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吃二甲双胍千万不要做4件事!出现5种情况,赶紧停药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3 11:31 2

摘要:没想到吃了几天,肚子又胀又疼,整个人没了精神——可他还以为是饭菜不合口。像老李这样的情况,在农村并不少见。二甲双胍虽然是控糖的“老药”,但吃法不对,后果可不轻!

中午吃完饭,老李照例坐在槐树下晒太阳。他患糖尿病十多年了,最近听邻居说“这药治糖尿病有奇效”,便自己买了点二甲双胍吃。

没想到吃了几天,肚子又胀又疼,整个人没了精神——可他还以为是饭菜不合口。像老李这样的情况,在农村并不少见。二甲双胍虽然是控糖的“老药”,但吃法不对,后果可不轻!

吃二甲双胍,绝不是“吃了就管用”这么简单。这药在医生眼里,确实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价格亲民、副作用相对少,被称为“平民良药”。

但任何药都有讲究,二甲双胍也不例外,尤其对农村中老年人来说,身体基础差、营养状态不佳、就诊不及时,更容易出现问题。

第一件千万不能做的事:空腹吃药。很多人图省事,早上起床就把药一口吞下。二甲双胍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胃肠道反应,比如恶心、腹泻、腹胀等。

原因是这药本身对胃有刺激,如果空腹吃,胃酸直接接触药物,会加重不适。正确做法是:随餐或饭后服用,尤其是早餐后,既能减轻胃负担,也有助于药效平稳发挥。

第二件不能做的事:擅自加量或减量。有的老人看到血糖高了,就自己把药量加一粒;血糖低了,又偷偷减半。二甲双胍虽然不像胰岛素那样“立竿见影”,但它通过改善肝脏产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来控制血糖,需要时间积累。

如果随意更改剂量,不仅影响效果,还容易诱发严重低血糖,尤其是在吃饭少、劳作重、天气闷热时,低血糖一旦发作,会头晕、出冷汗,甚至昏倒在地

第三件不能做的事:不查肾功能就长期吃。这点最容易被忽略。二甲双胍主要通过肾脏代谢,如果肾功能不好,药物在体内积累,会引发一种罕见但致命的副作用——乳酸中毒

这是一种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全身乏力、呼吸急促、意识模糊,一旦发生,死亡率很高。长期服药者,至少每半年做一次肾功能检查,特别是高龄、肾病史、长期高血压患者,更要警惕。

第四件不能做的事:发烧、脱水还继续吃。有些老人感冒发烧、肠胃炎拉肚子的时候还坚持吃药,觉得“不能断”。当身体处于脱水状态时,肾脏供血不足,容易造成药物代谢滞留。

这时候继续吃二甲双胍,会加重肾负担,增加乳酸中毒的风险。正确做法是,发热、重度腹泻、严重呕吐等情况,应及时停药,并尽快就医评估。

说完不能做的4件事,我们再来说说出现哪5种情况要赶紧停药。这五种情况,多数是身体在“求救”,一旦出现,绝不能忽视。

第一种情况是持续腹泻或恶心超过3天。很多人以为是吃坏肚子,忍忍就过去了。但如果吃药后肠胃反应持续不退,说明身体对药物耐受差,继续服用只会加重伤害

第二种情况是明显乏力、肌肉酸痛、心慌气短。这可能是乳酸中毒的早期信号,尤其是老年人、肾功能差的人群,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第三种情况是出现低血糖反应,如手抖、冒冷汗、头晕、视线模糊。虽然二甲双胍本身不直接导致低血糖,但如果配合其他降糖药、或者运动过度、饭吃得少,也可能引发低血糖。一旦出现,说明用药强度需调整

第四种情况是肝功能异常。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转氨酶升高、黄疸等表现,这时候继续服药可能加重肝脏负担,需立即停药,排查原因

第五种情况是突发感染或住院手术。比如肺炎、严重创伤、手术前后,这些情况身体应激强烈,代谢状态改变,继续服用二甲双胍容易诱发代谢紊乱应在医生指导下暂停用药

从上面这些看来,二甲双胍虽好,但绝不是“吃了就万事大吉”。农村很多老人患糖尿病十多年,靠着“经验”吃药,其实隐藏了不少风险。

比如一位70多岁的农村老太,常年吃药不查肾,直到一次发烧昏倒送医才发现已出现乳酸中毒,所幸抢救及时才脱险。

为何农村老人更容易出问题?一个是信息不对称,对药物缺乏了解;一个是体质差异大,很多人营养不良、合并多病,耐药能力弱;还有一个是就医不及时,很多人觉得“能扛就扛”,延误了最佳处理时机。

从健康角度看,药不是万能的,管控糖尿病更要靠生活方式管理。除了按时吃药,更重要的是饮食清淡、规律作息、适度活动。农村很多人劳动量大,但饮食结构单一,主食多、蔬菜少、油盐重,这些都不利于血糖控制。

建议将部分玉米面、红薯干换成高纤维、低升糖的食物,如燕麦、糙米、小杂粮,逐步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是心理状态。很多老人觉得得病丢人,不愿告诉家人,也不愿去镇上看病。心理压力会影响血糖波动,长期焦虑还会影响药效。建议家人多关心老人情绪,适时陪伴检查,把“治病”变成一家人的事

最后一个提醒:所有药物都不是“吃一辈子”的事,要根据身体情况、病情变化,定期评估。糖尿病管理是一场“持久战”,靠的是全方位配合,不是单靠一粒药。

在农村,健康往往藏在细节里。一粒药,吃对了是福,吃错了是祸。二甲双胍虽好,但必须在了解基础上用得其所。希望每位读者都能记住这几点,让药物真正成为守护健康的帮手,而不是隐藏风险的“定时炸弹”。

为了大家记得更牢,这里送上一条实用建议:每次吃药前,把“吃饭了吗、今天身体怎样、最近有没有不舒服”这三个问题自问一遍,可以大大降低用药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建华.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40(8):620-624.
[2]刘晓梅.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用药安全问题调查分析[J].老年医学与保健,2022,28(2):112-115.

健康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仅用于公众健康知识传播,不能作为诊断、治疗或用药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切勿自行判断或延误治疗。

来源:科普护理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