例、进行药学查房、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对特殊病人进行药学监护。遇到细菌感染的患者,她会先仔细查看病历,再到病床边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核对输液单,对照细菌培养报告、检验报告单与医生探讨:“这个依替米星的剂量,是否应根据患者的肌酐清除率进行调整?”为做好各类药物点评,她将处方医嘱按科室分类,用红笔重点圈出无指征使用、剂量超标、联合应用不合理等问题,再逐一与主治医师、科主任沟通。有年轻医生起初不甚理解:“张老师,您管好发药就可以了。”她并不气恼,而是拿出指南、规范、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附上典型病例,耐心讲透“合理用药并非约束,而是保护患者”的道理。
如今,医院的临床药学早已告别“零”的状态:六万余张处方、三万余份出院病历的点评数据,构筑起用药安全的“防火墙”;600余例药品不良反应上报分析总结、20余次细菌耐药预警分析,为医生开方提供了“风向标”;她修订的合理用药制度,成为医护人员的“手边书”。更可贵的是,2000余人次的药学服务,让患者知晓“药房里有位张药师,能把药片的‘脾气’讲得明明白白”。曾有一次,她进行药学查房时,发现一名因细菌感染住院的患者,住院期间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口服消炎镇痛药物,而其床头柜里还放着自带的抗菌药物、消炎镇痛药物、活血化瘀中成药等5种药物,并且自行服用。她立即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说明已使用抗菌药物和消炎镇痛药物,无需再服用自带药物,可避免因过度用药引发不良反应,患者及家属对此感激不已。
把药香播撒在乡野:从药房到田间的“暖心人”
张增丽多次参与义诊活动,向老乡们普及“过期药不能随意丢弃”“胶囊、控释片、缓释片不可拆开服用”等知识。许多百姓慕名而来,拿着自己正在服用的药物咨询,她都耐心细致地讲解,不少人说:“张药师的话,比说明书还好懂。”
在药房里,她同样是位细致的“管家”。每月她都会到各科室检查备用药品,查看抢救车里的急救药品是否过期,麻精药品的登记本是否规范。“这些药品平时‘沉睡’在柜子里,紧急时刻却是‘救命丹’,丝毫马虎不得。”在医保处方医嘱审核中,她对着五万余张处方、三千余份病历仔细“找茬”,将“超适应症用药”“用药超疗程”等问题一一标出,既为医院守住了医保底线,也让患者少花“冤枉钱”。同事说她“较真”,她却回应:“药品是特殊的商品,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
在考验中绽放:复审时的“夜行人”
在准备二甲复审期间,她常常加班至深夜。药事管理的规章制度、各类药事材料……她如同梳理自家账本一般,将上千份资料分类归档。评审专家看到这些资料,感慨道:“基层医院能把药事管理做得如此细致,实属不易。”
这份“不易”,早已化作她手中的获奖证书,而她最珍视的,仍是患者那句“张药师,听你的准没错”。
三十载与药香为伴,张增丽的故事,是无数基层药师的缩影: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突破,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将“合理用药”的种子播撒在基层大地;他们或许不是聚光灯下的主角,却用专业与耐心,让每一粒药片都饱含温度。他们就像一株株默默无闻的兰花,不争春日艳丽,在寻常岁月里,把清香送入每一个需要的角落。(本网记者)
来源:鲁网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