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武的薛家将薛仁贵鞭砸盖舒闻,薛丁山鞭砸苏宝同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2 14:20 2

摘要:盖舒闻是谁?也许翻遍史书,都找不到这样一个名字,只有在野史、话本或评书中,他才会一次次被唤出。人们记住薛仁贵,可能因为白袍的传奇,更因为一场“鞭砸盖舒闻”的对决。在民间流传的故事里,薛仁贵不是简单的名将,他被赋予了更多神秘色彩。大家讲他是白虎星降世,李世民梦中

盖舒闻是谁?也许翻遍史书,都找不到这样一个名字,只有在野史、话本或评书中,他才会一次次被唤出。人们记住薛仁贵,可能因为白袍的传奇,更因为一场“鞭砸盖舒闻”的对决。在民间流传的故事里,薛仁贵不是简单的名将,他被赋予了更多神秘色彩。大家讲他是白虎星降世,李世民梦中的得力贤臣。这种说法,流转得那么自然,好像历史就是这么写的。可偏偏,盖舒闻的存在充满了虚构和诡谲,和单雄信、罗成的恩怨纠缠,构成大唐初年另一幅剪影。到底这些人物,算不算真实?至少在传说里,他们活得无比鲜活!

单通和罗成那段故事诡异得很。罗成一剑把结拜兄弟劈成两段,单雄信死之前竟发下毒誓:来世要杀绝无情无义。熟悉隋唐演义、瓦岗寨的人,一定觉得这部分有点不对劲吧?对,是反着来的。仇怨在神怪化的故事里翻滚。单雄信化成黑烟,漂到渤海之东,再变成东辽元帅盖舒闻,带着前世的恨意,直接向李世民下战书。这样的设定,遇到现实历史,肯定是撞墙的。可在民间吟唱,没人纠结真假。

李世民收到战书,还挺生气,尉迟敬德、程咬金一票老瓦岗将领,悉数启程。能想象吗?三十六家开国功臣,浩浩荡荡随驾。尉迟敬德率兵一路平顺,打了胜仗,却一时心起,竟要去凤凰山打猎看凤凰。这一段,好像和战争没关系,却恰恰成为闹剧的起点。围困,挑衅,刀光血影,电话本都赶不上这阵势。

盖舒闻包围凤凰山,山下挑衅不止。马三保往下冲,被大刀砍下马。殷开山、刘弘基、段志玄跟着全部折戟沉沙,一连串名字,就是瓦岗旧部的精华。齐国远挥双锤,也被一刀带走。这些名字,按道理都是老英雄,在正史上分量十足,到了故事里却像纸糊的,一触即倒。为什么?仿佛有股神力在作怪,或者剧情需要。就连程咬金也只能在山顶看着,没啥作为。

二十五位总兵见兄弟死得惨烈,怒气冲天,齐刷刷下山报仇。盖舒闻有穿越级武器,念动口诀,胡乱丢飞刀。柳叶九口飞刀,一个个总兵纷纷落马。这个飞刀设定,也太超前了?和古代冷兵器的手段,像不是一个世界,又确实让对决紧绷。盖舒闻气场炸裂,剩下的大将也全都暴毙。李世民心头一紧,尉迟敬德、程咬金全都没了主意。这样的描写,就感觉大唐英雄,主角全成了配角。

徐茂公没招了,请出薛仁贵。白袍小将亮相,气氛立马不同。以前觉得薛仁贵是运气好,其实还是得靠硬实力。盖舒闻遇上薛仁贵,打了一百回合,不分胜负。薛仁贵掏出白虎鞭,盖舒闻瞬间口吐鲜血。这一鞭,下去,是传奇,是破局,也是某种宿命。盖舒闻兵败如山倒,凤凰山围困解了。可是这些细节,现实中能不能站住脚?现在追溯,只能说民间爽文自有自由。

你仔细想,这种“专克青龙”的白虎鞭设计,肯定是神话的影子。鞭和刀、玄武和白虎,乱搅一锅,强调了宿命感。薛仁贵带着八兄弟、整个先锋营将士,一举击溃盖舒闻部队。此时的薛仁贵早已不是那个新兵蛋子,他已是纵横战场的大元帅。十几年后,渤梁叛乱,被他平定,大唐又一次稳如磐石。再后来,故事又急转直下。

西凉那场叛乱,是薛仁贵人生的又一道坎。征西,前锋秦怀玉,副将尉迟宝林、尉迟宝庆,先后被西凉元帅苏宝同干掉。苏宝同实则盖舒闻转世,一如既往的飞刀与毒镖。元帅薛仁贵也折在他手里,被毒镖打死。这一段荒诞又让人心疼。你会觉得,英雄就该无敌,可是苏宝同硬生生把大唐主力杀干净。是不是太离谱了?但就是有人买账。

此时的王敖老祖,跳出来,赐予薛丁山玄武鞭、方天戟、龙驹马等宝物。薛丁山接过任务,救父救驾。在实战中,他先闯长安,力克扫北王罗通等三代小将,夺得二路元帅印,领三十万大军奔赴锁阳城。薛丁山的出场,便是将门虎子的典型路数。有点像复仇,像是英雄在接力赛中拼死最后一棒。

到了锁阳城,薛丁山带着三代小将直扑苏宝同营盘。罗章、秦英、窦一虎,各占一门。他自己和苏宝同正面交锋。薛丁山用方天戟大战苏宝同,结果被飞刀打落兵器。薛丁山抽出玄武鞭,苏宝同连射毒镖,都被鞭打掉。蛮横,直接,绝不拖泥带水。苏宝同更怒,一口气甩出所有毒镖。薛丁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全部收走,这速度,到底怎么做到的?实战追溯,不免让人质疑是不是开了外挂。

由此,苏宝同无计可施,被薛丁山反击,中招吐血,差点丧命。趁势,薛丁山继续猛砸。苏宝同吃不消,连连败退。最后,被打伤后逃离战场。这个剧情也太激烈了?你想,如果现实中两军对阵,飞刀鞭子和毒镖乱飞,还能不能撑得住战局的逻辑?看多了历史正剧,会觉得离题万里,但评书就是敢这么编。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热闹场面鲜有真实依据,多源公开信息里,薛仁贵确实有过东北、渤海征伐,但故事里的飞刀、毒镖,几乎全是话本加工。新数据显示,薛仁贵平辽,确切时间在贞观末年到永徽年间,及后任大元帅出征新罗、高丽,这些都可查。至于薛丁山,正史无此人,纯属文学虚构。盖舒闻、苏宝同,只能算是民间创作,为补充隋唐阵营对抗而生,真实历史并无记载。

那么单雄信与罗成的兄弟之争,也是戏台上的再创造。裴斐在《隋唐英雄传》的人物谱里分析过,从现有资料推断,主线人物基本都有原型,但大部分细节失真。薛仁贵的“白袍、鞭子、飞刀”,其实是在民间不断发酵后才逐渐定型。类似的,薛丁山配备“十样宝物”,只为突显将门虎子的特异性格。

有人说,评书和话本,就是要让你热血激荡,不管真假。英雄的夸张对决,能振奋人心,这或许才是民间故事的本意。历史学家对此审视,通常会将这些传奇糅碎,像拼接碎玻璃,无法还原全貌,却也没有哪一块能够被彻底舍弃。野史和民间英雄,交错并行,各自为政,有时互相矛盾,有时也能达成融洽。

那些白袍、鞭子、飞刀,终究属于故事。你说薛仁贵真能一鞭打得千军溃散,谁信啊?可每次讲到这里,人群里总有人会给声喝彩。有人觉得盖舒闻就是单雄信转世,那苏宝同又是谁?反过来看,薛仁贵一家子全能,薛丁山再创新高,是不是也太不靠谱?但有些段子传了几百年,就是没人愿意拆穿,反而有人从中解读出大唐精神。

当然,这样杂糅的内容,现实验证几乎没有。最新出版的《隋唐英雄全传》里,仅说薛仁贵本名仁杲,实为关中汉族,征辽、征东、征西都有事迹,唯一的通天鞭乃是军中器械,并非神兵利器。薛丁山作为虚构人物,民间说法不一,有时混入北方方言,有时又改成新晋将领。苏宝同有些地区叫苏宝林,严格说都是评书角色。

但谁会在茶馆听评书时严格考据呀?热闹比考证有趣得多。薛仁贵、薛丁山、盖舒闻、苏宝同,他们身上串联了大唐到西凉的冤仇。仇与恩,情与义,真假混杂,正史和虚构一起跳舞,让人又想笑又想叹。你说,这些故事里,到底有没有陈述过现实中的胜败?翻来覆去,有时明明互相矛盾,还都能成立。有意思!

盖舒闻和苏宝同最终都没有赢,大唐一线将领也伤亡惨重,薛家父子勉强守住边关,最后的结局各家评书版本千差万别。你要问究竟谁是英雄,是盖舒闻、苏宝同,还是薛仁贵、薛丁山?其实大家心里早有答案。故事流转,人物翻新,胜负已不是最重要的事了。

讲了这么多,不用在乎有没有绝对的逻辑。传奇,还会继续发生。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